無論是鄉村振興,還是脫貧攻堅,或是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都會凸顯“短板”問題。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鄉村建設要“補短板”,就是告訴人們,鄉村建設不要“一刀切”。各個地方短板不同,甚至每個村子都有自己的短板。補短板就是要因地制宜,根據具體需要選擇鄉村建設項目,增加鄉村項目建設針對性和有效性,讓農民有更多的獲得感。
新冠肺炎疫情突發,讓人們對鄉村的短板有更清晰的認識。因此,有必要把防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納入到鄉村補短板的范疇。也就是說,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過程中,我們要思考如何補“三農”短板?
補鄉村短板,首先要知道鄉村的“長板”是什么,不知道鄉村優勢所在,自然不可能知道什么是鄉村的短板。我們歸納了鄉村的四大優勢:首先是廣袤的農田與寬松的居住空間,鄉村居民人口密度低,每一戶享受的生活面積比城市要大得多,鄉村的邊界清晰,有利于防疫工作開展,這是鄉村的第一個優勢;其二,農民是農業生產的主體,鄉村具有自給自足的生產條件和生活便利,又具有相對獨立的生產空間;其三,鄉村是熟人社會,大家彼此熟悉,相互學習,又有相互監督的氛圍,村內的公共輿論和群體規范,具有個體不可抗拒的巨大的行為約束力;其四,每個農戶有個院落,既是生產空間,也是生活空間和娛樂空間,可以憑借庭院經濟滿足需要,一家人其樂融融。所有這些優勢或特點為鄉村治理奠定了基礎。大家可以看到,抗擊疫情阻擊戰中村莊相對封閉管理的情境下,鄉村的居民最為淡定,他們說,家里存的糧油米面,可以吃一年,看著房前屋后的蔬菜,院子里的母雞和欄里的幾頭肥豬,心里很踏實。當然,也有一些村民,感到焦慮,家里沒有存糧,遠離耕地、沒有菜地、失去了院落,被集中上了樓。盡管也叫鄉村,但屬于被改變了的鄉村,既沒有屬于鄉村的便利和福利,也不具備城市的市場保障條件。這給我們一個重要啟示,不要為了補“短板”,而去傷害鄉村天然的“長板”,這方面的教訓已經太多太多。
鄉村最普遍的短板是什么?修路,有的地方不僅村村通,還組組通,甚至要實現戶戶通,有的地方則欠賬很多;飲水安全,有的地方有了自來水,但不能全天供應,農民要把水存到水缸里,依然沒有實現飲水衛生,甚至水源存在安全隱患。鄉村環境整治中各地條件參差不齊,垃圾分類、廁所革命推進中需要摒棄城市思維,探索最適合鄉村特點的改造方案。
以上這些都是鄉村的短板,但是,鄉村最普遍、最突出,也是最迫切需要彌補的“短板”,是人才的匱乏。沒有人才,再好的基礎設施也得不到維護和有效使用,再美麗的鄉村也沒有生氣和活力。尤其是以下兩類人才應該成為未來鄉村建設的重點方向。
第一類人才,是鄉村公共衛生人才。目前鄉村衛生人才普遍缺乏,一些邊遠鄉村缺醫少藥問題沒有得到根本緩解,一旦疫情在鄉村蔓延,后果不堪設想。要培養大批公共衛生人才,將預防關口下移到鄉村社區。要為每一鄉村培養一名留得住、用得上的鄉村衛生員,作為公共服務向鄉村延伸的重要措施。鄉村衛生員的工作重點是衛生和疾病防御,普及衛生常識,指導村民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此外,應該通過輪崗、設置特需崗位等措施,鼓勵引導醫學院畢業生到鄉村作貢獻,可以參照有些地方鼓勵教師到郊區工作的做法,通過提高待遇、職稱傾斜等措施鼓勵人才下鄉。也可以通過鼓勵城鎮退休醫務工作者和志愿者到鄉村工作,加強鄉村衛生人才力量。甚至可以結合鄉村休閑產業的發展,吸引衛生醫療、教育工作者到鄉村休閑、居住,鼓勵他們把自己的專業知識貢獻給鄉村。有不少這樣的典型案例,可以總結、提升,使其具有推廣和借鑒意義。
第二類人才,是新型經營主體。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讓全國進入戰時狀態,當我們用公共安全的視角去審視農業安全的時候,就會思考在非常時期誰對農業安全可以作出貢獻?答案非常明確:家庭農場。這個以家庭勞動力為主要勞動力的生產單位,不會出現勞動力的危機,沒有隔離安置人員的麻煩,他們在任何時候都可以根據農事需要自由下地勞動。而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