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雞蛋今天沒有了!下午會有預售……”今年3月15日,江西宜春市銅鼓縣“85后”陳偉峰副縣長,走進直播間,賣雞蛋,推銷農特產品,當起家鄉代言人,受到網友的歡迎。當天,在江西“百縣千品消費扶貧活動”中,包括銅鑼縣在內的近百個縣的政府官員、第一書記等成為帶貨主播,為當地農產品打開市場。疫情期間,江西、浙江、廣西等多地官員,直播推薦“自家”農產品,大多數“戰績”輝煌。
官員直播帶貨,看似最近刮起的新風尚,但其實早已有之。早在2016年12月,在淘寶直播活動中,7個省的8名縣官“說學逗唱”,推介家鄉土特產,網友觀看人數超過115萬,點贊數高達5469萬次。隨著電商、移動直播的發展,以及脫貧攻堅的需要,越來越多的官員參與直播帶貨。去年“618年中購物節”期間,全國更是有60多個貧困縣縣長化身帶貨主播。可以說,官員帶貨早已“萌芽”,而疫情作為催化劑,加速了其生長過程。
迅速發展的官員直播帶貨,不禁讓人為之點贊。一方面,疫情期間,變危為機,助力農貨出村,緩解了農產品滯銷的局面,讓更多農民嘗到了甜頭,加快了農產品觸網。另一方面,這更是當今官員轉變思維,主動擁抱新媒體的表現。官員通過直播,服務人民群眾,創新又接地氣,既履行了本職工作,又展現了親民的作風。
官員直播帶貨,益處多多。如何抓住此次契機,利用官員直播帶貨的優勢,發展農村電商?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一是發揮官員的引領性,培養當地電商“土專家”。“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農產品銷售,依靠當地官員直播遠遠不夠,更需要廣大農民的參與。如今,在網絡平臺上,雖然很多農民會買東西,但不懂如何賣產品,分不到電商經濟的“一杯羹”。與農民眼中較陌生的“網紅”相比,地方官員更可靠,帶動農民發展電商的能力更強。因此,可以借官員直播的機會,大力宣傳電商知識,培養農民的電商意識,培訓提升農民電商技能,打造當地農村電商生態體系。
二是提高農產品標準化程度,保障產業可持續發展。在電商直播間中,官員們“各顯神通”,極盡所能地介紹當地農特產品的特色,呼吁網友“種草”買買買。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有的網友會發現,在同一家店,兩次購買的水果,大小甜度相差甚遠,更甚者,同一箱水果的質量都參差不齊,名不副實,令人失望。這種情況,不僅導致很多買家“拔草”,還可能砸了當地農產品的“招牌”,不利于農村電商的長期發展。因此,需要地方制定特色農產品的生產標準、流通標準,來提升農產品的品質。
三是用好官員的身份優勢,實現從“賣產品”到“賣文化”。一方面,地方官員可信度高,對當地農特產品較熟悉。與直播帶貨的非官員“網紅”相比,地方官員不僅能講產品的“好吃、好看、好玩”,更能講產品文化、地方風情,賦予產品乃至地方的內涵和獨特性。如浙江衢州市市長湯飛帆,不僅直播現場演示衢州椪柑的剝法,還跟網友深入講解了衢州椪柑的種植歷史、種植方法、競爭優勢等。在他的耐心講解下,觀看人數高達53.26萬人次,2小時賣出20萬斤椪柑。另一方面,地方官員能夠調動資源,全力推介當地文化,帶動當地發展。貴州省黎平縣蓋寶村第一書記吳玉圣,更是利用其身份優勢,召集當地七位女孩組成“侗族七仙女”,推介侗族文化,既直播村寨日常生活,又直播售賣產品,幫扶全村109戶貧困戶脫貧致富。
官員直播帶貨,直播的不僅是貨,更是政府為農民排憂解難的決心,是“菜籃子”市長責任制的務實體現,是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希望。道阻且長,行則將至。只要堅持長期“造血式”助農,構建農產品產地的電商生態體系,農村電商一定能長成枝繁葉茂的大樹,助推中國的鄉村振興。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