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浙江省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改革唯一試點縣,近年來海鹽縣以“城鄉一體化”為載體,致力推進城鄉均衡發展,積極在基本民生性服務、公共事業性服務等領域開展探索實踐,構建了覆蓋城鄉、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城鄉之間、群體之間、區域之間的差距顯著縮小,在全省實現“七個率先”“九個全覆蓋”。即:率先實施城鄉一體化失業保險制度;率先探索發展農村勞務合作社;率先建立基層首診、分級診療和雙向轉診制度;率先出臺《關于在社會救助領域開展社會工作的實施辦法》;率先實現文化“兩員”全覆蓋;率先研發和應用“縣鎮村”三級公共文化服務績效評估系統;率先實現文化禮堂全覆蓋、村級勞務合作社全覆蓋;鎮(街道)級特殊教育資源教室全覆蓋;村(社區)級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全覆蓋;鎮(街道)級食用農產品安全快速檢測室全覆蓋;公共交通站點服務半徑500米全覆蓋;街道公共自行車全覆蓋;鎮(街道)級環保站所全覆蓋;村級生活污水入網排放全覆蓋;行政村廣播數字電視全覆蓋。
以標準化體系引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實踐
建立“一張清單”。2017年在全面梳理各部門基本公共服務項目的基礎上,海鹽制定發布了《海鹽縣基本公共服務清單》,確定涵蓋了公共教育、就業創業、社會保險等8個方面共117個服務項目,以及每個項目的具體服務對象、服務指導標準、支出責任、牽頭負責單位等內容,這也是全省發布的首份縣域基本公共服務清單。
建立“一套標準”。結合實際需求,編制涵蓋公共交通、教育、文化等八大方面共25項重點項目服務標準。如《基層就業公共服務平臺管理與服務規范》《殘疾兒童少年基本康復服務規范》等,通過標準化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公共資源優化配置。
建立“一套評價指標”。探索編制《縣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實現度評價指標體系》,明確41項一級指標和60項二級指標,按照指標要求每年對縣級部門和鎮(街道)進行考核評估,檢驗全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實現程度。
多元化參與增強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能力
完善以政府為主導的供給機制。一方面,加大對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的財政投入,在改革前2014年11.07億元的基礎上保持每年19%左右的增長。另一方面,注重發揮市場和社會組織的專業化優勢,鼓勵支持社會機構承接政府職能轉移,列入政府購買服務目錄的項目達到155項。同時,海鹽縣不斷加強基本公共服務信息化,圍繞“最多跑一次改革”和政府數字化轉型,積極推進公共服務供給與政務服務網、“浙里辦”APP的對接融合,不斷提升全流程網上辦理事項比例。目前民生事項已100%實現“一證通辦”,政務服務事項100%實現“網上辦”、96.79%實現“掌上辦”、97.73%實現“跑零次”。
建立完善社會多元參與機制。一方面,加大社會組織培育力度,建立縣、鎮、村三級培育體系,目前已核準登記社會組織423家、備案社區社會組織1594家,其中70余家社會組織被列入政府購買社會服務推薦性目錄。另一方面,鼓勵社會資本參與衛生、教育、養老等公共服務供給。如在養老服務上,以“公建民營”方式新投運養老機構2家。成功引入民營資本投入養老機構1家,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實現行政村全覆蓋,其中社會化運營達62家。
創新優質資源區域共享機制。注重發揮毗鄰滬杭等大都市的區位優勢,積極推進“接滬融杭”。如在醫療衛生服務上,與上海、杭州等城市公立醫院建立支援協作關系,縣人民醫院掛牌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海鹽分院、縣中醫院由省立同德醫院托管,縣內醫療機構與17家滬杭醫療機構開展18項業務協作。推動開通醫保“一卡通”,海鹽醫保卡可與省內189家、上海市39家醫療機構實時結算,并可以在全國8767家醫院(其中上海449家)異地結算住院費用。
以配優資源提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
著力推進公共教育均等化。“同等化”提供教育學位,義務教育學齡人口入學率、鞏固率、符合條件的常住人口隨遷子女學位供給率、三殘兒童義務教育入學率均達100%。“標準化”提升校園條件,實現義務教育學校建設標準、教師編制標準、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基本裝備配置標準四統一,義務教育省標準化學校達標率97.1%。“一體化”提升教育質量,建成7個“1+X”城鄉“學校發展共同體”,實行縣管校聘和城鄉交流,學校組團發展。
著力推進文化服務均衡化。注重優質公共文化資源向下延伸,率先實現“兩員”(縣文化下派員、村文化專管員)隊伍全覆蓋,率先建立城鄉一體化文化館總分館體系,率先研發和應用“縣鎮村”三級公共文化服務績效評估系統。完善公共文化基層流動式服務機制,讓基層群眾享受到與縣城相同的文化服務。目前,所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均達省級以上標準,農村文化禮堂、社區文化家園實現全覆蓋,基本形成了“一鎮一節”“一村一特”的文化品牌。
著力推進醫療資源共享化。縣人民醫院依托網絡傳輸與各基層衛生院對接組建了生化檢查、影像研判等7個醫療資源共享中心;成立2家以縣人民醫院和縣中醫院為牽頭單位的縣域醫共體,實現城鄉醫療資源、設備和人才資源的深度共享。先后共投入1.445億元用于縣鎮兩級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區域衛生信息化建設方面的經費投入共計7000余萬元。基層醫療機構就診率由改革前的52.2%提高到62.4%,電子健康檔案建檔率達到82.8%,健康檔案合格率達到90.5%。年度城鄉參保居民健康體檢率從改革前的65%提高到72.2%,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用房面積、醫療設備均達省級標準,實現了城鄉“15分鐘衛生服務圈”全覆蓋。
著力推進就業服務同質化。出臺就業創業新政,進一步打破城鄉就業創業“壁壘”,為所有勞動者提供城鄉無差異、身份無差異的就業創業服務和培訓服務。實行城鄉一體失業保險制度,從2018年1月1日起,海鹽縣本地居民(含非本地戶籍的農民合同制職工)失業后與城鎮職工同等程序申領并享受失業保險待遇。完善鎮(街道)、村(社區)基層公共就業服務平臺和網上辦事服務平臺建設,城鎮登記失業率下降到2.58%,城鄉總體就業率達95%以上,基本實現充分就業。
著力推進社會保障同軌化。打破保障制度“壁壘”,建立不同類型社會保障并軌整合機制。目前,城鄉居民醫療保險、養老保險參保率分別達到98.32%和98.11%,實現了本地戶籍企業職工五大社保險種全覆蓋。
著力推進新居民服務享受同等化。實施新居民積分制管理,對符合積分條件的新居民在教育、社保、就業等方面給予“同城”待遇。在子女就學方面,建立新居民共享本地公共教育服務機制,公辦學校新居民子女就學吸納率提升到96.4%。在社會保障方面,新居民可同等享受本地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障。
著力推進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加大城市基礎設施向農村延伸,近三年實施農村公路等級提升110公里,改造農村危橋92座,新建供水管網128公里、改造供水管網1200公里,實現城鄉公交、城鄉供水、污水處理等一體化。強化城鄉生態共治,推進“五水共治”“五氣共治”,獲省“清三河”達標縣并成為全市首個符合國家空氣質量功能區標準縣。
專家點評:嘉興市海鹽縣積極在基本民生服務、公共事業服務領域推進城鄉均衡發展,形成了一系列改革亮點。一是以標準化體系引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建立“一張清單”“一套標準”“一套評價指標”,把基本公共服務項目的對象、標準、責任落實落細。二是完善社會多元參與機制,鼓勵社會組織、社會資本參與衛生、教育、養老等公共服務,既增加服務供給,又帶動這些組織的發展。三是通過支援協作、資源共享等方式,使農村老百姓在村里就能享受到城市優質服務。這些做法符合國家政策導向。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