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強調,要支持扶貧產業恢復生產,促進扶貧產業持續發展。疫情期間,山東省膠州市科學研判,統籌謀劃,立足疫情防控和扶貧產業復工復產雙輪驅動,做到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兩手抓、兩不誤,多措并舉克服疫情影響,做到有序推動扶貧產業開工復產,產業項目持續增收不受疫情影響。
上下聯動
抓緊復產不松勁
為把疫情對產業項目影響降到最低,膠州市委、市政府分管領導第一時間召開相關鎮街座談會,要求進一步壓實屬地責任,千方百計克服疫情影響,幫助扶貧產業項目解決實際困難。市扶貧協作辦第一時間聯系鎮村扶貧干部和部分承包戶,就疫情對存量實體產業項目影響情況進行了深入調查。各鎮街實施一對一“保姆式”對接服務,針對當前特定季節商品的農業園區信息,全部建立供需臺賬,開展網格化大摸排,第一時間摸清疫情對存量項目的影響,有針對性解決農產品滯銷、用工等問題。目前,全市13個實體產業扶貧項目全部處于正常運營狀態。
走進省定貧困村洋河鎮南官莊村的大棚里,一棵棵藍莓樹碩果累累,一棵棵西紅柿壓彎枝頭,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張維一說:“去年村民們收成不錯,一個棚能掙7萬多元,今年在洋河鎮政府幫助下,多次協調所需的農用物資,一個棚的收入不比去年少,受疫情影響不大。”
暢通渠道
確保增收不降低
當下正值大棚果蔬成熟期,突如其來的疫情造成道路物流受阻,農產品銷售渠道不暢,讓山東膠州市洋河鎮郭家小莊村的采摘園里沒了客流,草莓、西紅柿等季節性商品出現了滯銷,銷售旺季變成了銷售淡季。
洋河鎮政府得之這一情況,馬上聯系農辦、扶貧辦等部門進行實地調查,現場辦公決定打破原有生態旅游及采摘為一體的營銷模式,采用“線上+線下”銷售模式,推進“互聯網+農產品”銷售渠道,依托洋河鎮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統籌各方資源,將草莓、西紅柿、白菜、胡蘿卜、洋蔥等新鮮蔬果和各類農產品第一時間整合發布至線上平臺,村民足不出戶便可通過微信小程序下單,由電子商務公共服務中心統一派送,最快10分鐘便可上門,為村民解決生活保障之憂。短短一個月時間,通過這個平臺幫助扶貧產業項目銷售各類農產品20多萬斤。“我們一個星期送一次貨,每次80多單,300斤左右,滿滿一輛皮卡車。”郭家小莊村黨支部書記宋澄波說。
線上銷售很火爆,線下推銷也沒閑著。膠州市扶貧協作辦著手線下推廣,解決了農產品的滯銷難題。通過網絡直播、微信群團購、微商平臺等銷售方式開展農產品預售活動,線下組建微信群20多個,動員機關干部一起來團購,并對轄區內超市挨家挨戶做推廣,很多往年來采摘的外地游客主動通過電話聯系進行預定,像藍莓、桑葚等有機水果更是供不應求,訂單一下排到4月底,預售達10萬斤。宋澄波喜滋滋地說:“往年游客來采摘,一斤草莓最少30元,現在一斤15元左右,雖然價格被壓低,但我們今年網絡銷售整整比去年多了一半,基本彌補了不能采摘造成的損失。”
帶富益貧
幸福生活有盼頭
扶貧產業項目有活力,貧困村致富才有希望,貧困戶持續脫貧才能有保障。扶貧產業項目優先使用貧困勞動力,支持貧困勞動力就業,依托扶貧產業項目帶動貧困群眾實現就近就業穩定脫貧。
在省定貧困村神山后村的大棚里,工作人們戴著口罩,有的在插秧,有的在除草,有的在調溫,忙中有序好個熱鬧。其中,貧困戶楊淑開正在大棚忙著給藍莓剪枝,忙得滿頭大汗。她笑著說:“現在正是春耕的時候,大年初十就到合作社工作了,一天下來可以掙100元,一個月下來能領到2000多元工資,現在衣食無憂,日子過得越來越有盼頭。”
自打村里成立了合作社,29名神山后村村民就成了“打工族”,上班不用出村,在藍莓大棚里負責藍莓的管理、采摘,一個月下來能領到2000元工資,比在家種地收入更可觀。神山后村黨支部書記趙利說:“村莊發展的最終目的是讓村民們真正得到實惠,過上好日子,嘗到精準扶貧的甜頭。”
(來源:中國扶貧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