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當前,安徽廬江縣廣大干部群眾變壓力為動力,果斷按下“快進鍵”,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脫貧攻堅,“雙線作戰”精準施策,爭分奪秒把疫情耽誤的“春光”搶回來。
脫貧產業“不掉鏈”
一連幾天,廬江縣柯坦鎮分水村貧困戶黃加珍和兒子宋功勇都是早早起床,戴上口罩,走進該村滴水巖生態旅游專業合作社新辟的茶園里,和村民一起忙活開來。看著腳邊的茶苗,黃加珍一臉笑容:“在茶園干活,一天工資80元,栽茶苗活不重還能賺點零花錢,對于我們來說是再好不過的事了。”
據分水村支書倪申林介紹,全村有1.2萬畝茶園,1500余戶村民幾乎家家戶戶種茶或加工茶。近年來,分水村237戶貧困群眾或鋤草管理茶園,或采摘春秋茶,一年四季從不間斷,依附在茶葉產業鏈上實現增收。
“穩定脫貧要健全益貧帶貧機制。”倪申林說,元宵節剛過,他馬上聯系滴水巖合作社負責人,一起商討特殊時期復工方案,重新安排工作任務,讓貧困群眾在家能有活干、有收入。
和黃加珍一樣,今年春節過后,廬江縣冶父山鎮馬崗村貧困戶高文青有點著急上火。“早一天干活就多掙一天錢,我天天守著手機等消息,時刻關注疫情進展。”高文青說,去年,他在位于馬崗村的廬江湖羊扶貧產業園上班,收入穩定。因疫情扶貧產業園延遲復工,高文青一直待在家,全家就斷了收入來源。
2月22日,高文青手機終于響了。在幫扶干部的協調下,他終于可以重新回到扶貧產業園上工了。據悉,該產業園現湖羊存欄量4800多只,年出欄量已達1萬只,直接帶動了當地616戶貧困戶就業增收,2000多農戶間接增收,已成為冶父山鎮及周邊鎮村貧困群眾實實在在的增收脫貧“加油站”。
據介紹,廬江縣對當前穩定生產、保障供應的扶貧產業,給予每畝200元的一次性補貼,推動貧困地區主導產業提質增效、提檔升級。截至目前,全縣發展到村產業扶貧項目160個,覆蓋所有貧困村和絕大多數非貧困村。
“我們一定能夠戰勝疫情,打贏這場戰爭,力爭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抓好決戰決勝脫貧攻堅重點任務。”廬江縣扶貧辦副主任何基保說:“產業扶貧不僅是治標之舉,而且是治本之策。”
就業服務“不打烊”
近日,廬江縣石頭鎮的神龍漁具有限公司正式復工復產。公司的扶貧車間又恢復了往日的繁忙,流水線上機器又轉了起來。
與往年不同的是,大家都戴上了口罩,院內還放置著消毒液、洗手液等。受疫情影響,該公司今年開工稍微有些延遲。復工后,優先保障貧困戶、殘疾人做工,盡量把疫情對他們收入影響降到最低。
一大早,石頭鎮三拐村貧困戶張大勝按時到崗,雖然戴著口罩,也能感受到他的笑容和工作勁頭。他說:“我家就住在附近,在這邊做活能掙點錢補貼家用,還能照顧到家里老人。”張大勝一家三口人,父母快90歲了,全家的擔子都壓在他一個人肩上。
張大勝算是扶貧車間的老員工了,一個月收入能穩定在1600元以上。他一直盼著神龍漁具公司能早點復工。“這下好了,車間復產了,我們的日子更有盼頭啦。”張大勝的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守在貧困戶家門口的扶貧車間“轉”起來了,外出務工群眾也要盡快復工返崗。2月27日,石頭鎮包車輸送首批220名貧困群眾前往廬江高新區復工返崗,并提供集中接送、統一接站等“一條龍”對接服務。據介紹,為穩定貧困戶收入,鎮里按照“分批有序錯峰”要求,優先組織貧困勞動力返程返崗和外出務工。
疫情給就業增收帶來了沖擊。連日來,石頭鎮主動出擊,有序組織本地扶貧企業復工復產。對具備復工復產條件的,開通簡化審批、備案等綠色通道,使其快速開工復產,并協助其打通銷售和物流渠道。
石頭鎮還深入摸排本地企業的用工信息,為企業與求職者搭建橋梁,實現勞動力就地轉化。同時,采取一戶一策開發公益性崗位,兜牢貧困人口保障底線,確保有勞動能力的貧困家庭至少有1人實現就業。
為讓貧困勞動力有序返崗,石頭鎮對鎮外務工人員進行監測分析,分類施策開展就業信息服務,發布就業崗位招聘信息,并協調安排統一包車,安排醫務人員全程護送,讓務工人員能安全出家門、進廠門。
石頭鎮多渠道解決貧困人口就業問題只是廬江縣疫情防控期間就業服務的一個縮影。截至目前,廬江縣扶貧車間復工復產率達100%,在崗貧困勞動者99人;1858名貧困人口走上防疫公益崗位;已外出務工的貧困群眾2.1萬人,做到既“送崗到人”又“送人到崗”,確保貧困戶在疫情防控期間穩定就業、增收有路。
防止返貧“不斷檔”
眼下正值疫情防控關鍵時期,也是夏季糧油田管和春耕備耕的重要節點。連日來,廬江縣各地精準施策,幫助貧困戶有序穩妥推進春耕生產,全力把耽誤的時間搶回來,把遭受的損失補回來,防止因疫致貧、因疫返貧。
“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春耕生產可不能耽誤!”廬江縣白湖鎮農技推廣服務站站長、高級農藝師鄭先報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為了不誤農時,鎮農技人員積極開展農技培訓、指導。
3月8日,在白湖鎮陶沖村貧困戶何昌芳的小麥地頭,鄭先報向她仔細詢問小麥生長發育、病蟲害防治等情況。
在拔起幾株麥苗仔細觀察后,鄭先報結合麥田小麥的生長情況開出了“處方”:“麥苗即將進入快速生長期,苗情迅速轉化升級。對群體小、葉色發黃、葉片小、生長瘦弱的麥田,要提早追施拔節肥,促弱轉壯。”
對于目前的小麥病害防治,鄭先報建議何昌芳要密切關注天氣變化,以小麥赤霉病防控為重點,兼顧條銹病、葉枯病、蚜蟲等病蟲及早衰、干熱風的防控,采用藥、肥、生理調節劑混用,一噴多防,為實現小麥的增產增收打好基礎。
何昌芳心里的一塊大石頭終于落了地,對今年的收成心里有了底兒,表示脫貧奔小康“沒問題”。
作為農業大縣,廬江多措并舉防控產業扶貧風險,在指導春耕生產的同時,還力促農產品銷售,確保貧困戶“錢袋子”不縮水。
疫情發生后,由于銷路問題,石頭鎮望城村貧困戶左宏生20畝地的菜苔銷售困難,幫扶干部積極與機關、企業食堂對接,并通過農產品流動大篷車進社區等形式,實現銷售終端與蔬菜基地的無縫銜接。
“這么快就找到買家,解了我的燃眉之急,真是沒想到啊!”左宏生感嘆,現在蔬菜基地每天差不多都能賣出2000多斤菜苔,已幫助他挽回經濟損失8萬多元。
據了解,廬江縣采取生活救助、生產幫扶、保障就業、產銷對接等精準管用的措施,全面提升貧困戶的內生動力和發展能力,夯實兜底保障,從源頭上鏟除返貧和新發生貧困的土壤。
不僅如此,廬江縣還對已脫貧人口開展全面排查,進一步加強監測預警和動態幫扶機制,及時發現返貧致貧風險,強化精準幫扶救助,逐一落實救助幫扶措施,徹底消除返貧致貧現象,確保全面小康路上一個不少。
(作者單位:安徽省廬江縣融媒體中心)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