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綠水青山”型資源環境要素向“金山銀山”型資產轉化,還可從以下幾個層面發力:第一,對自然資源進行科學界定。唯有進行資產概念的拓展,才有利于激發社會各界保護環境的自覺性,幫助政府實施更精準的政策,進而更好地凝聚綠色發展共識。第二,對自然資源進行多維度確權。有必要引入經濟、歷史、地理、環保、生態、法律、行政學等多學科力量,對確權的對象、確權的主體進行明晰。第三,對自然資源進行價值評估。通過評估資源價值,使得資源環境和貨幣資金、高新技術、法規制度,一道成為支撐區域經濟發展的動力因素,在資源集約和保護環境的過程中,倒逼技術、制度、社會治理模式的創新。第四,構建生態環境普惠機制。以往的環保工作主要集中在城市和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區域,新形勢下,伴隨城鄉一體化發展,有必要推進基本公共服務設施的均等化建設,創新鄉村環境治理模式,通過“綠水青山”來建設“美麗鄉村”。(來源:《解放日報》)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