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就要到了。村民們將滿懷喜悅,載歌載舞,慶祝農業豐收,展示美好生活,表現炙熱情感,歌頌偉大新時代。這讓筆者想起鄉村藝術化。鄉村藝術化作為美麗鄉村建設的實踐探索,已引起各界人士的關注,在一些地方、一些領域正在形成共識。筆者就鄉村藝術化的主體問題進行研究,鄉村藝術化的主體是政府、企業、市民、藝術家還是村民?
目前的焦點在于,鄉村藝術化是藝術家的行為,還是村民們的實踐?有人以為,鄉村藝術化是藝術下鄉,是藝術家的群體行為,是一批批畫家、書法家、音樂家、雕塑師、設計師深入鄉村,興起了一個個藝術鄉村建設項目,似乎離開藝術家們鄉村藝術化就無從談起。筆者認為,這樣的認識是狹隘的。鄉村藝術化需要多種角色參與,協同推進,但主角自然應當是當地的村民。正如著名美學家、中國社科院高建平教授所說:“鄉村藝術化,并不是把鄉村當成一張白紙,由藝術家在上面繪畫。鄉村之美要在既有的條件下,由當地的居民自己將它美化。這里的要點在于,當地的居民是主體……”
固然,當一群藝術家集聚到鄉村,會“引爆”鄉村。啟動鄉村藝術化,讓鄉村靚麗起來,山西省和順縣許村是這樣,云南省瀾滄拉祜自治縣邁景山是這樣,四川省蒲江縣明月村也是這樣。但是,在筆者看來,鄉村藝術化本質上更主要的是村民們建設美麗鄉村的自覺實踐,無論創作主體還是接受主體,都主要是當地的村民。不管鄉村藝術化是藝術家啟動、企業家啟動還是政府規劃啟動,只有當村民們了解藝術,重新認識家鄉、熱愛家鄉,懷著滿腔熱情,發揮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把鄉村之美挖掘出來、展示出來,營造出詩意棲居的精神家園,才能真正實現鄉村藝術化,鄉村才會讓人們更向往。
展示傳統手工藝之美的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戰旗村鄉村十八坊,就是戰旗人靠自己的聰明才智創辦的。走進鄉村十八坊,琳瑯滿目的蜀繡、唐昌布鞋、郫縣豆瓣等傳統手工藝呈現在您眼前,美不勝收。戰旗村因此成為城里人的旅游打卡地,每天都要接待一批批遠道而來的客人。2019年7月,筆者去戰旗村調研鄉村振興,就看到了那里的傳統手工藝之美:第一,它美在傳承了千年優秀文化;第二,它美在提高了人們的生活品質;第三,它美在增加了鄉村的就業機會;第四,它美在富裕了一方百姓;第五,它還美在是綠色環保產業。這些生態之美、文化之美、生活之美,源于戰旗人的心靈之美。
其實,藝術家的藝術鄉建也不純粹是藝術家們的自娛自樂。甘肅省秦安縣石節子村的“石節子美術館”,就是石節子村籍藝術家、西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靳勒同鄉親們一起開展的藝術鄉村建設實踐。大約從2008年開始,靳勒就邀請藝術界的朋友去石節子村與村民一對一結對子,一起進行各種藝術創作和藝術體驗。為此,他們實施了“一起飛——石節子村藝術實踐計劃”,把石節子的山水、田園、院落、農具等等都變成藝術的元素和符號,讓鄉親們同藝術家一起創造,讓城里人同原住民一起分享。如今的石節子村,男女老幼都是藝術創作主體,“楊阿姨”也成了網紅的鄉村“藝術家”。
為什么說村民是鄉村藝術化的主體呢?因為鄉村是他們生長、生活的家園,他們生于斯、長于斯、老于斯,最后還將在那里回歸自然。那里的山山水水都布滿了他們的足跡,一草一木都融入了他們的情感,一磚一瓦都撒滿了他們的熱血,一聲一響都牽動他們的心靈。他們是鄉村的主人,他們有著剪不斷的鄉土情結,他們與鄉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隨著城市化的發展,不少村民離開村莊,融入城市生活,也有一些市民走進鄉村尋找心中的桃花源;但是土生土長的村民仍然是鄉村的主體,在可以預見的將來,還沒有哪個群體能夠替代他們,村莊是屬于他們的,鄉村藝術化當然由他們說了算。
在藝術家與村民之間,明確村民在鄉村藝術化中的主體地位,并不意味著低估藝術家的特殊作用。毫無疑問,藝術家是村民的藝術啟蒙人,因為他們的介入,村民們才懂得藝術是什么、藝術又能為鄉村做些什么,從而開始了藝術的覺醒,進而有了藝術創造的沖動,把生活變成藝術。藝術家更是化腐朽為神奇和點石成金的“魔術師”,一些邊遠衰落的傳統村落在他們的手下煥發出生機和活力,已經發展起來的鄉村則經他們的藝術點化而如虎添翼。藝術家還是鄉村藝術化的示范引領者,正是一個個藝術家入駐鄉村,影響帶動了一批批、一片片藝術鄉村的興起。鄉村藝術化,藝術家功不可沒。
由藝術家與村民在鄉村藝術化中的角色定位,可以類推出政府與村民、企業與村民、市民與村民在鄉村藝術化中各自的地位和作用。他們各自的地位不同、作用不同、表現不同是無疑的,但不管角色怎么變化,有一點是確定的——只有當地村民才是鄉村藝術化的主體;政府、企業、市民的介入、參與,必須以尊重當地村民的主體地位為基本前提。政府可以也應該去調研、指導、規劃、推動鄉村藝術化發展,但不能替民做主,村里的事當由村民來定。企業、市民可以去也需要他們帶著資本、技術、項目去鄉村,采取多種合作方式和當地村民一起參與、共建、共享,但不能喧賓奪主,把村民邊緣化。
發揮村民在鄉村藝術化中的主體作用,首先是對他們進行藝術啟蒙。這需要藝術家進村,采取講故事、藝術創作、藝術體驗等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讓村民們懂得藝術是什么、他們身邊有哪些藝術、藝術與他們的生產生活有什么關系、怎么利用藝術來建設美麗家園以及在鄉村藝術化實踐中應當注意什么問題。在和順縣許村,正是當代藝術家、廣東工業大學教授渠巖靠著藝術家的想象力和激情投入,同村民一起修復老房子、操辦許村國際藝術節、開辦國際藝術公社、建設幸福美麗新家園,點燃了村民的藝術夢想,村民們由此成為美好生活的“藝術家”。如今的許村,已經成為遠近聞名的以藝術推動鄉村復興的樣本。
發揮村民在鄉村藝術化中的主體作用,關鍵是鼓勵他們進行藝術創造。這需要政府看到鄉村藝術化發展的客觀必然性,自覺站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高度進行謀劃,并逐一分析轄區內村莊的自然條件、歷史文化、個性特征、村民意愿, 制定出分類指導、從容推進的發展規劃、工作方案、激勵政策,激發村民的創造性。四川省漢源縣花海果鄉,原本只是水果基地。正是縣政府以“農情四季、百里畫廊”為主題,規劃出鄉村之畫、歷史之畫、自然之畫、田園之畫、家園之畫“五幅畫卷”,并持續支持,才形成“春天是花園、夏天是林園、秋天是果園、冬天是莊園”的四季農業景觀,展示出田園之美。
發揮村民在鄉村藝術化中的主體作用,最終要讓他們走上共創共享之路。鄉村藝術化是開放的,離不開各界人士的參與,共建共享才有生命力。四川省都江堰市原柳街鎮是中國農民詩歌之鄉和中國田園詩歌小鎮。八百多年前,南宋著名詩人陸游的《夜宿布金寺》,點燃了當地農民詩情的火種。三百多年前,這里又興起了現編現唱、老少皆宜、口口相傳的“薅秧歌”。進入新世紀,他們弘揚詩歌文化傳統,成立了全國第一個農民詩社“柳風詩社”。正是農民的詩歌創作、交流,吸引來藝術家和企業家共創,成功打造了農耕文明與地方特色有機結合和生態、業態、文態、形態“四態”合一的“七里詩鄉”。
總之,村民是鄉村藝術化不可替代的主體,推進鄉村藝術化必須喚醒并激發他們的創造性;覺醒了,行動了,人人都成了自覺展示鄉村之美的鄉村“藝術家”,鄉村藝術化發展就大有希望。
(作者系四川省農業農村廳二級巡視員)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