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山西太原市晉源區花塔村的稻田公園,綠色與黑色水稻組成的各具特色的圖案引來游人目光。“這是我們和山西農業大學的教授共同研發的,兩種顏色可以組合成唐風晉韻、晉獻嘉禾等圖案,從空中就可以看到。”花塔村第一書記任藝說。花塔村是晉祠大米的主產區之一,他們利用清產核資的結果,盤活村南閑置的330畝土地,從一粒米做起,建成了集吃、游、玩一體的公園,如今1斤大米能賣到30元,2019年僅大米產業就增收370.6萬元,每股分紅600元。
像花塔村通過改革成果發展集體經濟、實現分紅的村全國還有很多。據統計,中央農辦、農業農村部已組織開展了五批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全國已有43.8萬個村完成改革,共確認集體成員6億多人,集體成員累計分紅超過3800億元,繪就了新時代農村改革的壯美畫卷。
自加壓力、規范推進,改革成效凸顯
山西是唯一一個第五批整省試點地區。山西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廳長鞠振介紹,他們已明確到今年年底前全面完成改革任務,這和中央要求第四批試點完成的時間是相同的。改革為什么能全面提速提質?鞠振說,這是因為全省已有8個整市被列為中央試點,他們還自加壓力,把剩余3個市也納入了省級整市推進范圍。“我們把改革作為‘一把手’工程,省委書記樓陽生部署推動,王成副省長每月調度推進落實情況;還向縣級派出專業干部20余名指導改革工作。”
與山西省同樣進展快速的還有黑龍江省。2018年底黑龍江省基本完成了清產核資,比國家要求提前一年,2019年底基本完成股份合作制改革,比國家要求提前兩年,最近又審議通過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管理條例》。從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一級巡視員喬延春的交流發言中,不難發現,他們不僅連續三年召開全省改革現場推進會議,還開展三級試點,方正縣探索的“先行先試、流程操作、壓茬進行、梯次跟進”模式在全國推廣,這些舉措都有效保證了改革推進的節奏和質量,杜絕了“翻燒餅”現象。
此外,還有福建省推動各級黨委書記掛帥,形成了“五級書記抓改革”的工作格局,清產核資工作也比國家要求提前一年。陜西省806個鄉鎮農經站恢復掛牌,配備專人1800余人,組建省級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百人指導團。截至今年上半年,全省97%的村完成了改革任務。
目前,全國有74.5%的村完成改革,70.1%的村領到了登記證書。中央農辦副主任、農業農村部副部長韓俊在總結各地改革經驗時強調,改革工作取得階段性重要成效,關鍵就是在于黨委的全面領導和主體責任的壓實。“現在中央要求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本身就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一部分,因此地方各級黨委書記特別是縣鄉黨委書記要親自掛帥,抓好縣級工作任務落實。”韓俊要求。
遇到爭議不回避,不留改革“夾生飯”
清產核資、成員身份認定一直都是改革的重點環節也是難點任務。
太原市晉源區在清產核資中,村級資源性資產底數不清,邊界不明問題就比較突出。區委書記李永強介紹,晉源是太原市六城區之一,村莊靠近城區,一些資產時間跨度長、情況復雜,改革時村干部有顧慮,群眾有疑慮,于是他們就探索由農業、國土、林業部門共同認定,厘清有爭議土地,同時還聘請會計事務所協助清產核資,吸納熟悉村情歷史的老干部、老黨員加入工作組,確保應追盡追,最終實現了家底清、群眾明、無糾紛。“像晉源街辦南街村通過核實門面房資產,盤盈賬外資產7900余萬元。”
晉源區晉祠鎮花塔村,一個有著千年歷史的文化古村,因為毗鄰省城中心,改革中面臨的最大難題是農嫁女的成員身份認定。村黨支部書記何建平介紹,他們村最大爭論點在于入贅婿及其子女的成員身份確認。“很多人認為女兒是本村的原始住戶,但是女婿是外村的,不愿給股份。我們開了多次會才說服大家。最后的方案是,女兒給全股,女婿、外孫有地給全股,沒有地給半股。”記者發現該村針對52戶“女兒戶”共細分了4種情況,基本都遵循了何建平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