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涂縣位于安徽省東部、長江下游東岸,總面積1002平方公里、總人口48萬,是全國首批縣級文明城市、全國百強縣。自入選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整縣推進試點縣以來,當涂縣積極探索、先行先試,堅持把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與深化農村“三變”改革、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等有機結合起來,走出了一條“盤活農村資源、釋放農業活力、促進農民增收”的新路子。2019年,全縣117個村全部完成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同步完成“三變”改革。今年4月,被評為第二批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典型單位。
抓股改促確權賦能
在全面開展清產核資、成員身份確認的基礎上,將集體資產折股量化、拓權賦能。一是摸清家底。按照“程序規范、過程公開、專業清查、群眾參與”要求和“清查、登記、核實、公示、確認、建立臺賬、審核備案、匯總上報、納入平臺”九步工作法,聘請會計事務所對全縣農村集體資產進行清產核資,累計確認村級資源性資產74.7萬畝、經營性資產6146萬元、非經營性資產9.9億元,做到全面清查不遺漏。二是量化家產。按照“尊重歷史、兼顧現實、程序規范、群眾認可”原則,一村一策界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34.2萬人,將集體資源性和經營性資產量化折股至全體成員,并按2:8的比例設立集體股和成員股。三是管好家當。根據村集體經營性資產折股量化情況,全縣98個村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19個村成立經濟合作社。注重將本村致富能手、經商返鄉人員等吸收進村“兩委”班子,確保每個村“兩委”班子中至少有1名致富帶頭人。按照“村黨組織提名、鄉鎮黨委政府核準、組織成員民主選舉”的程序,全縣117個村集體經濟組織全部實現村黨組織書記兼任理事長,村“兩委”成員兼任理事,確立了村黨組織在改革后村集體經濟組織中的領導核心地位。
抓聯結促產業振興
結合實施“三變”改革,深化利益聯結機制,助推農村產業發展。
一是盤活資源。制定出臺《當涂縣農村產權交易監督管理辦法》以及農村集體養殖水面承包經營權、集體土地承包經營權、集體林權、集體資產等交易細則,建立“覆蓋城鄉、三級聯動、一體運作”的農村產權交易市場,推動實現水面、土地、房產等資源資產市場化有序流動,交易額連續兩年突破億元,2019年634宗交易平均溢價率32.9%。
二是做活產業。聚焦水產業、現代種養和農產品加工業、鄉村休閑旅游業三大主導產業,以“接二連三”融合發展為方向,積極探索“三變+”多元模式,著力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全力打造一鎮一業、一村一品。截至目前,共培育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42家、專業合作社524家、家庭農場498家;獲評國家級“一村一品”示范村、鎮3個,黃池鎮入選全國農業產業強鎮。發揮中農批、淘寶網等線上線下平臺作用,推動電商進村全覆蓋,實現“小農戶”對接“大市場”,姑孰鎮入選全國淘寶鎮。
三是激活金融。擇優選擇護河鎮、烏溪鎮作為試點,積極探索開展黨建引領信用村建設,推動徽商銀行、郵儲銀行、農業銀行等金融機構開發“信農貸”“信易貸”“易農貸”等純信用金融產品,用金融“活水”澆灌農業“良田”。截至目前,兩鎮12個試點村全部被評定為3A級信用村,其中12158戶農戶被評定為A級(含)以上信用戶,占比90.7%,累計授信700戶5217萬元,用信601戶4519萬元,有效解決了農業企業和農戶資金短缺的問題。
抓轉化促增收致富
堅持把富民強村作為首要目標,推動資源資產不斷轉化為“真金白銀”,持續促進增收致富。
一是富口袋。通過財政資金扶持、吸引工商資本下鄉、集體自辦、鄉賢領辦等形式,采取入股分紅、返聘就業、加強技能培訓、扶持興辦農家樂等措施,讓農民共享改革紅利,就地就近就業。2019年全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6萬元,增長10.5%,連續17年位居全省縣級第1位。
二是強集體。根據各村不同資源稟賦和特色優勢,探索出資源開發、資產經營、產業發展、服務經濟、投資入股以及自主發展型的“5+X”模式,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發展村級集體經濟。2019年,全縣117個村實現集體經營性收入8954.14萬元,村均76.5萬元,村均增收8.9萬元、增長13.1%。整合項目、資金等支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大力實施“培強扶優消薄”工程,12個空殼村、薄弱村實現經營性收入110.6萬元、村均9.2萬元,圓滿完成“消薄脫殼”任務;年經營性收入100萬元、50萬元以上經濟強村總數分別達26個、52個,占比22.2%、44.4%。
三是優環境。在深入開展農村“三大革命”“三大行動”的基礎上,積極對接滬蘇浙先發地區,大力招引南京等地有實力的文旅企業投資李白文化旅游區、江心洲生態花島等建設,加快打造姑溪河、青山河、石臼湖、圍烏路四條風光帶,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實現民房變客棧、村莊變景區、顏值變產值。連續兩年入選中國最美縣域,李白文化旅游區榮獲長三角最具網紅特質旅游度假區(景區),桃花村獲評中國美麗休閑鄉村。
(安徽省當涂縣委、縣人民政府供稿)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