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問題導向抓重點 關鍵突破帶全局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 字號:【

  重慶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于一體,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實踐中,一個最突出的短板是農村集體經濟薄弱。黨的十九大以來,重慶市委、市政府把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作為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突破口和切入點,堅持從實際情況出發,按客觀規律辦事,用改革辦法推進,讓群眾參與獲益,積極探索通過壯大農村集體經濟聯農帶農、富農強農的路子。近3年,全市集體經濟“空殼村”占比下降50.1個百分點,減少到20.6%;年經營收入5萬元以上的村翻了一番,增加到1891個。主要做法是“四個堅持”:

  堅持因地制宜,探尋發展路徑

  重慶共有9136個村(含涉農社區,下同)集體經濟組織,分布于主城都市區、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三大片區”。根據各地的區位優勢、資源稟賦、現實基礎,揚長避短,多管齊下,初步探索形成了“六型”發展路子。一是產業帶動型。充分發揮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平臺作用,把一家一戶的特色種養業組織起來,提升規模化、標準化、市場化水平,讓農民群眾增收、集體經濟受益。二是資源開發型。緊緊抓住正在蓬勃興起的鄉村休閑旅游業,大力開發鄉村生態資源,盤活利用撂荒地和閑置農房。三是服務創收型。組織開展代耕代種、機播機收、統防統治等農業生產性服務,提供清潔衛生、養生養老等生活性服務。四是租賃經營型。組織城郊村、產業園區內的村,開發利用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建設廠房、門面、市場等,大力發展物業經濟。五是項目拉動型。組建專門隊伍,承建農田水利、土地整治、人居環境治理等小微型項目,加強后期運營管護。六是資金合作型。整合相關資金,通過入股企業、村村合作、村企聯手等,實現抱團發展。2019年底,全市有穩定經營性收入的村集體經濟組織增加到7258個。

  堅持能人引領,培育帶富先鋒

  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關鍵要靠人才,重點在于“領頭雁”。重慶緊緊圍繞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把人才培育作為突出重點。一是建強班子。配合組織部門,深化農村帶頭人隊伍整體優化提升行動。2019年,整頓軟弱渙散村黨組織739個,調整補齊村(社區)黨組織書記786名,集中輪訓11483人次,安排100名村黨組織書記到山東省實崗鍛煉。二是選派能手。結合脫貧攻堅,以深度貧困鄉鎮為單元派駐市級產業技術指導組,向集體經濟“空殼村”全覆蓋選派第一書記。2019年,市級安排駐鄉駐村干部443名。三是培育人才。大力營造“近悅遠來”環境,深入實施在鄉、返鄉、入鄉“三鄉人才”工程。近年來,累計培育集體經濟組織負責人3萬余人次、高素質農民18.2萬人,回引本土人才9166名。

  堅持改革賦能,激發動力活力

  重慶堅持用好用活農村改革這一“重要法寶”,聚焦痛點堵點建機制、破瓶頸,下大氣力盤活鄉村沉睡資源。一是做好“變”的文章。在全市591個村開展“三變”改革試點,采取“村集體經濟組織+城市工商資本”等方式,盤活利用經營性資產3.5億元,試點村集體經濟組織經營收入年均增長30%。二是深化“股”的聯結。持續推進農業項目財政補助資金股權化改革,累計落實財政資金42億元,項目所在地村集體經濟組織按一定比例持股。2019年,相關村集體分紅近2000萬元。三是增強“融”的效應。大力開展農民合作社、供銷社、信用社(重慶農商行)“三社”融合發展試點,采取村集體經濟組織下設生產合作部、供銷合作部、資金互助部等方式,破解流通融通問題,實現全鏈條增值、村集體增收。

  堅持責任倒逼,確保落地見效

  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需要各層級、各方面共同發力。重慶注重建立強有力的工作推進機制,壓緊扣死各方責任。一是“一盤棋”推進。在市委、市政府領導下,由農業農村部門牽頭抓總,財政部門負責資金籌措,組織部門負責基層黨建和人才培育工作,相關部門定期會商研判。二是“點對點”督導。“一村一策”研究制定貧困村、薄弱村和問題村發展方案,組建專班加強調研指導;遴選一批代表性強的村集體經濟發展項目,邀請農業、財政、科研院所、農業龍頭企業等專家集中診斷、現場點評、開出“藥方”。三是“實打實”考核。將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納入市委、市政府對區縣考核的重要內容,年初下達“任務清單”,建立專門臺賬加強日常監管,年終一一對賬、照單驗收。

  (重慶市農業農村委員會供稿)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