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沂蒙老區的“領頭雁”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王琦琪 譚子輝 字號:【

  沙元村,是山東臨沂市蘭陵縣長城鎮的一個特色產業村。夏日炎炎,村支書趙宗戰一邊查看獼猴桃的掛果情況,一邊向記者介紹:“由村里黨員發起,成立土地流轉專業合作社,用‘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方式,搞獼猴桃產業。這解決了過去‘收購商買不到,種植戶賣不掉’的問題,俺們村的獼猴桃產業正一步步走向正軌。”

  鄉村振興,農村基層黨組織書記是“領頭雁”和“主心骨”。近年來,革命老區臨沂,通過多種途徑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書記政治待遇和經濟待遇,讓這片紅色土地上走出了一批又一批優秀村支書,用新時代“沂蒙精神”全力推進鄉村發展。他們是農民脫貧致富的帶頭人,更是鄰里鄉親心間的一道風景。

  創業致富帶頭人徐振東——

  “掛職副鎮長,干勁更足了”

  蘭陵縣地處平原,良好的水土和發達的交通,種大棚蔬菜很有市場。20世紀80年代初,蘭陵人“抱團”到上海闖蕩,發展到今天,上海蔬菜已有30%來自蘭陵。徐振東,就是一名“闖家”,在上海經營高端航空食品已有二十多年了。9年前,他暫別上海回到老家向城鎮徐皇路村,為的是建蔬菜直供基地,卻沒想到,當年就被推選為村黨支部書記。“那是2011年4月29日。”徐振東記得真真切切。

  蔬菜是徐皇路村最主要的產業,農民80%左右的收入是從大棚里“長”出來的。徐振東發現,雖然家家戶戶都有大棚,但建棚和管理技術已經落后。“新官上任三把火”,徐振東決定從改造蔬菜大棚開始。他計劃建示范基地,在此基礎上成立合作社。沒想到第一步就遇到了困難:有幾戶擔心收益,不愿將土地流轉。徐振東在幾人面前急得發了誓:我保證每畝地每年返給一千,今天我就付你一年的錢。磨破了嘴皮,他終于流轉成了這連片的100畝土地。

  徐振東馬不停蹄,帶領村民建大棚。但一場暴雨又差點摧毀他。“土墻剛剛建好,還沒來得及拉鋼管,大暴雨就來了。”基地一轉眼就成了汪洋大海,好幾座150多米長的新建土墻最終沒能免了垮塌的命運。黑夜里,徐振東穿著褲衩站在雨中呆若木雞:老天爺如何不幫忙?以后沒臉見鄉親們了。想到這里不由得淚如雨下。

  一早,徐振東躲在家里不敢出門,突然聽到大門被敲得“咣咣”響。“壞了,肯定是人們聽說棚塌了,要找我算賬。”一開門,進來20多人站滿了屋子。“振東,我們來看看你,你可別泄勁兒啊”“快別自責了,你說怎么補救我們還聽你的”……回憶起那天的情景,徐振東咳嗽了一聲,眼里閃著淚光。

  第三天天晴了,徐振東心情也晴了。他又有了力量,帶領大家扒溝排水,動員全村的柴油機抽了三天,終于將“大海”抽干。當年,他的100畝大棚因為技術先進、管理得當,就回收了全部投資。到年底,合作社還給入社農民一口氣分了20%的紅利。

  “回村當書記,人們都說我是‘憨熊’。”徐振東撓撓頭說,“我知道,就算遇到天大的困難也不能退縮,因為身后是老百姓。只有咬著牙,闖過去。”今年5月,徐振東被推選到鎮上,掛任向城鎮副鎮長。“去鎮上掛職,可以做更多事情。”如今,徐振東已將附近6個村的4000多畝地流轉整理,利用自己掌握的市場資源,成立合作社發展凈菜加工,帶領鄉親進軍上海市場。

  定期從農村基層黨組織書記中選拔鄉鎮副科級領導干部,是臨沂市為了促進基層干部干事創業出臺的新政。臨沂市委農辦主任、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張韜介紹:“農村基層黨組織書記是鄉村振興的‘領頭雁’。唯有破解村黨組織書記‘難選、難當、難管、難留’的問題,讓他們‘當的體面、干的有勁’,才能發揮他們引領農村產業振興的重要作用,從而有效助推鄉村五大振興。”目前,臨沂已經選出52名農村基層黨組織書記,掛任鄉鎮黨政班子成員或縣直單位副職。在這個平臺上,他們的帶動、示范、引導、服務作用被更大發揮,將會引領更多農民走向致富新路。

  和諧村風締造者冷振東——

  “冷書記,有一副熱心腸”

  七月驕陽似火,在神山鎮青竹山西村“調解中心”,一場比火還熱的調解會正在進行。老人去世后留下的一塊地,成為矛盾的焦點。調解會在座的除了兄弟倆和家人,還有以村黨支部書記冷振東為首的調解委員會成員4名。冷振東冷眼看著兄弟倆你一言我一語的爭論,明白是補償金鬧得家庭不睦。大家出謀劃策,定出了哥哥一次性補給弟弟1.4萬元的決定,兄弟倆這才沒了脾氣。隔了半個月,調解員再去家里回訪時,哥哥已將1.4萬元悉數轉給弟弟。兄弟倆在《調解完成書》上按下手印,從此不再舊事重提。

  冷振東生在青竹山西村,長在青竹山西村,對村里的東家長西家短門兒清。公正又厚道的他,經常被人請去調解大事小情。憑著多年積攢下的好人緣,2001年退伍后,他正式被推舉為青竹山西村黨支部書記。“矛盾糾紛不斷,還說什么發展生產呢。我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成立調解委員會。”冷振東一邊翻看著《青竹山西村調解臺賬》,一邊說。

  宗族矛盾、彩禮糾紛、土地邊界不清……一件件調解下來,冷振東竟做了10年。與調解相輔相成,他和村“兩委”逐步推行了網格化管理制度。“由每個‘網格長’負責兩條街,每個月入戶一次,每天在綜合治理平臺值班。網格化管理保證了網格員了解每家每戶動態,遇到突發問題可以及時處理”。

  冷振東深知,村莊發展要靠黨支部帶動,帶動村民就從管好黨支部開始。他和村黨員干部“約法四章”:一戒公款請吃、二戒隨意喝酒、三戒拉親攀故、四戒和群眾紅臉。如今,“約法四章”已是青竹山西村黨員干部的共識,黨員干部成了沖在前、干在先的“先鋒”。

  “通過一系列措施,明顯感覺到村民的法律意識增強了,對村干部的信任程度也提高了。”在冷振東的帶領下,青竹山西村多年未發生上訪等事件,社區黨支部還被評為“五星級黨組織”。去年,冷坤農副產品農民專業合作社在青竹西山村成立,當年就給村集體帶來1萬元的收入。

  十九年來,冷振東未離開過村莊一步,全部身心放在村子發展上。近年來,臨沂市采取了一攬子措施提高村黨組織書記的經濟待遇,遴選鄉村振興“好支書”106名、“好支部”85個,明確“好支書”參照鄉鎮副科級干部發放補貼報酬,“好支部”所在村“兩委”成員補貼報酬上浮20%。這極大改善了農村基層黨組織書記和村“兩委”成員的生活,也對防止基層腐敗起到重要作用。

  冷振東說,他的“工資”由10年前的每月450元已經漲到如今的4500元,尤其是近兩年大幅提高,還給發獎金和績效。“原來花錢都得問老婆要,現在是我貼補家里。”

  群眾信任的好干部周學浩——

  “干一件成一件,絕不糊弄老百姓”

  “剛回村那會兒,村中心道路才3米寬,車輛來回都要打架。”走在如今5米多寬的柏油路上,周學浩感慨萬千。“我當支書前都沒有正式的村‘兩委’班子。村里的‘印’由鎮上代管,辦事十分不便。因為糾紛矛盾特別多,我們村還是全鎮重點關注的‘后進村’。”

  2017年2月,在縣城辦企業的周學浩被“盼”回了莊塢鎮小池頭村,當上了黨支部書記。“家里人堅決不同意我回來。他們覺得放著好好的生意不做,當吃氣又受苦的村支書干什么?”周學浩只得答應家人,先回村干一年試試,不行就再也不當了。一心想給村里做點事的他,最終說服了家人。

  上任之初,周學浩把村里的黨員和年輕些的村民全部找來,先開了個會。該從哪里入手呢?“要想富先修路”——“之前村里修路,干部們從中拿了多少好處,那誰誰到現在都讓人戳著脊梁骨”……“修路沒問題,我不拿村里一分錢!”周學浩當場表態。

  村里沒有錢,周學浩帶頭捐款,并向縣、鎮爭取資金。一年半的時間里,他和黨員們出工出力,坑坑洼洼的路平坦了,多年失修的路燈亮了。邊修路,他還順帶清理了路邊陳年堆積的秸稈,疏通了被雜草掩蓋的排水溝??⒐つ翘?,全村人都來了,人們都在議論,這個返鄉的村支書有點意思!

  路修好了,周學浩想起了村里“一窮二白”的集體資產,決定搞些產業。但小池頭村歷史舊賬多,“就說土地承包費,從1990年到2018年,沒人交過。”這天,周學浩走到親大姨的果園里,向最疼自己的大姨“開了第一炮”。軟磨硬泡之下,大姨無奈,一口氣交了欠下的所有承包費。周學浩將交費情況在村里張榜公示,自此,村民便被發動起來,大家補得補,交得交,村“兩委”再也不用挨家挨戶做工作。后來他在清“三資”時驚奇地發現,光集體土地承包費一項,就收回了20多萬元。

  “來一件,干一件,成一件”。在周學浩的帶領下,小池頭村人心更齊了,發展勁頭更足了。周學浩于今年5月正式掛職莊塢鎮副鎮長,協管招商引資,自己和所在村“兩委”干部的報酬全部提高。周學浩明白,村莊發展要靠年輕人。在他的帶動下,在浙江嘉興跑運輸的同鄉回村了,投資了蔬菜冷鏈物流運輸;山東村制作繩子的手藝人回來了,盤活閑置廠房現場搭臺授藝,和當地老百姓一起致富。

  “老百姓評價干部的標準,是能不能干事。百姓不相信村干部,工作就難干。”周學浩說。自他擔任村支書三年來,老百姓從“這屆村支書能弄啥”到主動申請要項目,如今的小池頭村,已由排名墊底沖到了全鎮經濟社會發展前三名,鎮里將代管的公章放心地交到周學浩的手上。

  當了21年村書記的蘭陵縣委常委(掛職)、代村社區黨委書記王傳喜說,基層黨組織書記過去是“好人不愿干,孬人干不了”。作為村黨組織書記,和文化層次差異大、男女老少糾紛多的群眾面對面,不僅要有公心、依法辦事,還要會團結、情理并重,更要有致富帶頭能力?,F在,臨沂通過大力提高農村基層黨組織書記政治待遇和經濟待遇,讓越來越多的帶頭人“愿意干,拼命干”。

  在這片火熱的革命土地上,像徐振東、冷振東、周學浩一樣的基層黨組織書記還有很多。在鄉村人潮涌動中,他們是最有力量的頭雁,是鄉村振興方向的引路人。在“領頭雁”的帶領下,沂蒙大地涌現出無數在外返鄉的“歸雁”、鄉村本土人才“鴻雁”和由新型經營主體組成的龐大“雁陣”。臨沂市委副書記任剛表示:“‘四雁’工程是我市一項創新舉措,下一步,我們將突出制度引領,健全完善激勵機制,鼓勵支持人才到鄉村創新創業。以人才振興引領助推鄉村全面振興,為在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中走在前列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