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山西天鎮縣逯家灣鎮瓦窯口村,在荒山坡杏樹林下建起的生態扶貧養殖車間里,5000只剛到的小雞或摸爬滾打,或樹蔭下乘涼,享受著這里舒適的環境。這一切,認養它們的主人可以在手機上看到。經過半年多的艱辛準備,瓦窯口村“人社生態養殖扶貧車間”終于營業了。
瓦窯口村位于天鎮縣城東北部,距縣城15公里,地處邊山峪口,全年氣候干旱少雨,土壤為沙性土壤。大山腳下的斷壁殘垣見證著曾經的金戈鐵馬、崢嶸歲月,邊關的荒涼貧窮也一直困擾著這里的百姓。
脫貧攻堅戰以來,這里貧窮落后的面貌開始改變,荒山坡上先是種上了杏樹,慢慢地變成了一片杏林。尤其是2019年9月,第一書記王永生來到瓦窯口村以后,這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明德雞落戶瓦窯口
農村要發展,農民要致富,關鍵靠支部。初來乍到,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天鎮縣、逯家灣鎮等多方大力支持下,王永生帶領瓦窯口村黨支部,著力打造起一個有干勁、有智慧、有溫度的村集體戰斗堡壘,成為瓦窯口村沿著正確方向全速前進的永不熄火的引擎,推動這里實現產業興、百姓富、鄉村美。
全身心蹲在瓦窯口,王永生通過深挖土長城農特產歷史文化,以當地一種利潤豐厚、養殖潛力大的散養土雞為突破口,注冊“長城·明德雞”商標,并通過生態養殖扶貧車間從天鎮走向全國,被更多人認養,走出一條農業認養生態養殖扶貧的脫貧新路。
“長城·明德雞”的認養扶貧合作方式為:年初簽訂認養協議,明確認養數量和認購時間,年底(或農歷八月十五后)按照凈重3.5斤/只,以130元左右的價格認購;飼料均為村民種植的無公害玉米、豆粕、小米糠皮、杏果、青菜等純糧農作物,拒絕復合飼料喂養;從認養人選擇認養雞種到成熟期的整個養殖過程實時監控,讓認養人能夠隨時隨地了解自己認養雞苗的生長細節;年底冷凍真空包裝運輸到認養單位。
黨建繪就美好藍圖
“寧愿出門碰壁,也不愿在家面壁。”這是王永生經常說的一句話。為了發展產業,增加村集體經濟,帶動更多貧困群眾脫貧奔小康,王永生積極奔走于各部門、企業、工地之間,拉贊助、考察項目、監督工程。經過不懈努力,大山腳下的荒坡地上,一座朝氣蓬勃的人社生態養殖扶貧車間拔地而起。辦公室4間、飼料車間1間、屠宰車間1間、冷庫房1間、經營面積200余平方米。“感謝王書記對我們的傾情幫扶,人家一個國家干部,拋家舍業為我們服務,我們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村支部書記蘇永軍激動地說道。
手里沒有米,喚雞都不理。“這個米就是村集體經濟。習近平總書記在《擺脫貧困》中明確指出,發展集體經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證,是振興貧困地區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在扶貧中,要增強鄉村兩級集體經濟實力,否則,整個扶貧工作將缺少基本的保障,已經取得的扶貧成果也有喪失的危險。”王永生說。
人社生態養殖扶貧車間歸瓦窯口村集體所有,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天鎮縣人民政府、中國進出口銀行山西省分行、瓦窯口村共同興建。為規范項目運營管理,今年3月12日,村注冊成立大同市吉坡山祥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并以其為主體對外開展經營。
支部有了活力,產業有了方向,王永生又以“黨建+”為核心,通過實施“黨建+公司+品牌+農戶+市場”發展模式,逐漸探索了“黨建+制度”“黨建+互聯網”“黨建+產業”“黨建+村史”“黨建+服務”的“五位一體”模式,不斷完善黨建一張大網全覆蓋、全域引領大藍圖、黨群同心大合力的“大黨建”工作格局,帶動廣大村民共同致富。
農特產直連消費者
一片杏樹林,五千明德雞,數個攝像頭,一個直播間,將貧困山區的農特產品與大城市的消費者連接到一起。在這里,有瓦窯口村第一書記王永生傾情直播,認養人可以實時觀看土雞生長過程,消費者可以重拾兒時的鄉愁。工作“破局”必先始于理念“破冰”,這一農業認養方式的創新,將傳統的“輸血式”扶貧轉變為“訂單式農業”,不僅解決了農產品銷路問題,給貧困群眾吃下一顆“定心丸”,同時還極大地調動了貧困群眾的積極性,凝聚起強大合力,投工、投地、投物、投錢,共建、共治、共享屬于他們自己的生態養殖扶貧車間。
扶貧車間建起來,還得管理好。為了更好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搭建黨員與群眾之間的溝通平臺,經村黨支部、村委會共同研究決定,向公司派駐由3名黨員組成的黨小組。黨小組負責監督經營賬目,協助管理方做好日常工作。每月與管理人一起向村黨支部匯報經營情況,并將本月賬目在村委會公示欄公示,主動接受村民監督,齊心協力把扶貧車間建成黨群共治、村民共享的小康車間、幸福車間。
同時,為降低看護成本,在杏樹林的每個雞舍里,還配備3只大白鵝,它們像警衛一樣排成一隊沿著圍欄不停地巡邏,防止黃鼠狼對雞群的危害。
截至目前,進場的第一批5000只小雞已被認養2200只,分別為企業單位食堂、工會組織集中采購;實名農戶網上平臺、中國農業銀行網店等進行市場化認養,還利用周邊地區的旅游資源帶動游客消費。
據了解,生態養殖扶貧車間眼下又積極探索發展“長城·守邊羊”,通過這座幸福車間,老百姓的小康生活也會更加多姿有味。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