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示范區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山東省滕州市委 字號:【

  近年來,山東省滕州市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重要指示精神,堅持把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擺在優先位置,全域統籌、全域治理、全域突破、全域提升,因地制宜、一體推進,走出了一條農業提質增效、農村繁榮發展、農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堅持“三高并進”,趟出鄉村振興新路徑

  高位推進。健全鄉村振興工作領導體制,成立滕州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領導小組,市委主要領導親任鄉村振興“一線總指揮”,下設五個工作專班,分別由2至3名縣級領導同志任組長,2至5個部門為牽頭推進單位,專班專抓、一體推進。市委常委會、農委會定期聽取鄉村振興工作進度,解決發展難題。

  高點定位。按照“全域統籌、全域治理、全域突破、全域提升”的思路,緊扣“振興什么、怎么振興、誰來振興”等現實問題,滕州市委、市政府專門出臺《滕州市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分領域、分行業配套制定5個鄉村振興戰略專項規劃,全面構建鄉村振興戰略“四梁八柱”。在總體發展布局上,堅持全市“一盤棋”、規劃“一張圖”,把全市969個村納入鄉村發展總規劃,委托全國知名機構編制鄉村建設規劃,推動各類規劃在村域層面“多規合一”,把每個村莊摸清底數、定位分類,打造各具特色、不同風格的美麗宜居鄉村。

  高效落實。堅持跳出農村抓振興、立足長遠抓治理、統籌城鄉抓推進,緊盯鄉村振興戰略規劃,細化鄉村振興考核任務,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廁所改造、通戶道路、文化實踐中心建設等21項指標分解到有關部門,對工作責任進行全面細化、全面壓實,能統籌推進的統籌推進,能同步開展的同步開展,拿出實招數、硬措施,同敲一面鼓、共唱一臺戲,倒排工期、掛圖作戰,推動鄉村振興戰略落地見效。

  堅持“五美同育”,繪就鄉村振興新畫卷

  注重產業融合,接二連三提升“產業美”。堅持以產業融合發展為引領、特色化發展為方向,強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為鄉村振興注入持久動力。守好群眾“糧袋子”。嚴守耕地紅線,劃定70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實施15.7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奠定了糧食增產的基礎。推進小麥良種統一供種,市財政每年列支600余萬元專項資金用于小麥統一供種,糧食單產連年穩中有升。大力發展優質強筋小麥種植,鼓勵企業與家庭農場、種植大戶簽訂訂單合同,探索出一條以訂單農業為基礎的產銷新模式。做優“滕字號”農產品。依托滕州良好的產業基礎,做好“特”字文章,形成了馬鈴薯、綠蘿卜、元寶楓、酥梨等差異化發展的生態農業板塊,培育“滕字號”金字品牌8個,創建“三品一標”223個。特別是圍繞做優做強馬鈴薯產業,大力推廣綠色、生態、無公害先進種植技術,加快推進標準化、規模化、組織化生產,滕州成為全國馬鈴薯二季作區種植面積最大、效益最好的縣市。培育農村“新動能”。堅持“一產基礎,接二連三”,突出“一鎮一業”“一村一品”,拓展產業形態,持續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注重生態改善,連線成片彰顯“環境美”。狠抓生態宜居建設。把美麗宜居鄉村建設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投入3.44億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644個,突出節點、全域推進,集中打造一批有影響力的特色精品村、示范片區,實現農村由“一處美”向“處處美”轉變。在建設過程中,依據鄉村資源稟賦和地域特色,注重保護鄉村田園風光、民俗文化、歷史古跡和自然景觀,明確發展定位,突出特色主題,著力實現一村一品、一村一韻、一村一景。狠抓人居環境整治。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千村整治集中攻堅行動,突出抓好交通要道兩側、鄉村集市、農貿市場等重點部位清潔整治,敢于向侵占公共空間行為“亮劍”,推動農村環境整治由“清臟”向“治亂”延伸。每個鎮街每月至少拿出3天時間開展村莊清潔行動,分3個片區召開現場觀摩會議,公開晾曬各鎮村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成效。加快推進通戶道路、廁所革命、污水處理等工程建設,全力打造村凈、水清、景美的鄉村環境,讓農民過上和城里人一樣的日子。狠抓生態污染防治。強化科技治污、依法治污,全面落實耕地保護、減煤、控車、抑塵、禁燃等措施,加大“散亂污”企業整治力度,堅決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牢牢守住環保底線。深化“河長制”“湖長制”管理,持續開展國土綠化行動,抓好破損山體治理工程建設,推動環境保護制度化、常態化、長效化。

  注重鄉風文明,內外兼修厚植“風尚美”。推動文化發展、文明創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文明風尚,唱響主旋律,形成新風尚,夯實鄉村振興軟實力。加強文化供給。實施基層公共文化設施完善提升工程,對新改建鎮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給予獎補,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覆蓋率達到100%。創新推進孔子學堂與農家書屋共建工程,有力推動優秀傳統文化扎根基層、扎根農村。壯大美麗經濟。加快推進鄉村旅游集群片區建設工程,初步形成產業互動、文旅融合、生態互補的鄉村旅游閉合圈。堅持“節會搭臺、文化為媒”,推出柴胡店梨花節、龍陽鎮櫻桃采摘節、木石鎮油菜花節、官橋鎮銀杏音樂節等鄉村旅游節慶活動,不斷導入人流、擴大消費,促進鄉村文旅資源可持續發展。深化文明實踐。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統領,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深入挖掘優秀傳統文化,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按照“1+N”構架模式,組建市鎮兩級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伍,組織開展文明村鎮建設調研檢查,全市文明達標村覆蓋率達到95%。

  注重人才集聚,興業富民打造“生活美”。多措并舉“育人才”。突出抓好各領域人才培訓教育,按照“缺什么、補什么,需要什么、就培訓什么”的原則,優先選調鎮領導班子成員參加鄉村振興、脫貧攻堅等培訓班。依托農業院校、示范園區等實訓基地,重點培育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職業農民,年培訓能力達到1萬人次以上,成為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生力軍。全面落實職業農民職稱、基層高級專業技術評審、鄉鎮專業技術人才直評直聘等政策,激勵廣大鄉土人才扎根民間、服務鄉村。因能而異“用人才”。鼓勵種養殖能手、經營能人和致富帶頭人等“土專家”“田秀才”,通過開辦企業、創建合作社等方式,將農村富余勞動力組織起來,實現由富余勞力向“職業農民”轉變。扎實推進創業優惠政策“落地生根”,將創業擔保貸款個人最高額度提高到15萬元,小微企業最高額度提高到300萬元。提高“三支一扶”招募人員專業與服務崗位的匹配度,全方位優化工作生活環境,財政保障資金到位率和服務期滿落實事業編制率均達到100%。不拘一格“引人才”。以扶持農民工、大學生、退役士兵等人員返鄉創業為重點,鼓勵吸引優秀外出人才回村任職,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人才支撐。柔性引進高端人才,組織開展多層次專家服務基層活動,全方位搭建“院地合作”橋梁,推動農業新產品、新技術迅速轉化和運用。

  注重黨建引領,固本強基塑造“和諧美”。以筑牢“五個戰斗堡壘”為目標,牢固樹立“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鮮明導向,著力提升基層黨組織組織力,努力以組織振興推動鄉村振興。選優育強村書記。深入實施村黨組織帶頭人隊伍整體優化提升行動,制定“1+X”系列制度文件,建立健全培育體系。狠抓共產黨員“淬火提質”行動,組織開展千名支書進黨校、村干部學歷教育,全面提升村干部隊伍整體能力素質。實施基層黨建基礎工作大提升行動,常態化開展村干部作風專項整治,定期開展履職評估,對“守攤型”、不作為慢作為和在脫貧攻堅、疫情防控等重大任務中作用發揮不好的村書記堅決調整,有效激發隊伍活力。選派市縣鄉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到村任書記、面向社會招聘事業編到村任書記,持續優化隊伍結構。夯實集體經濟基礎。將黨支部的政治優勢和合作社的經濟優勢整合起來,實行“黨支部+合作社(農村經紀人+農戶)+專業市場”的發展模式,實現農民致富、集體增收。實施集體經濟“破五進十”行動,設立扶持引導資金300萬元,將優質項目入庫跟蹤管理,解決村級發展資金難題。建立常態化調度通報機制,推行反向約束、“黃牌警示”,以督導問效促進工作落實。強化激勵保障。出臺《深化目標管理激勵村居干部干事創業擔當作為十條意見》,根據目標完成情況對村級班子分類定級,掛鉤落實待遇,并建立不低于5%的增長機制,讓村干部干事有保障。推行村書記專業化管理,按鎮街事業編人員落實待遇。設立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增量獎”“保持獎”,連續2年從優秀村書記中招聘鎮街事業編制人員,定期評選“擔當作為好書記”“干事創業好班子”,全面激發村級干部干事創業積極性。

  堅持“三力齊驅”,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

  強化資金保障添動力。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推進涉農資金統籌整合,實現“多個渠道引水、一個龍頭放水”,確保每年鄉村振興工作投入只增不減。創新鄉村振興多元投入機制,鼓勵引導金融機構、社會資本共同參與,積極向上爭取項目、資金支持,充分發揮資金使用效益。完善農村土地等各類農村產權抵押融資服務體系,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其股民發展壯大。

  強化督查考核提效力。加強對鄉村振興工作推進情況的督導檢查,把鄉村振興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考核和黨政領導干部實績考核,考核結果作為班子綜合評價和干部選拔任用的重要依據。建立定期會商調度制度,對鄉村振興重點工作實行項目化、清單化管理,緊盯時間節點和目標任務,嚴格落實日常督查、定期通報、考核獎懲、追責問責等制度,以嚴督實考調動廣大干部積極性、主動性。

  強化宣傳引導聚合力。把宣傳工作作為鄉村振興的“加速器”和“倍增器”,采取開設專題專欄、融媒體宣傳等創新手段提升傳播效果,及時報道鄉村振興和村容村貌改善的重大變化,積極引導廣大群眾投身鄉村振興、支持鄉村振興。加大先進典型培育和推介力度,堅持典型引路、輻射全局,切實在全社會形成崇尚先進、學習先進、爭當先進的良好風氣。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