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決勝在即,中國農民的生活正在發生著前所未有的九大飛躍。
一是前所未有的衣食無憂。脫貧攻堅即將收官,實現目標勝券在握。我國人均糧食占有量已由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的209公斤增加到2019年的470公斤,增長了126%,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中國人均年消費糧食不足150公斤,中國人民基本端牢了自己的飯碗。
二是前所未有的輕松勞作。“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在技術落后、工具笨拙、方法簡單的漫長農耕時代,需要付出繁重的體力勞動。隨著近年來的機械化普及和社會化服務,“機器換人”把農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徹底解放出來,從生產到生活,那種需要出盡牛力、累壞筋骨的苦役全面壽終正寢。即便需要扛挑抬搬的簡單體力勞作,也被家家普及的電動車取代。
三是前所未有的時間閑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文人士大夫對農民的理解。“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他們常常是“日未出即作,日雖落不息”,歸來后還要延長勞動時間,“晝出耘田夜績麻”。在文革大鍋鈑極左的年代,還曾有過十年春節不放假的荒唐。改革開放后,家庭承包經營制度的推行,使農民終于有了“一個月過年,三個月種田,八個月空閑”的時間自由。有關調查顯示,今天,農民農閑時的日平均閑暇時間為476.7分鐘。
四是前所未有的無徭無役。自公元前594年魯國實行初稅畝以來,歷朝歷代均以收取農業稅治政養國,故使農民“任是深山更深處,也應無計避征徭”。農業稅征收甚至到了“桑桑柘廢來猶納稅,田園荒后尚征苗”。到2006年,在中國實行長達2600周年的農業稅終于被扔進歷史的垃圾箱,農業進入“無稅時代”。農民務農不僅不需要交稅,還能享受到種糧等各項補貼。萬里長城是多個朝代民工一磚一瓦壘起來的。京杭大運河是數百萬民工一鎬一鍬刨出來的。勞役兵役是歷朝歷代壓在農民頭上繼稅賦之后的第二座大山。今天,隨著機械的發達,農民再也不需為出苦役發愁。
五是前所未有的社會分擔。中國有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優良傳統,但養老育幼的責任和義務歷來是以家庭為單元,社會只是扮演著道德引領、精神提倡的角色。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幾十年里,城市養老育幼的部分職能逐漸被社會分擔。最近三五年里,鄉村幼兒園已經全面覆蓋,學前教育已經成為國家的制度性安排。鄉村老人不僅可以領到政府發放的養老津補貼,還有不同檔次的養老保險。各類養老機構也在鄉村逐步發展。家庭的養老育幼職能向社會分流。
六是前所未有的疾病統籌。在交通通訊不發達的古代,看病難、看病貴一直是困擾中國人壽命的主因,新中國成立之初人均壽命僅40歲。自進入新世紀以來,國家建立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六普數據顯示人均壽命已達76.1歲,在世界224個國家和地區中居53位。
七是前所未有的隔空面敘。2019年中國網民8.24億人,互聯網普及率已達59.6%。一個村莊的人到達地球上任何地方,互聯網就把這個村莊的虛擬空間擴展到那個地方,村人與他可以遠隔萬水千山通過視頻隨時面對面聊天閑談。
八是前所未有的出行便捷。上世紀八十年代,民謠稱鄉村道路是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腳泥,坐車有“三跳”,即車在路上跳,人在車里跳,心在肚里跳。目前,全國農村標準公路已達4萬多公里,通硬化路的鄉鎮和建制村已達99.64%和99.47%,建制村通客車率已達98%。摩托車、電動車在鄉村全面普及,小汽車也隨處可見。村、鄉、縣、省一直連接國道的路網體系全面通達,農民出行只靠兩條腿的時代徹底結束。
九是前所未有的城鄉兩棲。在私有制國家移民社會的城市化進程中,農民想當市民賣掉土地拔根就走。我們是公有制,且是安土重遷的民族,農民在鄉村的根扎得很深,且根系發達。農忙在鄉務農,農閑進城務工,戴著“農民”與“市民”兩頂帽子生活,將成為古今中外城市化進程中一道獨特風景。有關調查顯示,2.8億農民工有落戶城市意愿的只占21%。
在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我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第一代。但圓夢小康之后,如果躺在小康生活的溫柔鄉里不思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