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種到,麥金黃。眼下,我國夏糧主要作物冬小麥進入集中收獲期。一臺臺收割機在麥田里往返穿梭,豐收在望。
面對暖冬、新冠肺炎疫情、病蟲害等一系列風險挑戰,各地通過超常規助農措施,努力降低疫情等對夏糧生產的影響,取得了積極而明顯的成效。那一粒粒歸倉的收獲,是對耕耘的回報,更是中國應對挑戰開啟新局的底氣。
歷艱辛:開鐮來之不易
時下的江淮大地,藍天下金色麥田耀眼奪目。
“今年小麥從種到收遇到不少困難,沒想到收成還挺好,畝產比去年要高200斤。”張海清是安徽省定遠縣種糧大戶,流轉了1200多畝地,種了多年的麥子,今年格外感慨。
冬小麥從種到收,要經歷七八個月時間。作為每年收獲的第一茬糧食,產量受制于天氣好壞、病蟲害輕重等多重因素。
張海清的麥子去年10月播種,今年5月28日開鐮,“播種時遇到干旱,好不容易麥子種下去了,返青田管時又遇到疫情。”
“縣里給我開了運送農資的綠色通行證,農技人員通過微信群及時提供信息,開具個性化的‘田管處方’。”張海清說,得益于政策“及時雨”,小麥保住了。
5月下旬以來天氣晴好,午季小麥各主產省相繼開鐮收割。截至6月4日17時,安徽、河南兩省已分別收獲小麥4049.6萬畝和6900萬畝,收獲進度分別達到94.2%和80.7%。
在河南省新蔡縣李橋回族鎮獅子口村,時建中家的16畝小麥豐收了。看著他忙著聯系收割機和糧食經紀人,父親時中龍打心眼里高興。
疫情嚴重時,小麥恰逢“一噴三防”關鍵期。一家老少都在家里,打工也出不去,時中龍一度日夜焦心,“這幾畝地再收成不好,今年的日子可沒指望了。”
幸好村干部及時與農資供應商聯系對接,第三天農藥就送到了村口疫情防控卡點。
“以前兒子外出打工,‘一噴三防’往往做不到位。今年時間多,農藥也不缺,反倒扎扎實實地做好了。”捧著金黃的麥粒,時中龍笑得合不攏嘴。
“疫情給今年小麥生產管理帶來巨大挑戰,除草、施拔節肥、防治赤霉病等全都不能耽誤,否則產量必將受創。”安徽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董召榮說,“重重考驗之下,開鐮豐收著實來之不易。”
助豐收:政策到位、科技強援
春耕伊始,疫情給農業生產造成沖擊。從中央到地方,一系列超常規政策措施陸續推行,確保戰疫、生產兩不誤。
3月2日,中央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領導小組印發《當前春耕生產工作指南》,要求從農村實際出發,制定差異化防控措施,不搞“一刀切”,打通農資供應、農機作業、農民下田等堵點。農業農村部開展奮戰100天奪取夏糧豐收行動。
一分部署,九分落實。各地積極作為、精準落實,明確解決辦法,力保化肥、農藥、種子等農資供應。
“今年小麥赤霉病防治領導力度、投入力度、調度力度均超歷史。”安徽省農業農村廳廳長盧仕仁說。
收割、秸稈回收、旋耕再播種,現代化農機讓麥收變得簡單。
河南省鄧州市小楊營鎮安眾村,大型收割機“一馬當先”,金燦燦的小麥被齊茬兒“吞下”,打捆機緊隨其后回收麥秸,撒肥、旋耕機械交替作業,播種機種下秋季豐收希望。
河南首邑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在現場保障農機服務。公司總經理沈興新說,多臺機械配套作業,8小時可完成約400畝麥地的收割、播種作業,“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最大限度穩產保收,提升效益。”
植保無人機、農業物聯網、專家在線會診等“云端”種地新模式,給傳統農業裝上高科技的“順風耳”“千里眼”。
剛收割完2200多畝小麥,安徽省懷遠縣種糧大戶尚躍又忙著旋耕整地,準備水稻直播。
“我每天通過手機實時監控著地里莊稼,發現有病蟲害,可以及時做好田間管理。”尚躍說,在線會診解決了疫情期間的不少難題,“返青期的小麥長勢好,但田里有雜草,專家通過手機視頻給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