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打造鄉村人才振興的服務平臺——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示范培訓10個經驗模式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 字號:【

  近年來,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示范培訓為各地培養了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為推動脫貧致富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撐。

  各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基地積極探索、健全機制,不斷完善“部—省—基地”三級聯動的培訓管理體系,進一步創新“村莊是教室、村官是教師、現場是教材”的培訓方式,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成效顯著的示范培訓模式。為推動互學互鑒、互促共進,農業農村部組織遴選了北京韓村河村、天津毛家峪村、遼寧大梨樹村、福建蘭田村、河南劉莊村、湖北南橋村、廣東平甫村、貴州核桃壩村、云南大營街、甘肅前進村等10個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基地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示范培訓模式,供學習借鑒。

  北京韓村河村基地“知行合一”培訓模式

  北京韓村河村培訓基地充分發揮首都地緣優勢,在十余年的培訓過程中不斷總結培訓經驗、豐富培訓內容、創新培訓方式、優化服務質量,堅持信心提振和能力提升相結合、理論輔導與實踐指導相結合、集中聽課與專題討論相結合、“名教授”和“土專家”授課相結合,總結探索出了“知行合一”的人才培養模式。

  堅持信心提振和能力提升相結合。每期培訓班邀請北京韓建集團黨委副書記為學員講解韓村河創業史,組織學員參觀韓村河村史館、村容村貌等,引導學員提振發展精氣神。同時,注重課程設置、豐富培訓內容、提升培訓效果,提高學員引領鄉村發展的能力。

  堅持集中聽課與專題討論相結合。在抓好課上教學的基礎上,注重采取靈活多樣的培訓方式,創新設置了專題討論、學員互動、專家論壇等內容,調動學員積極性,鼓勵學員踴躍提問、講述自己的故事,增強了培訓的互動性和參與性。

  堅持理論輔導與實踐指導相結合。在抓好培訓期內理論知識教學的同時,注重訓后實踐指導。針對學員提出的當前大多數農民合作社缺平臺、缺團隊、缺銷售渠道等問題,韓村河村聯合華北地區農民合作社組建農民合作社聯合社,輻射帶動京津冀晉蒙五地共168家合作社加入,搭建起合作交流、互助共贏平臺。

  堅持“名教授”和“土專家”授課相結合。充分發揮首都人才高地優勢,邀請國家部委領導和知名院校教授為參訓學員授課,幫助學員豐富專業知識。同時,邀請實踐經驗豐富的“老支書”“土專家”“田秀才”結合親身經歷和一線實踐傳經送寶。這些特色課程深受學員喜愛,得到了一致好評。

  韓村河村基地近年來累計開展培訓100多期,培訓近萬人次。幫助清江椪柑、神農架百花蜜、隴州核桃等60余家農民合作社將其農產品在人民網“民貨在線”頻道進行免費公益宣傳,起到了很好的推廣效果,得到學員贊譽。通過培訓,學員們開拓了眼界、轉變了思想、增長了見識、提升了能力,走上了致富路。

  天津毛家峪村基地“1+3”培訓模式

  天津毛家峪村培訓基地將人才培養與鄉村發展相結合,強化培訓服務,完善培訓環節,創新培訓管理,構建人才培養和培訓服務為一體的新型產業鏈條,形成了“1+3”人才培養和鄉村發展雙贏培養模式。

  “1”是將人才培養和鄉村發展融為一體。充分發揮基地環境、資源優勢,積極承辦各地各類培訓班,將培訓經驗植入本村旅游產業鏈條中。全村現有30多家農家樂配建培訓教室,承接社會各類短期培訓,把人才培養和村事業發展融為一體,呈現了人才培養與鄉村振興有效融合、聯動互促的新格局。

  “3”是強化三方面育人。一是服務育人。堅持一把手抓培訓,由村支部書記負責總體部署,抽調黨員骨干組成專職團隊,做好教學設計和服務保障。建立完善資金使用、吃住行服務、班級管理等規章制度,不斷改善教學和食宿條件,打造良好學習環境。二是培訓育人。訓前做好統籌謀劃,精準選調學員,做好需求調查,科學設置課程、選聘教師,確保針對性。訓中加強過程管理,堅持村書記開班授課,示范引領學員發展;聚焦學員關注重點,確定結構化研討提綱,自創討論記錄本,提高效率;結合采摘、鄉村旅游、農家樂設置現場教學,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訓后做好跟蹤服務,組織學員開展產品推介展示和對接合作。三是管理育人。總結形成“四好”管理模式,即報到“接好人”,安排專車統一接送,確保安全性;培訓“開好班”,開好管理團隊預備會、學員預備會和開班動員會,打破傳統預備會只講制度慣例,加入感恩國學課,激發內生動力;交流“建好群”,建立學習微信群,方便互動交流;總結“存好檔”,整理學員信息和培訓檔案,建立學員產業信息數據庫,為改進培訓和后續跟蹤奠定基礎。

  毛家峪村基地多年來累計培訓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貧困戶、基層農技人員等近3萬人。培訓帶動了本村產業發展,增強了學員創業興業和輻射帶動能力,搭建了對接互動的交流平臺,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

  遼寧大梨樹村基地“四級聯動、共享互鑒”培訓模式

  遼寧大梨樹村基地利用特色資源和產業優勢,加強經驗輸出,在農業農村部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示范培訓輻射帶動下,向遼寧省、市、基地三級借鑒先進經驗,擴大培訓覆蓋面,共享教學資源和模式,形成了部、省、市、基地“四級聯動,共享互鑒”人才培養模式。

  推進四級聯動。積極與部級示范培訓同頻共振,將省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工作納入省委省政府實施的“遼寧省人才服務全面振興三年行動計劃”,帶動沈陽、遼陽、葫蘆島等市納入市級計劃,整體推動本省實用人才培養。大梨樹村基地充分利用培訓資源,積極承接云南、貴州、內蒙古及東北三省農業農村干部和農村實用人才培訓,以及大專院校、社會團體、部隊等單位和機構的現場教學、研學等培訓任務,進一步擴大基地的輻射示范作用。

  推進先進經驗共享。組織省級培訓基地到大梨樹村基地學習借鑒培訓模式、教學方法、組織管理、培訓基礎設施等部級示范培訓先進經驗,結合本省實際開展省級實用人才培訓,有效提升了省級培訓的針對性、有效性和實用性。部分市也參考部、省兩級培訓模式,完成了市級農村實用人才培訓。

  推進教學資源共享。大梨樹村基地的“干”字文化和以生態建設奠定綠色發展基礎、以鄉村旅游壯大綠色發展產業、以現代科技提升綠色發展效益的發展歷程具有較強可復制性和示范作用。基地注重深入總結挖掘,打造了大梨樹人創業路、萬畝果園、十里運河、現代農業展示館等現場教學點,讓大梨樹村的先進經驗轉化為優質教學資源,實現共享。

  推進師資隊伍共享。基地根據不同主題課程,邀請政府管理人員、產業專家、高校和職業院校教師、農業企業負責人以及優秀帶頭人等授課,組建部級培訓師資庫,目前共有21人。省級培訓以共享部級培訓師資為主,同時根據本級課程設置,增補優秀師資,實現了各級培訓資源效益最大化。

  近年來,大梨樹村基地每年開展教學培訓和實踐活動培訓超5000人次,充分發揮了人才培養輻射和示范作用。很多學員參訓后,成了產業致富的典型。

  福建蘭田村基地“三創融合”培訓模式

  福建蘭田村培訓基地充分發揮閩南地區“愛拼敢贏”的創業創新精神,立足自身特色,強化示范引領,把創新精神、創業思路、創意思維融入培訓之中,形成了具有蘭田基地特色的“三創融合”人才培養模式。

  用創新精神激勵學員。基地負責人蘭田村老書記潘春來親自給學員授課,向學員講述蘭田人如何通過10多年的艱苦奮斗,將蘭田村從“渙散村、落后村”建設成“文明村、富裕村”的發展歷程,講述每一次變革背后的艱難抉擇、思想轉變和理念創新,并把培育創新精神作為重要任務貫穿培訓全過程,增強了學員的創新意識。

  用創業思路引導學員。創業才能致富,蘭田村從無到有實現了信息產業(世紀之村農村信息化綜合服務平臺)、文化產業(動漫創作)、工業產業(30多家企業)、商業產業(沿街商業開發)、服務產業(物資回收和運輸業)五大產業的突破,產業發展取得顯著成效。培訓過程中,蘭田村基地組織學員參觀各產業發展情況,讓學員置身于濃厚的創業氛圍中,激發了學員的創業熱情。

  用創意思維啟發學員。發展離不開創意,蘭田村從成功打造農村版阿里巴巴、“小牛”動漫到正在打造的閩菜配送中心、一元早餐品牌,將很多城里人能干的事轉移到了農村,離不開項目研發團隊的創意思維。蘭田村將各項目研發團隊骨干成員請上講臺、現身說法,向學員講述創意過程,啟發了學員的創意思維。

  蘭田村基地不斷創新培訓方式、優化培訓內容,全方位提升學員素質能力,累計培訓4500余人次。學員通過學習蘭田村的成功實踐,深受閩南地區“愛拼敢贏”的精神鼓舞,激發了創業創新熱情,轉變了長期固化保守的思想觀念,積極思考發展良策,創業和治村能力顯著提升。

  河南劉莊村基地“一聯動、三注重”培訓模式

  河南劉莊村基地結合本地實際,突出特色、探索創新,形成了部省聯動,注重發揮榜樣力量、注重拓寬發展思路、注重加強經驗交流的“一聯動、三注重”人才培養模式。

  一聯動:推動部省聯動,實現人才培養擴面升級。參照部級培訓模式,2011年起開展全省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培訓,兩級培訓實行差異化定位、聯動推進。部級培訓著眼于轉變觀念、拓展視野;省級培訓著眼于服務產業、提升技能。部、省兩級培訓共享優化師資課程,互鑒完善培訓方式,實現良性互動。

  三注重:一是注重發揮榜樣力量,不斷提高學員帶動意識。積極創新史來賀事跡主題教學,設計安排主題授課、事跡宣講、紀念館參觀、紀錄片觀看、劉莊新村實地走訪、集體交流討論等教學環節,通過聽、看、說學習史來賀事跡,樹立帶領周邊群眾共同致富的責任意識。二是注重拓寬發展思路,不斷增強學員創業本領。按照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特點,把學思想、學理念、學精神作為主要內容,圍繞科技引領等主題安排現場教學點,幫助學員學習先進技術、開闊眼界;邀請優秀帶頭人與學員面對面座談,引導學員拓展思路,提升創業能力。三是注重加強經驗交流,努力打造學員創業平臺。設計展示“培訓班學員信息卡”(內容包括學員長處、優勢以及需求和困惑),設立學員大講堂,建立班級微信群,安排交流討論,搭建互幫互助、攜手共進的平臺。每期選派1名廳屬事業單位的處級干部全程跟班,了解農民需求,幫助解決問題。

  劉莊村基地累計培訓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5000余人次。通過培訓,學員樹立了“敬業奉獻,帶貧致富”的帶動決心,增強了“既要低頭拉車,也要抬頭看路”的學習意識,搭建了“互相學習,共同進步”的發展平臺。培訓的學員中有近百名學員通過聯合創業等形式,促進了產業發展。

  湖北南橋村基地“三主、四結合”培訓模式

  湖北南橋村基地堅持目標主導、需求主訓、學員主體的“三主”工作理念;堅持思想教育與發展理念相結合,需求挖掘與結構研討相結合,特色課程與產業示范相結合,互動教學與跟蹤服務相結合,探索形成了“三主、四結合”培訓模式。

  在工作理念上,堅持“三主”。一是目標主導,將教學目標定位為“拓展視野、轉變觀念、提升能力”,挖掘提煉土老憨集團帶動柑橘產業實現三產融合、綠色發展的經驗模式,梳理基地和周邊地區在基層黨建、產業轉型、品牌創建等方面教學資源,幫助學員學習思想、理念和方法。二是需求主訓,堅持需求導向,訓前做好需求調研和分析,并與教學設計、師資組織、主題研討、現場教學、跟蹤服務等緊密結合。三是學員主體,激發學員學習主動性,通過預備會引導學員“三個忘記、三個轉變”進入學習狀態;通過“隨機分組、小組團建”“組建班委學員自治”“積分考核團隊PK”,實現學員自我管理;通過互動和研討式教學,調動學員學習熱情。

  在教學實踐中,做到“四結合”。一是思想教育與發展理念相結合,堅持接地氣的經驗傳授師資和高水平理論教師共同授課,引導學員學習基地帶頭人榜樣精神和產業發展經驗,激發愛農學農務農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樹立正確發展理念。二是需求挖掘與結構研討相結合,通過電話和微信調研學員需求,確定研討主題,提煉核心觀點,促進學員互動交流,組織專家現場答疑,推動教學對接。三是特色課程與產業示范相結合。發揮基地產業優勢,堅持集團董事長親自授課,圍繞柑橘全產業鏈安排現場教學點,邀請基層黨組織、合作社負責人和操盤手,現場交流互動,推廣南橋成功經驗。四是互動教學與跟蹤服務相結合。實行換位式、啟發式、座談式、情景式、評價式“五個互動”教學,增進同學情、師生情和行業情。挖掘整合學員、教師、基地和主管部門資源,開展跟蹤服務,幫助學員解決問題。

  南橋村基地累計培訓各類農村實用人才1.2萬人,通過“三主、四結合”培訓模式優化了教學過程,激發了帶頭人學習興趣,增強了培訓教學效果,促進了教學相長和資源整合服務。

  廣東平甫村基地“四個高標準”培訓模式

  廣東平甫村培訓基地堅持以學員為中心,遵循學習規律,立足解決實際問題,提升學員獲得感,在培訓服務、教學環節、師資建設、平臺搭建上高標準、勤探索、求創新、務實效,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人才培養模式。

  一是前延后伸,高標準做好培訓服務。注重訓前調研,了解學員現狀、需求和問題,將調查結果融于教學設計,完善培訓計劃,形成專門教學方案,精心安排師資,做到因材施教。注重訓后回訪,逐班次進行電話回訪,回訪率達到85%;對重點學員分片區集中面訪,面訪學員超過500人。

  二是深化內涵,高標準完善培訓環節。創新培訓模式,探索“一拖二”的教師組合授課模式。挖掘學員經驗,找出共性問題、發展痛點、成長短板、成功案例,由師生共同探討分析,形成專有案例成果。深化現場教學,通過政府協調、有償使用、獨資建設三種機制,建設20多個區域特色明顯、產業形態多元、可學習復制的現場教學點,形成“教學前基本介紹+現場重點講解和互動+課堂深入研討點評”的教學方式。

  三是雙管齊下,高標準建設師資團隊。推動學員變教員,引導優秀帶頭學員走上講臺現身說法傳授經驗,目前已有20名學員加入經驗授課講師團隊。選聘教學經驗豐富、理論水平高的領導干部、專家學者、行業專家等100多人組建師資團隊,引導師資多講實例、少講概念,多講方法、少講文件,打造接地氣、實干型的師資隊伍。

  四是拓展功能,高標準打造多元化平臺。建設培訓基地學員農產品展示中心,舉辦對接會,促進共享資源、互助發展。為基地現場教學點建設提供規劃和理念支持,推動教學點所在村莊發展。發揮輻射帶動功能,承擔周邊各類培訓,打造人才培養平臺。

  平甫村基地成立以來,累計培養各類農業農村人才2萬余人。通過培訓、組織專家跟蹤指導、建立對接平臺,有力推動學員專業化生產、標準化管理、市場化運營。基地也與100多位產業發展帶頭人形成穩定合作關系,推動產業發展。

  貴州核桃壩村基地“典型激勵、產業示范”培訓模式

  貴州核桃壩村培訓基地以學習傳承老支書何殿倫同志“艱苦奮斗、創業富民”精神為思想內核,剖析推廣本村茶產業發展思路、創新做法和成功經驗,幫助學員樹立信心、解放思想、拓展眼界,引導學員爭做幸福農民,探索總結出了“典型激勵、產業示范”的人才培養模式。

  一是用“正能量”引導激勵學員。從身邊人、眼前事發掘“正能量”,引導激勵學員。如通過組織參觀村陳列室、組織觀看反映何殿倫老書記先進事跡的《婁山好漢》《貴州人》《村支書何殿倫》等電視電影作品,使學員心靈受到震撼、精神受到洗禮。

  二是用“產業觀”拓寬發展視野。核桃壩村的主導產業是茶葉,包括種植、采摘、制茶、包裝、銷售、物流等環節,形成了較完整的產業鏈。通過組織學員參觀學習茶產業發展模式,拓寬發展思路,引導學員借鑒核桃壩村成功經驗,結合自己家鄉產業實際,擴大產業規模、延伸產業鏈條、增加產業收益。

  三是用“村元素”靈活開展教學。核桃壩村萬畝茶海里有一塊振奮人心的宣傳牌,上面寫著“我是一個幸福的農民”,這里是學員最喜歡去的地方。有學員講,以前沒有想過做農民幸福不幸福,但站在這個宣傳牌前,心里就莫名地高興。

  貴州核桃壩村基地累計培訓各類農村實用人才3200余人,培養出了一大批上手快、行動力強的優秀學員,很多已經成為當地的致富帶頭人,極大地促進了農業農村發展。學員通過培訓,在專家學者的授課中學到了先進理念,在創業者的現身說法中學到了創業思路,打破了長期固化保守的思想觀念,取得了顯著成效。

  云南大營街基地“因材施教”培訓模式

  云南大營街培訓基地結合大營街社區的奮斗歷程和發展經驗,以提升理念、開闊思路和增強能力為核心,從課程設置、教師選擇、教材配置等方面入手,形成了“因材施教”人才培養模式。

  一是因材設課。在執行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示范培訓4大模塊教學內容的基礎上,課程設置結合云南實際、培訓主題、參訓學員而定。如現場教學按照培訓主題、產業鏈條,選點布線、系統設計。在云南省農業農村廳指導下,圍繞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發展,組織學員參觀通海大樹蔬菜標準文化園的規模化種植、撫仙湖環湖的生態治理以及紅塔煙事博物館的集成化展示,向學員展示先進實用農業技術,幫助學員更新知識、開闊視野、打開思路。

  二是因材選師。根據培訓主題和學員實際,從農業農村部、云南省農業農村廳等機關單位選擇教師,從熟悉農業農村發展現狀、農民期盼和需求的業內科研院校知名專家中選擇教師,從具有一定理論政策水平和農業生產實踐輔導經驗的基層農技人員中選擇教師,從干事創業在基層、取得顯著成績、善總結會表達的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中選擇教師。

  三是因材配書。根據云南省主導產業及培訓專業課程設置,以突出實效為原則選編培訓教材。為切實提高教材的針對性,培訓教材以講義和多媒體課件為主、購買教材為輔。圍繞課程體系,著力打造“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三大系列通用精品教材,設置完善職業素養、專業技能、生產經營等課程,形成系列精品教材。

  云南大營街培訓基地累計培訓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和大學生村干部近5000人次。基地以自身奮斗歷程和發展經驗為現實教材,通過培訓使參訓學員增長了知識、開闊了眼界、提高了能力、擴充了信息、加強了合作。

  甘肅前進村基地“五抓”培訓模式

  甘肅前進村培訓基地積極搭建服務平臺,形成了抓“精”學員論壇、抓“實”產業對接暨產品推介會、抓“好”產業信息引導、抓“活”訓后跟蹤調研、抓“準”智力脫貧的“五抓”人才培養模式,有效促進培訓成果轉化,培養了一批農村實用人才。

  一是抓“精”學員論壇。以“構建學員協同創業創富共同體,助力鄉村振興戰略”為主題舉辦學員論壇,引導學員緊緊圍繞自身經驗與發展瓶頸,共同探討思路想法,最終達到“提出問題、集體解決,提出思路、集體研判,集思廣益、群策群力”的目的。

  二是抓“好”產業信息引導。充分發揮基地建在現代農業示范區的優勢,在農業創新成果展示中心和張掖綠洲現代農業展覽館進行現場教學,向學員展示先進實用農業技術和市場信息,拓展學員視野,豐富創業致富理念,提升發展信心。

  三是抓“實”產業對接暨產品推介會。堅持 “培訓基地搭臺,學員產業唱戲”,為每期學員召開產業對接暨產品推介會,搭建產業融合、學員合作平臺,累計推介產品70多個,產業對接成功62對,促進學員由單打獨斗向抱團發展轉變。

  四是抓“活”訓后跟蹤調研。為學員建立培訓檔案,召開歷屆優秀學員回訪座談會,發放學員回訪表,跟蹤回訪學員技能應用和產業發展情況,解決實際困難,進一步鞏固培訓效果。

  五是抓“準”智力脫貧。對貧困地區基層組織負責人和產業發展帶頭人堅持扶志扶智相結合,組織甘肅禮縣深度貧困村負責人舉行座談交流會,組織深度貧困地區學員舉辦主題交流活動,促進經驗分享、思路啟發、共同提高。對貧困戶堅持扶技為主,通過理論培訓+現場實操+跟蹤指導,幫助掌握產業技能,并將符合條件的貧困戶吸收到基地所屬前進牧業就業,變農民為員工。

  甘肅前進村累計培訓各類農村實用人才5500余人次,為地方培訓貧困地區人員600多人次。通過強化成果轉化,參訓學員示范帶動能力明顯增強。根據回訪統計,80%學員有了新發展。

  (農業農村部人事司供稿)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