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藏”在山林間的“致富經”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宋浩 字號:【

  皖南多山,風光旖旎。然而,山區鄉村往往人多地少,發展產業難,是脫貧攻堅中難啃的“硬骨頭”。

  安徽省池州市東至縣香隅鎮白嶺村就是這樣一個山里村落。作為香隅鎮唯一的貧困村,全村共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73戶253人。“山清水秀的好景色,卻變不成錢、填不飽肚子,外出打工成了唯一出路。”剛到村里開展扶貧工作時,東至縣政法委副書記、白嶺村扶貧工作隊隊長童方春一度感到無從下手。

  “辦法總比困難多。”童方春經過調研后發現,山林坡地多適合發展特色種養殖,多名有志青年也打算回鄉創業,缺的就是支持和引導。之后,在工作隊和村“兩委”班子的帶動下,白嶺村找到了在山林間做文章的“產業致富經”。

  因地制宜,找到適合發展的產業

  白嶺村多為坡地林地,以前利用價值低,村民辛苦一年,只能解決溫飽問題。由于窮,外面企業不愿來,村里青年往外跑。

  “以前家庭單干的模式,是為了解決吃飽飯的問題,而現在要發展經濟,就必須要發展集體產業。”童方春和白嶺村黨支部書記高先發商量后,決定流轉土地,尋找適合當地發展的好產業。

  2017年3月,白嶺村食用菌生產基地順利啟動,打響了白嶺村振興產業的“第一槍”。如今三年過去了,這里年產食用菌20萬棒,每年銷售收入都超百萬元。“貧困戶不僅能優先就業,更能享受到基地的利潤分紅,每年還能帶給村集體2~3萬元的穩定收入。”童方春說。

  白嶺村的地勢情況和所處的地理緯度,特別適宜安吉白茶的生長。經過多方協調,村集體從村民手中流轉一片占地100多畝的坡地和林地,將其規劃成安吉白茶產業基地。

  村后山谷間有一片狹長的水澆地,原是人們種植水稻的口糧地,如今已荒廢閑置。“我和童書記商量后,決定引進農業科技新品‘中秋酥脆棗’,并結合發展林下經濟,配合搞本地土雞養殖。”高先發算了一筆賬,“雞幫樹除草,既省去了一筆費用,雞糞又是天然有機肥,可謂一舉兩得。”

  筑巢引鳳,吸引人才回鄉創業

  十幾年前,村民王蘇紅兄弟前往浙江安吉從事白茶業務。十幾年下來,兄弟倆都成了行家。“茶樹喜歡山地生長,白嶺村也種茶,但品種不行,賣不上價錢。”王蘇紅兄弟倆開始琢磨回鄉創業,但又擔心,“土地都在個人手上,茶樹種下三年才能產茶,不知道能不能得到政策的支持。”

  得知王蘇紅的顧慮后,童方春決定將此前流轉的100多畝茶園種植地轉包給他們。“土地的問題解決了,村里又幫我申請到30萬元的扶貧產業資金,徹底解決了我的后顧之憂。”王蘇紅話語中滿是感激。

  “要讓一些在外地經商務工成功的青年才俊回鄉創業,就先要讓他們放下包袱,全身心地投入到家鄉發展中來。”高先發說,“先筑巢,再引鳳。大家看到了村里發展也不錯,不用勸就會返鄉創業,有了人自然不愁發展的事。”

  長遠規劃,鄉村振興要贏在未來

  “我們將扶貧資金全部給了集體產業,一是解決了直接給錢容易養懶漢的問題,二是為集體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直接推動了鄉村振興。”童方春給筆者講起了村里的“產業致富經”:“食用菌基地入股30萬元,池州琨崗礦業有限公司入股27.3萬元,白茶基地30萬元、安東投資集團10萬元……這些都算是村集體入股,每年按照8%的回報率給貧困戶進行定向分紅。幾年后,本金歸村集體收回。產業發展起來了,貧困戶脫了貧,集體經濟也壯大了,實現了共贏。”

  驅車沿著鄉村公路往山里駛去,一路風景如畫。“以前水庫有人搞養殖,投放飼料污染了水源,我們就叫停了這種水產養殖方式。”高先發告訴筆者,經過兩年多的休整,白茆水庫已恢復了往日生機,“去年村里投放了15萬元的魚苗,讓其自然繁殖,水庫周邊準備規劃成休閑步道,將來要把這里打造成一個旅游生態公園。”

  要想振興鄉村,先要做好規劃。童方春早有打算,白茶種植基地一面山坡種白茶,另一面種黃茶,中間是村集體發展的黃蜜桃樹種植,道路兩旁則是四新園公司種植的成片荷花、菊花以及中藥材。“桃花滿山紅,紅黃呼應的山坡,沿路開滿的荷花、菊花,無論哪個時節,都十分美麗。”按照童方春的設計,未來游客們可以來白嶺村體驗純正的山間生活,“吃土雞,喝白茶,賞荷花,游水庫,無比逍遙。”

  山水相依,建設人人向往的美麗鄉村

  白嶺村多山,道路多順山而建,狹窄且不安全,雨季時,還有被沖毀的風險。

  近年來,在各級政府的政策扶持和村“兩委”班子的帶領下,白嶺村實現了組組通公路。河道通暢了,新橋修好了,公路硬化了……這些變化,讓68歲的貧困戶朱國祥心里樂開了花:“現在的生活,真是越過越有滋味。”

  香隅鎮黨委委員錢元舟分管鎮里扶貧工作,也一直關注著白嶺村的發展變化。“白嶺村這幾年變化之大主要是得益于探索出了一條產業發展的好路子。”在錢元舟看來,“有了產業,鄉村振興才會具備造血功能。”

  當前,中國農村發展普遍面臨空心化問題,歸根結底,振興產業是關鍵。“白嶺村這幾年的發展,給了我們很大啟發,只要選對路子、找對辦法,就能變劣勢為優勢,走出適合自己發展的鄉村振興之路。”東至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周美超說。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