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重慶市巫溪縣古路鎮觀峰村黨支部書記王應鵬擔任村干部的第16年。回憶自己2004年剛成為村干部時,國家鼓勵農村大力發展集體經濟,他組織村“兩委”向村民籌借了40多萬元養了5000多只獺兔。次年,獺兔市場行情不佳,王應鵬本再想向村民籌點錢修冷庫,把獺兔皮毛存起來等市場好轉時再銷售,但村民們當年看不到效益就不愿再投入。各方籌不到錢,最后獺兔賤賣,產業夭折,村委欠債,村民更堅定了“發展只能靠外出務工”這一條路。
廣大西部山區受自然條件和經濟發展制約,村民“不愿回,不敢留,不交流”,山區鄉村振興面臨嚴重的人才困境。觀峰村從當地實際出發,以文化建設作為抓手,以學習文化改變思想,以傳統文化添活力,以景觀文化造認同,以旅游文化為引力,讓人才想留下、能留下、留得住,走出一條“以文聚人”的有效破難路徑。
三大原因導致人才困境
山區農業基礎薄,沒錢賺。觀峰村位于重慶市最偏遠鄉鎮之一,距離縣城有22公里,林多地少,是典型的“深山老村”,農民沒錢掙,迫于生計和發展需求前往更發達地區務工。過去二十年,大量青壯年前往縣城、重慶主城乃至北上廣等大城市。常年在外務工的村民田家林說:“前幾年村里的風氣就是年輕人不去往大城市掙錢就感覺是能力差。”
山區農民居住分散,交流少。受限于山區交通不便,村與村之間,組與組之間,甚至村干部與農戶間溝通不暢,缺乏團結力。觀峰村8個組之間相隔較遠,有的村民居所甚至還有流動性,村委會開展群眾工作多有不便,彼此心生芥蒂。“以前村民自己不了解集體情況,看別的村甚至別的組發展好,就覺得是我們貪用國家給的錢。”觀峰村委委員魯小東說。
山區農村文化底子薄,無根基。山區農村的社會文化同質性高,村民認同感低。多數年輕人覺得“屋里沒文化”,更向往外面生活的多姿多彩。以上“三無”難題反映著地域限制下的人才缺乏與人心不齊,于是,積極開展文化建設的現實需求已迫在眉睫。
開拓出“文化孕人才”的觀峰方法
2012年,返鄉歸來的“鄉賢”王應開把自家房屋重新裝修一遍,開辦了“豐裕園”農家樂,一年下來獲得了10多萬元的收入。2013年,奉溪高速通車后,觀峰村一下具有了發展鄉村旅游的區位優勢——距高速出口僅7公里,并位于通往國家森林公園的必經之路上。通過與王應開等鄉賢的討論與合作實踐,觀峰村委會逐漸意識到,山村發展要“文化開路”,主抓村莊的文化建設。“抓好文化建設對我們山區的人才困境是‘對癥下藥’。”王應鵬說。為破解人才難題,進而發展文化旅游產業,村委會結合本地實際,把文化“送上山”,以期能把人才“引回來,留下來,育出來”。
弘揚學習文化,幫助村民解放思想。村委會遴選每年在村內有名望、有作為的村民代表參加政府或自發組織的至少6次外地觀摩,經二次傳播改變村民保守思維。觀峰村8位村民代表去湖北恩施觀摩回來深受震撼:“同樣是山區,別人能做這么好。”每到春節,村委會都要組織在外工作的返鄉精英座談交流會,相互討教切實可行的“致富經”。觀峰村向黨員和群眾采集并討論本村解放思想的口號,評選出“人靠思想,車靠保養”等7條鮮活口號,由村委制成標語。支部委員田曉燕說:“農民自己的話,當然最聽得進去。我們和村民一直在積極謀發展。”
點亮傳統文化,激發村民內在動力。一是點亮“孝德”,化孝心為活力。依托本村重孝愛家傳統,觀峰村建設了孝德長廊、孝德堂等文宣平臺,每年評選10位村內“孝德之星”予以鼓勵,使中青年越發愛在鄉工作。二是點亮“志氣”,化面子為動力。迎合村民“窮也不窮志氣”的要強性格,觀峰村善用表彰機制,張榜表揚為本村發展有貢獻的鄉賢8位、順利脫貧的農戶12位、致富能人4位等,并撰編優秀事跡。貧困戶王延年表示,希望自己也能早日上脫貧光榮榜,“不給屋里拖后腿”。三是點亮民俗,化舊手藝為生產力。借助旅游發展契機,觀峰村讓本土的鞋墊刺繡、舞龍獅等技藝變成民俗項目,在接待游客團時配以展演,讓老一輩手藝人得以發光發熱,讓中青代積極傳承。
營造景觀文化,催生村民家鄉認同。觀峰村陸續拉動投資500余萬元,興建了荷花池、龍頭寺等一系列鄉村景觀,提升了村莊“顏值”,改變了村民觀感。78歲老農民鄔順福感嘆:“我們村過去哪個時代都沒得現在好看。”觀峰村計劃將各組的村民住宅刷上統一顏色,裝統一的雕花窗,在齊整村容的同時也強化各組的集體情感。支部書記王應鵬說:“讓村民和游客一看就知道,這是觀峰。”觀峰村號召村民捐贈家內老農具、舊物件建成村史館,讓村民感受發展成就,增添未來信心。
壯大旅游文化,增加村民收入。村委會與返村鄉賢合作成立江雅公司搞旅游,創造30余個長期崗位并保障待遇。江雅公司給管理崗月工資5000元左右,服務崗月2000元左右,吸引了不少中青年留村就業。觀峰村從2012年的1家農家樂發展至今的39家,這些農家樂與江雅公司分紅合作,提升村莊旅游接待能力,為大量農民工的在鄉家屬提供增收路徑。
觀峰村以文化帶動人才振興的啟示
觀峰村通過文化建設,一定程度上破解“山中無人”的人才振興難題,同時做大了鄉村旅游業,探索出一條“以文聚人”實現山區鄉村發展的本土路徑,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立足地方特性是文化建設發揮效用的前提。文化建設要切實發揮效用,需要“深得民心”,其前提是“深知民心”。這就要求村干部在開展文化建設之前做好調查,了解民風民情。觀峰經驗中,一是抓住了本村村民重面子、重孝德兩個人文環境的突出特點;二是抓住山區生態好、景色好、交通發展區位好三個特點,通過文化建設和旅游業發展,弱化缺資源、環境閉塞的發展難點,最大限度發揮資源條件的優勢。
非干部精英是“以文聚人”的重要工作對象。非干部精英,指不在政府或村委任職的返鄉務工者、企業家、知識分子等,他們比廣義上兼任村莊干部的“鄉賢”更接地氣:一方面,他們本身是重要的人才資源,需要積極引導;另一方面,他們站在不同立場,并在村內享有很大文化影響力,能引導他們積極參與配和,隊伍建設更有事倍功半之效。觀峰村最先搞旅游業的王應開就是非干部精英,與村委會到積極合作,有效化解了村民對村集體的不信任感,是觀峰村得以順利開頭“以文聚人”工作的關鍵。
政府應加強對鄉村文化治理創新的支持與引導。近年來國家提出服務型政府轉型,提倡基層文化工作中的治理創新。觀峰村“以文聚人”的創新工作機制,政府要保證其制度空間,同時也需適時予以思想上正能量的引導和及時予以政策上、物質上的支持幫助,讓文化建設發揮積極且最大化的治理效用。
(作者單位:龔城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科技信息研究所;彭田 重慶市巫溪縣古路鎮政府)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