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新冠肺炎肆虐期間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工作情況。農業農村部發展規劃司司長魏百剛介紹,今年以來,我國農業農村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向好,經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特別是種植業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同比下降6.8%的情況下實現了同比增長3.5%,“米袋子”“菜籃子”供給保障有力。
農民工返城難度大
農產品出口降幅多年少見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一些地方的返鄉農民工滯留鄉村,這是當前農村一個突出問題。”在談到農民工問題時,農業農村部鄉村產業發展司司長曾衍德介紹。疫情使得農民工返鄉滯留數月,“進城”延期,只能靠著積蓄生活,沒有收入來源,處于一種失業狀態。
“返鄉容易返城難。”據了解,疫情下農民工返城主要面臨以下三方面的困難:交通阻斷、審批麻煩,以及下崗再就業。因為疫情中特殊的管控措施,交通阻斷使得農民工想要外出可謂“心有余而力不足”;因為疫情期間對于人員流動的嚴格管理,農民工返城面臨一系列繁瑣的審批手續,一套流程下來,可能手續還沒齊全,費心費力;因為疫情的影響,部分企業經營困難,大量人員被裁減,使得部分農民工失去了原有崗位,需要再重新尋找就業崗位。
當前,疫情防控態勢正逐漸好轉,道路交通等已然恢復,如何盡快返城,回歸到就業崗位上,成為農民工的“關切事”。
疫情的全球性蔓延對世界經濟,特別是貿易造成了嚴重影響,據農業農村部國際合作司司長隋鵬飛介紹,一季度我國對外貿易出現下滑,農產品貿易也受到影響,進口增幅低于往年同期,出口降幅多年少見。二季度我國農產品貿易的形勢仍不容樂觀,擺在我國農產品貿易面前有三道坎:一是國際需求萎縮。調查顯示,3月份以來,不少農產品出口企業遭遇退單。二是商貿往來受阻。全球主要農產品、水產品展會的取消或推遲以及多數國家的出入境限制,使企業難以通過展會等拿到訂單。三是國際生產供應存在不確定性。目前全球糧食等主要農產品供應總體是寬裕的,但封國封城的隔離措施,以及一些國家限制出口,放大了市場波動和恐慌情緒,增加了國際供應風險。
“五個一批”促就業
抓糧食生產穩農產品貿易
為促進疫情中返鄉留鄉農民工就業,前不久,農業農村部會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印發了《擴大返鄉留鄉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規模實施方案》,以“五個一批”來保障返鄉留鄉農民工的利益:一是回歸農業穩定一批。引導留鄉農民工領辦合辦農民合作社、農機服務社,開辦家庭農場,興辦特色種植業和規模養殖業,開展農資供應、統防統治、代耕代種等服務。二是工程項目吸納一批。通過實施以工代賑和專項債券等項目,還包括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強鎮、特色產業集群等農業項目,優先安排留鄉農民工就業。三是創新業態培育一批。要通過發展休閑旅游、健康養生、農事體驗、電子商務等新產業新業態,安排留鄉農民工就業。四是扶持創業帶動一批。引導留鄉農民工積極發展鄉村車間、家庭工場、手工作坊、創意農業等,培育一批農村創新創業“領頭雁”。五是公益崗位安置一批。通過安排鄉村保潔員、水管員、護路員、生態護林員等公益性崗位,托底安置留鄉農民工就業。
除此之外,農業農村部還通過擴大技能培訓規模,持續做好農民工返崗復工工作。據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司長廖西元介紹,今年將舉辦在線培訓班1.2萬期次以上,利用云平臺讓所有農民都參與到云學習中,目前已開發200學時在線培訓資源,一些急需的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農產品營銷等培訓資源正在加緊上線。
前段時間,我國糧食供應不足的謠言一度引起了部分民眾的恐慌,但事實表明我國的糧食供應沒問題,正如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所言,“目前,我國人均糧食占有量是470公斤,遠遠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國際糧食安全標準線,稻谷、小麥庫存夠全國人民吃一年”。農業農村部充分發揮科技在抗疫情、搶農時、保生產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