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龍頭企業對構建鄉村振興多元投入格局有示范帶動效應。在農業農村部印發《社會資本投資農業農村指引》之際,記者就加大對農業農村投資等問題采訪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全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聯盟主席劉永好。
樹立社會資本投資農業農村的“指路標”
“農業農村部發布了《社會資本投資農業農村指引》,這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和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項具體舉措。”劉永好說。
在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之后,大量社會資本聚焦農業農村,在緩解農業投資不足、提高政府投資效率、提升農村治理水平、助力脫貧攻堅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是也存在一些諸如項目周期長、收益能力差、責權邊界不清、政策支持力度不夠等問題和困境。所以有必要在優化農業社會資本投資政策、拓展“三農”投資融資渠道、建立健全“三農”投資利益分配和風險防范機制、優化社會資本投資環境等方面,提供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持,《社會資本投資農業農村指引》的出臺可謂正當其時。
劉永好表示,《社會資本投資農業農村指引》立足當前農業農村新形勢新要求,以國家重要政策、重大項目為依托,明確了一系列投資的重點產業和領域,提出了如“構建產業生態”“區域整體開發”“設立鄉村振興基金”等具有現實意義的創新投資方式,既描繪了社會資本投資鄉村振興的“路線圖”,也樹立了社會資本進一步投資農業農村的“指路標”。相信隨著文件的貫徹落實,必將激發社會資本的動力和活力,引導社會資本為國家鄉村振興戰略注入強大的資金支持,加快形成多元投入格局和健全保障機制,為應對新冠疫情影響,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提供堅實的力量。
深耕農業農村三大領域
“新希望集團將積極落實《社會資本投資農業農村指引》的要求,將集合全集團優勢力量和資源,聯合合作伙伴共同投資1000億元,做強飼料、做大養豬、做精養禽、做優食品,推動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深耕農業農村38年的劉永好表示,下一步,新希望將在以下領域,加大投資力度。
村莊建設方面,新希望集團將繼續依托旗下生態環保領域領軍企業——興源環境,依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戰略理念,通過山體整治、水體修復、林業生態、田園生態、湖庫建設、草原修復等方式,服務于農村污水處理、農村廁所革命、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村莊綠化等領域;通過推行“農業+環保”模式,以集約化、聚落化的養殖方式和科學高效的污染解決方案,實現有機資源的循環利用,減少環境危害增加經濟效益;通過產業賦能,引進國際上最先進的農業生產方式,形成集循環農業、現代高效農業、智慧農業、觀光農業、高端綠色農產品于一體的新型農業發展模式,并將產學研游、食育科普、田園文化、養生度假、特色民宿、鄉間藝術等功能于一體,建設并推廣國家生態農業公園。
智慧城鄉方面,新希望集團基于自身在農業養殖、生物科技等領域的深厚積累,成立數字科技集團,啟動“希望云”計劃,結合最新的數字科技,借助新希望自主研發的四大產業互聯平臺,賦能農業食品全產業鏈、未來社區全生態服務等領域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圍繞“智慧城鄉”的善政、惠民、興業三大核心,提供端到端的智慧農業數字化解決方案;響應國家關于加快建設新型基礎設施的號召,通過整合相關資源,以引進“高科技、高附加值、高效益”項目為目標,著力建設圍繞大數據、人工智能、生物科技、工業互聯網等方面的新一代農業基礎設施和頂層應用,完善產業鏈配套和高效優質的增值服務體系,實現數字產業升級和科技創新同步。
新農民培訓方面,推行“綠領”新農民培訓計劃,依托新希望三十余年扎根農業的深厚積淀,積極發揮龍頭企業優勢,聯合各方力量,在5年內公益培訓10萬鄉村技術員和“綠領”新農民,為鄉村振興戰略貢獻力量。
建議設立生豬產業發展基金
2018年非洲豬瘟爆發,給我國生豬養殖行業帶來了重大影響,給養殖戶造成了很大損失。據統計,2019年中國生豬出欄同比下跌21.6%,存欄同比下跌27.5%。為此,從中央到地方,密集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生豬生產、保障豬肉市場穩定供應。
“總體看,非洲豬瘟的常態化導致補欄受到抑制,生豬供給可能較長時間處于偏緊狀態,豬價處于持續高位的時間比以往的各輪周期要長。”劉永好表示。《指引》中也專門提出“探索設立各類鄉村振興基金”“鼓勵有實力的社會資本結合地方農業產業發展和投資情況規范有序設立產業投資基金”。
為穩定生豬生產,增強豬肉供應保障能力,促進生豬產業轉型升級,劉永好建議在各地設立生豬產業基金、鄉村振興基金的基礎上,加大機制創新力度,提升支持政策層級,撬動政策性金融資本和其他社會資本,設立政府支持的生豬產業發展母基金,通過基金直投、組建子基金等方式,放大基金規模,支持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生豬養殖產能的恢復,實現政府引導生豬產業發展。支持重點上,可根據全國生豬產能布局及均衡情況,分別重點支持生豬保供、屠宰加工、流通和肉食品精加工等領域。
劉永好表示,相信隨著各級政府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臺和落實,民營企業未來發展不僅大有希望,而且大有可為。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