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水貴為禮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陳先平 字號:【

  春暖花開的季節,正是江南最好的季節。家鄉友人發來微信報喜,安徽省公布2019年第一批美麗鄉村示范村名單,家鄉牌樓鎮大山村榜上有名。這還真算得上一件喜事,昔日水都吃不上,路也不通暢的偏僻山村,如今能在新農村建設中,摘掉窮帽子,過慣了苦日子的父老鄉親終于有了心安的生活,這自然是幸事喜事。

  大山村曾經是全國知名的先進村,1958年曾經被評為全國社會主義新家村建設先進單位,周恩來總理親筆簽名嘉獎,可后來昔日的先進漸漸落伍,成為遠近聞名的貧困村,往日的光環與鮮亮褪盡,交通閉塞、飲水困難成了大山村致富的攔路虎。

  想辦法修路、引水成了大山村一代代人拼命干的事。區委書記高峰一次與我長談,我曾經說,大山村何時能解決這兩大難題,那是要上大報慶賀的喜事。高書記說,脫貧攻堅是硬仗,只要堅持不懈加油干,就是再硬的仗也要打贏。他是個干事很有激情的人,我對他說的話充滿期待。富裕起來的不只是一個小小的大山村,美麗的貴池也正在這春風里走向更加幸福更有希望的未來。

  這是貴池這個江南魚米之鄉應該有的景象。貴池,取水好魚美之意。這是五代十國時期,梁昭明太子蕭統的贊譽,封譽而得。

  貴池名字的由來,是我長大后走出貴池后好久才知曉的,可見那時候生長在斯的我,并沒有認真讀懂生我養我的這片土地,反倒是離開久了,才真的開始想過去發生的一切,從塵封的記憶中搜尋撿拾過往遺落于年少不經事時的許多忽略。

  日子就是這樣過過來的。從年少成長時的遺忘告別,到過知天命之年的回憶與回歸。回歸家園是這幾年開始從心隅一處萌生的念頭,摁不住、掐不了,是那樣頑強執著地向上生長著,漸漸把根深扎,長成一片鄉愁的森林,是真的想家了,想那時的一切,痛苦的、快樂的,都在想。

  大山村是個行政村,有2000多人口散居在大大小小幾十個自然村,方圓近百平方公里。我家住的那個自然村在大山村中部靠西頭,冠名水塘,四面環山,30多戶人家環著山住在半山坡上,山谷有兩個一大一小的水潭,水塘的名字也就因此而得。村的西邊還有一個自然村,也是30多戶人家,也是住在山的半坡,是從山下上山的第一個村落,冠名龍塘,應該是取龍之頭的意思。村的東邊也是一個自然村,同樣幾十戶人家也依山而居,大多也是住在半山坡上,冠名麻塘,麻塘產麻石,名字大概也就取自這里吧。

  三塘相連,足有百戶之多,卻有一個共同而難言的苦衷,缺水。從我記事起,就對像我們這樣名字上有塘的地方吃水困難感到特別費解,也常問起母親這個問題。母親大都對我的這個別人從來都不會問的問題不置可否,實在問急了,也為我隨便找個說法,大都是想卻沒想就那么隨口一說,母親整日不分白天黑夜地勞作,哪有時間精力來想我的這些在她看來沒有一點實際意義的事,讓我們這幾個孩子吃飽肚子才是她唯一上心的發愁事,回答我也只是搪塞我罷了。

  盡管母親深受缺水之苦,或許她比我更難以理解為什么偏偏我們這里連吃水都困難,但飽受生活艱難的母親已經習慣了這種艱辛與困苦,或者說她認命了。搪塞歸搪塞,但有一次,母親的解釋在我看來,是有道理的。母親說之所以村子的名字里都有塘,也許就是因為從我們老祖宗開始,這里就缺水,所以特意起一個吉祥的名字,期盼著這個“塘”字能為渴盼甘泉的山里人帶來福音。龍向來是被看作布云降雨的上蒼之物,由此可見先人求雨盼水這心是何等虔誠!遺憾的是一輩輩人的虔誠并沒有感動上蒼,并沒有降福給我們這里一代又一代山里人,一輩子的山里人就這樣一直飽嘗著缺水之苦……

  村里有口井,是一口誰也說不明白有多少年光景的老井,是村里所有人家唯一可以指望的水源。春夏季節雨水充沛,老井的出水量充足,到了秋季,出水量就變得很小,水井大多時候是見底的,特別是趕上大旱之年的秋冬天,水量就更小,只有很細很細的一條水線從山縫里流出來。村里人用山上毛竹一劈兩半,除去中間的竹節后,撬進石縫里,把那一根細線的水從那石縫中引出來,再用水桶接著。每到這個時候,村里各家各戶的木桶順次排著,接滿一擔兩桶之后,換下一家。我們把這樣擔水的方式叫作“看水”,就是守著的意思。盡管輪著的時間很長,但不管白天的孩子,還是晚上的大人,大家都特別自覺,絕不會有從中加塞插隊的。從我剛懂事時開始,母親就為排隊接水的事囑咐過我們不知多少遍。母親說,水在別的地方不值什么,在雨水多的時候也沒什么,但對我們這里人來說,到了旱季那是水比油還精貴。排隊接水,一要守規矩,挨家挨戶輪著來,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家家都有水做飯。倘若你一插隊,擠了別人家的,那就亂了規矩,就會讓有的人家喝不上水,吃不上飯。二是千萬不要浪費水,要一桶一桶緊挨著接,換桶的時候,動作要快要麻利,中間不可讓一滴水漏掉。母親還經常示范怎樣換桶接水,生怕浪費一滴水。由此可見,水在我們水塘村有多么珍貴,母親對水是多么看重,對教育我們如何做人是多么看重!

  因為水的精貴,也就有了借的習慣。誰家要是來了客人或者別的什么緊急事,正趕上還沒輪到自家接水,那就得跟有水的鄰居家商量,借水以解燃眉之急。借水有從人家家中水缸里借的,也有從水井里借接水的資格順序,讓自家能更快地接上水。借水對水塘村人來說,是件極平常的事,幾乎家家都借過水。我依稀記得,我們家借水大都是母親親自去借,也大都是母親自己親自去還。母親說,只有自己親自借親自還,才不會忘記還人家水,才不會在還水的時候少還人家的水。當時我們對此很不以為然,心想不就是一桶水嗎,至于這樣斤斤計較?說心里話,就是真的還水的時候少了點,我想鄰居家也不至于為這點事計較什么,但母親對這卻是格外的認真,始終堅持著自己的習慣。倘若她因為忙,真的不能親自借,她也是要反復囑咐,借的時候一定記住借了別人家多少,還的時候寧可多添一點,決不能比借的時候少。我們家因為沒有壯勞力,水桶比別人家都要小一些,用我家小的桶借一桶,還水的時候母親都會以別人家的水桶計量,還人家滿滿的一大桶。

  水塘村缺水,因而有了借水的風俗。同樣是因為缺水而抬高了水的價值,水也成為水塘村人送人的禮物。小時候,我常聽大人說某某人家兒子娶媳婦了,某某人家嫁女兒了,送上了“水禮”一份。我是怎么也搞不明白的“水禮”到底是什么東西。后來才從鄰居家娘娘哪里知道“水禮”的由來,原來竟是母親開的頭,是她的創舉。娘娘說那年,她家娶兒媳婦,我家因為窮,沒錢送別的禮物,但母親偏偏又好強,村里不管誰家有什么事,她不管家里生活有多難,也會想方設法送上一份禮。沒錢送禮的母親實在找不出什么可以送的,想來想去,決定把家里的兩擔水作為禮物送給了鄰居家。這讓鄰居家大嬸既感動又很為難,感動是因為母親把家中不多的水當禮物送給了她家,解了她燃眉之急。為難的是這“水禮”收也不是,不收也不是。不收吧,母親執意要送,說是一份心意,大嬸也是性情中人,盛情難卻。收吧,又于心不忍,家家就那么點水,送人了自家喝水做飯都困難。鄰家大嬸再三推辭,但終拗不過母親的誠意。從那以后,水作為禮物送人在老家就漸漸時興開來,“水禮”也成了深受大家歡迎的禮物。

  全村也有從不缺水的,那就是村里兩戶孤寡老人。他們無兒無女,大家管他們叫“五保戶”,所謂“五保”,即由集體保證他們的“吃、住、穿、醫、勞”,既然是“五保”,吃水當然也在保障之列,村里缺水,所以保證這些老人常年能用上水,也不是件容易事,就為這事,村里專門開會做出決定:不管天有多旱,水有多缺,但老人的吃水、用水都要受到絕對保證,并且明確規定,兩五保戶老人不但可以隨時任意插隊接水,而且可以隨時在任何一個在接水的水桶中取水先用。全村老少對這些規定都衷心維護,愉快服從。在水塘隊,唯有這兩位老人吃水不愁,終年沒有缺水這苦。記得小時候在村里小學讀書時,學雷鋒做好事是那時的風尚,為孤寡老人做好事也就成為我們這些小學生常做的好事,甚至是大家爭著做搶著做。我就常常從自家的水缸里取水送到老人家中,母親對我的“慷慨”向來是高度認可的,就是家里因此斷了水做不成飯也從沒有埋怨過。

  雖然水在水塘隊是如此緊缺,但也有棄水不用的日子。每年的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那口井里的水一般是沒有人接的。山里人生活中講許多道道,說歲末山神水神要到天上朝拜玉皇大帝,要在天上過年,凡間任何人都不得驚擾。一般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這兩天封井,正月初二開井取水,封井和開井都要燃放鞭炮,焚燒紙錢。三十封井是送山神水神上天,叫送神,大年初二是接他們下凡,叫接神。山里人對山神、水神絕不敢有絲毫的怠慢和不敬。盡管山神水神并沒有給他們帶來多少恩賜,但他們仍然年復一年虔誠地跪拜著,祈求能為村里人帶來好運。

  唯有一代人接著一代人不懈奮斗,才有希望的明天,飽受缺水之苦而求神敬神的鄉親一直沒有放棄找水的努力。每年冬天,村里的男勞力都會上山打井找水。水井打得都很深,但不管怎么挖、挖多深,最終都是白費一場力,偶爾有幾口井當時出了水,但到了旱季,水眼就枯了,仍是一口廢井。缺水的水塘村就這樣一年接著一年打井找水,打一口廢一口,廢一口再接著打,一口一口地從不停息一直找一直打,每年一到冬天,打井找水始終是村里人唯一的最迫切的任務……

  年少時缺水的生活經歷給了我太多太深的記憶,也深刻影響著我的成長與生活。當我走出大山告別缺水的生活,水的珍貴早已刻印在心底深處,時時牽動著我的心弦,難以忘懷。我離開家的日子里,已是花甲之年的母親一個人留在村子里生活,吃水的艱難成了我最大的擔憂牽掛。遠隔千重山萬重水,我除了牽掛與愧疚,卻什么也幫不上忙。于是節水成了我幾近瘋狂的習慣,容不得自己也容不得別人浪費水,倘若自己一不小心浪費了一點水,心中就會陡生一種罪惡感,難以原諒自己。也容不得身邊的人浪費水,只要看到就會控制不住去說去阻止,有時甚至造成不愉快。我常常想,什么時候我能有能力幫助鄉親們吃水無憂呢?

  我缺水的鄉親就這么一輩一輩地生活在山里,過著他們恬靜的田園生活,雖然缺水,但他們卻舍不得離開那塊并不殷實的土地,他們已習慣了排隊接水,習慣互相借水,他們把水作為禮物相互贈送,習慣了送水禮……

  少年時懷揣夢想離開家鄉,30多年里奔波腳步未曾停歇,童年時排隊接水的那段時光駐留心間從未遠去,陪伴著我走過歲月冬夏,旅途中常常想起母親當年借水還水的背影,常常品味著“水貴為禮”的童年鄉村生活,心中一直惦記著父老鄉親缺水的艱辛。

  有奮斗,就有收獲,一代代貴池人艱辛付出,脫貧攻堅的步伐堅實地奔波在家鄉的山山水水,迎來的必將是春色滿園,家鄉的布谷鳥兒唱響了春天的樂章,漫山開遍映山紅把那片山那片水裝扮得更加春光無限,幸福與自豪再一次蕩漾在鄉親們臉上,這是一個令人期待的春天,春天里我把那段水貴為禮的記憶化作永恒,永遠珍藏在了心底……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