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陜西省寶雞市圍繞解決農村公共基礎設施有人建、無人管、管不好等突出問題,制定出臺《關于加強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管理助力脫貧攻堅的意見》及農村通村公路、小型水利、公廁、幸福院、衛生室、公共文化設施、體育健身設施等7個具體管理辦法(以下簡稱“1+7”方案),建立以村為主權責明晰的管護責任體系、以貧困群眾為主的管護隊伍、以財政補助為主分級負擔的投入機制、以政府規章為核心的日常管護制度,切實加強農村基礎設施管理,著力提高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為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高起點促進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截至目前,全市新投入管護資金4687萬元,開發崗位9692名,選聘貧困人口6295名,各項政策舉措全面落地見效,農村基礎設施管理水平實現較大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抓主要矛盾 “1+7”順勢而生
農村公共基礎設施有人建、無人管是長期以來制約農村發展的突出問題。近年來,寶雞市農村公共基礎設施投資力度持續加大,全市1159個行政村通村公路、自來水、衛生室、體育文化設施、公廁等基礎設施全面改善。2018年5月,寶雞市委、市政府在深入調研、征求意見、聽取村民代表建議的基礎上,根據現有設施運行情況和群眾需求,制定出臺了“1+7”方案,對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管理思路目標、基本原則、重點任務、保障措施等提出要求,對產權歸屬、隊伍建設、經費保障、管護機制等進行明確,為全市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管理提供基本制度遵循。市級相關部門立足工作職能,及時跟進、加強指導、督促落實、解決問題,有力加快了方案落實。各縣區結合各自實際,制定了具體管理辦法和實施細則,明確了資金、人員、崗位整合路徑,強力推動各項政策措施落地見效。
事有人管 責有人擔
按照“尊重歷史、兼顧現實、程序規范、群眾認可”的原則,將政府投資、群眾自籌、社會捐助的小型水利、農村公廁、村衛生室、文化體育設施、農村幸福院的權屬明確到村,將通村公路委托給村組管護,把管理的主責交給村委會。按照屬地管理和“誰審批、誰監管”的原則,夯實行業部門的監督指導責任、縣級的統籌落實責任、鎮級的直接責任、村級的主體責任,明確農村居民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建立權責明確的管理體系,切實做到事有人管、責有人擔。全市先后將14363公里通村公路,4739處農村供水工程、85986眼機井、7275公里灌溉渠道,1846個村衛生室,1112個農村幸福院,1159個行政村的水利設施、體育文化設施和公廁管理權限明晰到村,摸清了管護家底、建立了管護臺賬、明確了管護責任。
建立管護隊伍 夯實工作責任
寶雞市級相關部門根據農村不同基礎設施的特性,制定人員配置標準和管理辦法,組建農村基礎設施專職或兼職管護隊伍,主要吸納本地區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參加。原則上通村公路按每5公里1名、小型水利設施和農村公廁按每個行政村各1名的標準落實專(兼)職管護人員,農村公共文化設施、體育健身設施按每個行政村1名的標準落實兼職管護人員。管護人員由行業部門負責監管指導,鎮村負責招聘管理,原則上每個行政村不少于3人。可實行一人多崗,強化考核,有進有出,動態管理。一人多崗工資待遇,原則上按最多不超過全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0%確定。管理人員的主要職責是對農村公共基礎設施進行日常保養、衛生保潔、安全管理。
“四個一點”強化資金保障
按照中央省級爭取一點、部門整合一點、市縣財政補助一點、鎮村籌措一點的“四個一點”辦法,多渠道、多途徑保障經費所需。市縣每年按一定比例對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管理工作給予補助,農村通村公路按每公里2000元補助,市縣財政按照3:7分擔;小型水利設施、農村公廁按每個行政村各6000元補助,公共文化設施按每個行政村4000元補助,村衛生室、體育健身設施按每個行政村各2000元補助,市縣財政按照5:5分擔;農村幸福院市級按每院1萬元、縣(區)按不低于1萬元的標準落實補助經費。所有經費均納入市縣財政預算,2018年市本級安排專項資金2298萬元,2019年市本級預算安排資金2654萬元,同時各縣區也將2019年所需資金納入財政預算,保障人員工資和日常運轉。各鎮村通過村集體經濟收益、企業或個人捐助、群眾投工投勞等方式,多渠道籌措管護資金,全部統籌整合使用,發揮綜合效益。
通過實施“1+7”提升工程,實現了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管理良性循環,讓建設成果得到鞏固,永久發揮作用,為推進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提供了基礎保障。一是公共服務水平顯著提升。“1+7”方案明確了行業部門標準制定、監督指導職責;縣區政府牽頭抓總、資金人員整合職責;鎮級人員管理、日常考評職責;村級組織實施、隊伍建設職責,建立了縣鎮村分級負責、權責明確的農村基礎設施管理體系,服務水平顯著提升,公共效益充分發揮。隴縣通過引導村集體經濟參與構建現代化農村物業管理模式,讓物業服務走進山區農村,有效破解農村公益設施管護難題。二是村民自治能力得到加強。各縣區因地制宜、加強創新,采取成立鎮級農村基礎設施管理所、村級管理站,或委托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參與管理等方式,推行政府主導、村委會管理、行業監督的管理模式,使得全市農村基礎設施管理走向良性發展道路,同時通過村聘村管,群眾在參與過程中健全了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三是鄉風文明得到明顯提高。通過持續提升村組環境衛生,多層次開展體育文化活動,帶動了農村居民家庭衛生面貌和生活習慣改善,有效推動了移風易俗,提升了農民精神風貌,培育了文明鄉風,提高了鄉村社會文明程度,農民群眾的滿意度和獲得感顯著提升。千陽縣實施提升工程以后,農村環境得以改善,加上新農村建設中村莊建筑整齊劃一,綠化美化后環境更加優美,鄉村風景如畫,舒心宜人。
(作者單位:陜西省農業農村廳)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