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行為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9月18日下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政策例行吹風會,農業農村部黨組成員兼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秘書局局長吳宏耀,自然資源部副部長王廣華,以及交通運輸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等有關負責人對《通知》進行解讀并就相關情況回答記者提問。
“六個嚴禁”與“三個落實”
針對當前一些地方耕地“非農化”突出問題,此次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通知》,明確了六種嚴禁的耕地“非農化”行為。吳宏耀介紹,一是嚴禁違規占用耕地綠化造林。禁止占用永久基本農田種植苗木、草皮等用于綠化裝飾以及其他破壞耕作層的植物。二是嚴禁超標準建設綠色通道。嚴格控制鐵路、公路兩側用地范圍以外綠化帶用地審批。道路沿線是耕地的,兩側用地范圍以外綠化帶寬度不超過5米,縣鄉道路不超過3米。三是嚴禁違規占用耕地挖湖造景。禁止以河流、濕地、湖泊治理為名,擅自占用耕地及永久基本農田挖田造湖、挖湖造景。四是嚴禁占用永久基本農田擴大自然保護地。新建的自然保護地不準占用永久基本農田。自然保護地以外的永久基本農田不得劃入生態保護紅線。五是嚴禁違規占用耕地從事非農建設。不得違反規劃搞非農建設、亂占耕地建房等。六是嚴禁違法違規批地用地。不得通過擅自調整縣鄉國土空間規劃規避占用永久基本農田審批。
既然明確了耕地“非農化”行為,那么如何抓好《通知》的貫徹落實呢?王廣華介紹,主要抓好三方面落實。
一是要高度重視,切實把《通知》精神落到實處。當前,首先要止住新增。對新出現的各類耕地“非農化”問題,要加大整治力度,及時發現、及時制止、及時處理。該拆除的要堅決拆除,該沒收的要沒收,該問責的要問責,該復耕的要限期恢復耕種條件,對新增問題做到“零容忍”。其次要逐步消化存量。對已經出現的“非農化”問題,堅持實事求是、妥善處理,不搞“一刀切”。
二是把“六個嚴禁”的有關要求納入省級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內容。當前,自然資源部與農業農村部、國家統計局已經聯合發文,部署今年省級政府目標責任的自查工作,通知強調的制止耕地“非農化”的“六個嚴禁”也要納入今年省級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自查內容,發現存在問題的,要邊自查邊整改。明年三部門還要統一組織對“十三五”時期省級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履行情況進行全面考核,對“非農化”問題仍然突出的,將公開通報。這次國務院的相關通知明確提出了要求,要進行考核檢查。
三是履職盡責,務求實效。嚴格落實中央有關規定,特別是這次《通知》的“六個嚴禁”。一要嚴格執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規,堅決禁止占用永久基本農田挖塘養魚和發展林果業,包括種植苗木、草皮等用于綠化裝飾以及其他破壞耕作層的植物。二要在用地審核和監管當中嚴格控制鐵路、公路用地范圍以外的綠化帶寬度,嚴格控制河渠兩側、水庫周邊占用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建設綠色通道,對于超過規定控制標準的,一律不通過有關論證和審核。三要依法嚴厲查處違法違規占用耕地及永久基本農田挖湖造景行為。四要強化各類非農建設占用耕地審查,對于不符合法律規定、違反規劃和產業政策的,一律不批準用地。
解決耕地“非農化”問題要“長短結合、標本兼治”
記 者:《通知》提到要加強耕地利用情況監測,對亂占耕地從事非農建設及時預警,構建早發現、早制止、嚴查處的常態化監管機制。這個常態化監管機制具體有哪些有效手段和創新方法?
王廣華:一是充分利用衛星遙感技術,加強對耕地保護的監督。目前有十多顆衛星每天都能夠傳回相關的影像信息。我們可以根據工作需要,隨時對某一個區域、某一個地塊進行抽查。
二是進一步加強耕地保護督察。自然資源督察機構將履行耕地保護的督察職責,定期巡查執法,對發現的違法違規行為及時查處、及時制止。
三是加大土地執法查處力度。執法主要有兩個方面:一個是對重大違法案件進行立案查處,第二個是定期掛牌督辦,要求地方對一些重點案件進行掛牌督辦,查處到位。
記 者:如何防止耕地的“非農化”行為,確保有限的耕地資源更好地服務于農業生產,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
吳宏耀:對耕地“非農化”問題,要長短結合、標本兼治。一要有底線風險意識。習近平總書記歷來高度重視保護耕地問題,近期多次就各地農村亂占耕地建房、耕地“非農化”對糧食安全造成隱患等問題,做出重要指示批示。如果耕地都非農化了,我們賴以吃飯的家底就沒有了。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是明確具體的,也是一以貫之的。18億畝耕地紅線必須守住,糧食安全的飯碗必須端牢。
二要全面摸清底數。《通知》采取簡單明了的方式,列舉了當前最突出的6種耕地“非農化”行為,發出“零容忍”新增耕地“非農化”問題的強烈信號。各地要按照《省級政府耕地保護責任目標考核辦法》,開展全面檢查,摸清底數,分清類型,加強對違法違規行為的查處,對發現的問題立即整改,對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嚴肅追究責任。
三要壓實地方政府責任。當前,一些地方仍然存在違規占用耕地綠化造林、超標準建設綠色通道、違規占用耕地挖湖造景、占用永久基本農田擴大自然保護地等耕地“非農化”行為,這些問題法律法規都已經明令禁止,但是仍然不斷發生,說到底是認識上出了偏差,落實中出了問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切實承擔起耕地保護責任,對本通知規定禁止的行為立即糾正,堅決遏制新增問題發生。四是完善法律法規,規定有限的耕地特別是永久基本農田用于糧食生產。
耕地保護既要“保數量”也要“保質量”
記 者:耕地的“非農化”除了影響耕地數量以外,對耕地的質量有怎樣的影響?為了保障我們國家的糧食安全,應該如何采取措施,進一步提升耕地的質量?
吳宏耀:耕地保護一方面要保耕地數量,更要保耕地的質量。我國一直以來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這是我們基本國情決定的,也是我們國家基本國策。
現在有些地方搞“非農化”,核心就是占了耕地,最關鍵的就是破壞了耕地的耕作層,影響了耕地的質量。據專家研究分析,不同利用耕地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活動對土壤耕作層的影響有三種情況:一是不破壞耕作層的。也就是我們說的種植一年生的作物,包括糧、棉、油、糖、菜等,這樣是對耕作層的合理利用,而且作物合理輪作,尤其是種植豆科作物,加上秸稈還田,有利于培肥地力,提高耕地的質量。所以,這個我們是鼓勵的,我國也要求把有限的耕地資源優先用于糧食,特別是口糧的生產。二是對耕作層破壞較輕的。主要包括種植水果、茶葉以及部分中草藥等品種,也就是我們說的多年生植物。種植這些植物,雖然對耕作層有一定的影響,但培肥改良等措施跟上的話,可以在短期內恢復用于糧食生產。三是對耕作層破壞嚴重的。種植苗木、草皮等用于綠化裝飾的植物,需要移栽取土,對耕作層破壞很大。特別是根系發達的楊樹、桉樹等樹種,既耗費大量養分,又破壞土壤結構,很難再用于糧食生產。這也是嚴重破壞耕地的行為,種了楊樹、桉樹以后,土壤很難再回到耕地了。所以《通知》要求,這類行為要嚴格禁止。
耕地作為一種資源,有數量的概念,也有質量的要求,所以耕地保護要做到數量不減少,而且還要做到質量不降低,盡量做到質量有所提高。主要采取四種措施,一是“改”,就是改良土壤,重點是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狀,改良酸化、鹽漬化等障礙土壤,改進栽培方式。“培”就是培肥地力。重點是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貧瘠土壤肥力,提升耕地基礎地力。“保”,就是保水保肥。重點是推廣深耕深松、水肥一體化等資源高效利用技術,實現保水節肥。“控”,就是控污修復。重點是控制化肥農藥,阻控重金屬和有機物污染,減少農膜殘留。同時要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這也是提高耕地質量、保障糧食安全的最有效措施。
提高耕地利用率,保住18億畝“鐵飯碗”
記 者:農民進城之后,原有的耕地處于荒廢、閑置狀態,有些老百姓因為沒有時間照顧耕地,就種了很多樹木,這樣原有的耕地作用并沒有發揮出來。針對這種情況,有沒有具體措施和做法來提高耕地的實際利用率?
吳宏耀:一部分農民進城以后,耕地撂荒現象確實存在,因為進城以后,我們可以鼓勵引導農民把土地經營權流轉,實行適度規模經營。包括耕地荒廢閑置以及種樹問題,在個別地區確實是存在的。從我們掌握的情況看,耕地撂荒的面積比例不大,撂荒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本質上看,是農業生產的效益比較低。所以,這方面我們需要采取綜合措施,一方面是引導,另一方面要加強撂荒的管理,同時要更多地用經濟和政策手段來提高種糧的收益。同時,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減少耕地荒廢閑置,提高耕地的利用率。
第一,要摸清底數。我們要綜合運用衛星遙感等現代信息技術,對耕地利用情況進行動態監測,及時掌握耕地荒廢、閑置以及在永久基本農田上種樹等情況,要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這方面的“非農化”,特別是耕地上種樹,這次《通知》里面已經做出了明確的規定。
第二,要著力改善生產條件。對于因條件差導致荒廢閑置的耕地,要針對性地加強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盡快改善生產條件,努力建成高標準農田。在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基礎上,還要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的基礎條件。
第三,鼓勵閑置耕地進行土地流轉。這也是要鼓勵和引導進城務工不再種田的農民,將閑置的耕地流轉給本村或者附近的農民種植,既避免土地的閑置,也能給進城農民和土地承包者一定的收益。所以我們鼓勵流轉土地的使用權。
第四,大力發展土地托管等社會化服務。重點是要發展全程托管、聯耕聯種、代耕代種等生產性服務模式,并由產中環節向產前、產后環節延伸,逐步實現全產業鏈覆蓋,促進土地流轉,解決誰來種地問題。確定自己的地不種了,經營權也不流轉了,現在發展的一些社會化服務,可以通過代耕代種,由專業化的社會服務組織來幫忙種地,從而避免耕地的撂荒。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