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云南省將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頂梁柱”,以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發展優勢為依托、以“大產業+新主體+新平臺”為思路、以“市場化、規模化、組織化、融合化、品牌化”為方向、以“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雙綁利益聯結機制為抓手,推動扶貧產業轉型升級、跨越發展,走出了一條產業有特色、帶貧有機制、增收可持續的產業扶貧路子。
目前,全省貧困地區“縣縣有主導產業、村村有產業基地、戶戶有增收項目”的產業扶貧格局基本形成,全省共培育形成26個扶貧主導產業,覆蓋建檔立卡貧困戶168.53萬戶,培育各類帶貧新型經營主體2.85萬個,有產業發展條件的貧困戶實現“應扶盡扶”。
四梁八柱,保駕護航“脫貧路”
高位推動聚合力。為壓緊壓實各級黨委政府產業扶貧責任,云南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分管領導多次親自部署,做出系列指示批示,省政府成立由分管副省長任組長的云南省產業扶貧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省農業農村廳,全面加強產業扶貧統籌協調、組織推進。2017年至今,云南先后4次召開全省產業扶貧工作部署會、現場推進會,及時總結經驗、分析形勢、部署工作,構建起了黨委、政府統一領導,農業農村部門牽頭抓總、多部門協調聯動的工作體系,確保了產業扶貧事有人管、活有人干、責有人負。
規劃引領繪藍圖。2016年,省農業農村廳制定印發《云南省“十三五”特色產業精準扶貧規劃》,2018年制定印發《云南省特色產業扶貧三年行動計劃》,指導各地尊重產業和市場發展規律,堅持因地制宜原則,立足資源稟賦,突出比較優勢,既注重傳統產業提質增效,也積極培育新興特色產業。在產業規劃引領下,全省各級農業農村部門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廣大貧困地區扶貧產業特色更加鮮明、布局日趨合理。
政策紅利激動能。2017年,省政府辦公廳出臺《關于加快推進產業扶貧的指導意見》,明確了財政、金融、土地等一攬子支持產業扶貧政策措施。2018年,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制定下發《云南省產業扶貧工作考核辦法》,明確貧困縣每年投入產業扶貧項目資金不低于本縣財政整合涉農資金的30%。2019年,全省各級財政投入產業扶貧項目資金達178.65億元,占整合涉農資金總額34.23%。2020年,全省各級財政投入產業扶貧項目資金185.71億元,占整合涉農資金41.5%,較2019年提高7.28個百分點。
盡銳出戰幫“窮親”。認真履行定點掛鉤西盟縣幫扶責任。2015年至今,省農業農村廳共選派廳系統60多名優秀干部駐村幫扶,全廳237名干部與西盟縣班母村238戶貧困戶建立了結對幫扶關系。2019年4月,西盟縣順利實現脫貧摘帽,在全省脫貧成效考核中排名第一并榮獲2019年“全國脫貧攻堅組織創新獎”。為加大深度貧困地區產業幫扶力度,向深度貧困“堡壘”發起最后總攻。2019年起,省農業農村廳建立了由廳領導掛聯27個深度貧困縣產業扶貧分片包干責任制,主動申請全面參與省級15個重點縣掛牌督戰。兩年來,全廳共派出干部418人次,走訪貧困鄉鎮683個、貧困村1253個、帶貧新型經營主體632個、貧困戶2678戶,指導地方解決327個工作中存在的實際困難和問題。
轉型升級,扶貧產業“換新裝”
調結構,打造傳統產業“升級版”。在穩定貧困地區糧食生產基礎上,持續調整優化傳統產業種植結構,調減貧困地區籽粒玉米面積,大力發展青貯玉米產業。穩步提高馬鈴薯、甘蔗、豆類等作物良種覆蓋率,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全面提高傳統產業畝均單產。走種養結合發展路子,大力推廣“稻魚鴨”綜合種養模式,努力推動傳統產業效益實現最大化。瀘西縣依托牛牛牧業有限責任公司,調整全縣玉米種植結構,將效益較低的籽粒玉米調整為種植青貯玉米,組織貧困戶成立農業綜合開發服務社,與企業簽訂訂單收購協議。宣威市通過選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宣薯”系列,建立五級馬鈴薯種薯擴繁體系,提高良種覆蓋率,馬鈴薯單產得到快速提升。最高畝產達到4.9噸,帶動貧困戶每年戶均增收2300元。
轉方式,搶占新興特色產業“新高地”。云南將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牌”與產業扶貧有機結合起來,將有發展基礎、有優勢潛力的貧困縣優先納入全省“一縣一業”創建,著力打造貧困地區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標桿,引領帶動全省貧困地區特色產業加快轉型升級。在2019年8月全省確定的20個“一縣一業”示范縣和20個特色縣中,有28個貧困縣進入創建行列,占全省創建總數的70%。目前,云南鮮切花、咖啡、中藥材、澳洲堅果面積產量均居全國第一位,茶葉面積產量居全國第二位,肉牛存欄居全國第三位、出欄居全國第七位,生豬存欄居全國第四位、出欄居全國第五位。雙江縣是優質勐庫大葉種茶的發源地。近年來,該縣開展“三品一標”認證,鼓勵企業引進先進制茶工藝和技術,充分運用“互聯網+茶葉”模式,著力打造“中國最美茶鄉”。目前,該縣茶園面積達23萬畝,通過有機茶園認證2萬畝,帶動4228戶貧困戶每年戶均增收2500元。
促融合,推動形成產業聯動發展新格局。2018年8月,省政府辦公廳出臺《關于促進農產品加工業跨越發展的實施意見》,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全面提升貧困地區農產品精深加工水平。以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項目為抓手,支持貧困地區現代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大力發展電商等新型流通業態。啟動大滇西旅游環線建設,注重鄉村旅游資源保護開發與利用,引導農、文、旅等產業跨界發展,推動貧困地區一二三產業加速融合。元陽縣立足千年梯田,同時做好農耕文明保護與傳統產業提質增效兩篇文章,大力推廣“稻魚鴨”綜合種養模式,梯田畝均產值由單一種植紅米的2000元提高到8000元,目前實施面積達3萬畝,覆蓋貧困戶1.1萬戶,實現了哈尼梯田“一水三用、一田多收”。
主體帶動,鼓起群眾“錢袋子”
培育主體強幫帶。2018年8月出臺《培育綠色食品產業龍頭企業鼓勵投資辦法》,對8大重點產業的企業投資額達10億元、5億元以上的,分別給予10%、5%的一次性獎勵。2020年6月,為確保綠色食品產業龍頭企業鼓勵投資辦法盡快落地,將獎補對象調整為投資茶葉、花卉、水果等重點產業的企業,并對企業新增種植、養殖、加工、冷鏈等資產性投資1億元以上的,按10%給予一次性獎勵。出臺《云南省支持農產品冷鏈物流設施建設政策措施》,采取先建后補的方式,對2020年1月1日-12月31日實施的新建、改擴建農產品冷鏈物流設施項目給予獎補。組織開展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以點帶面推動合作社規范財務管理,提高發展質量。
政府搭臺闖市場。積極組織貧困地區帶貧新型經營主體參加各類產銷對接活動。2015年以來,省級共組織參加30多場全國性產銷對接活動,現場簽約產銷訂單金額478.5億元,推動全省貧困地區與國內大型農產品營銷企業、批發市場、大型超市建立長期穩定供銷關系。借助電商平臺組織舉辦云南“10大名茶”專場直播,多渠道拓寬貧困地區特色農產品營銷渠道。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嚴峻挑戰,全面加強農產品產銷信息監測,在云南農業信息網開通“農產品產銷對接信息—云南抗疫助農”公益平臺,促進產銷信息對接。組織貧困地區茶葉企業開展網上直播,共組織開展農產品直播帶貨100多場次,銷售農產品187.8億元。
“雙綁”模式促聯結。針對新型經營主體與貧困戶利益聯結機制不完善、不緊密的問題,探索創新龍頭企業綁定合作社、合作社綁定貧困戶的“雙綁”模式。2019年6月,省產業扶貧領導小組辦公室制定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產業扶貧工作規范“雙綁”機制的指導意見》,以訂單生產、生產托管、就業務工等多種利益聯結方式為紐帶推廣“雙綁”模式。目前,全省有2800戶農業企業、8517個農民專業合作社、101.09萬戶貧困戶建立起“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雙綁”模式,產業扶貧組織化水平正向“龍頭企業連市場、合作社強組織、貧困戶抓生產”的專業化、高質量方向加快發展。
產學聯姻,打通致富“快車道”
組建專家組,對口幫扶“全覆蓋”。2019年3月,省農業農村廳印發《關于組成貧困縣產業扶貧專家組的通知》《關于建立健全產業扶貧技術服務團隊的通知》,依托全省各級農業科技隊伍,建立436個專家組,與88個貧困縣建立了農業科技對口幫扶機制。落實產業發展指導員制度,從全省貧困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員、結對幫扶干部、村組干部、縣鄉農技人員、鄉土專家、種養能手、致富帶頭人、新型經營主體帶頭人中遴選聘用產業發展指導員2.86萬人,累計到戶開展指導服務117.03萬次。
推廣新品種,高產更高效。近年來,全省各級農業農村部門堅持“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特色品種推廣路子,大力推廣“云嶺牛”“云上黑山羊”等具有云南自主知識產權的畜禽新品種,“云嶺牛”養殖覆蓋31個貧困縣,存欄達25萬頭,帶動近2萬戶貧困戶增收脫貧;“云上黑山羊”養殖覆蓋63個貧困縣,存欄達200萬只,帶動1.5萬戶貧困戶增收脫貧。
培訓好技術,讓貧困群眾富了口袋也富了腦袋。近年來,全省各級農業農村部門堅持扶貧與扶智相結合,切實加大貧困群眾技能培訓力度,圍繞貧困地區農業主導產業,采用從田間到課堂,從基地到農戶的“就近就地”“農學結合”培訓方式,共組織開展貧困地區創業致富帶頭人和扶貧技能培訓19.1萬人。依托玉溪大營街社區國家級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基地,舉辦10期34個產業扶貧培訓班,培訓貧困村黨組織書記、村委會主任、大學生村官共1001人。如今,走進貧困縣村莊的產業扶貧基地,經常能看到科技人員和農戶交流、教農戶種養殖技術的場景。
綠色引領,幸福指數“節節高”
把產品打成“牌”。組織貧困地區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大力開展“三品一標”認證,打造有影響力的區域公用品牌、企業品牌和產品品牌。2020年上半年全省貧困地區“三品一標”新認證登記組織175家、產品442個,累計有效獲證組織達2126家、產品達6032個,較2019年底分別增9.0%、7.9%。
把風景賣成錢。鼓勵引導貧困地區堅持走生態產業發展之路,合理開發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資源,梯次推進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生活污水治理和“廁所革命”,大力組織開展村莊清潔行動,生態產業、整潔村莊、秀美風光,不但極大改善了貧困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更讓許許多多彩云深處的“窮寨子”變身成知名旅游打卡地。每年五月,在怒江州福貢縣,站在老姆登村的觀景臺上眺望,皚皚碧羅雪山,巍巍高黎貢山,群峰交錯之間,洶涌的怒江卷起千層浪,散落山間的竹片房、杈杈房被結實、美觀的農村新居取代,茶園里農戶采茶忙。這些年來,在“怒族能人”郁伍林帶領下,當地村民們守著綠水青山,開客棧、辦農家樂、種高山茶,從背著鋤頭“看天吃飯”,搖身一變端起了旅游業“金飯碗”。
(云南省農業農村廳供稿)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