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蒙古自治區巴彥淖爾市臨河區有這樣一位農技人員,她把教學、科研與社會服務工作緊密結合起來,主動承擔起科技服務“三農”、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光榮使命。她常年到村組開展科技培訓,走村串戶就是她的日常,牛羊圈舍就是她的講堂,她的足跡遍布了臨河區的村村組組。她執著地從事畜牧業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的試驗示范、推廣普及、技術指導和農牧民培訓工作,累計推廣普及了100多項種植養殖新技術,培訓養殖戶10萬人次以上,開展試驗示范推廣新技術50多項,新技術為養殖戶增收數十億元,她就是臨河區家畜改良工作站站長孫亞紅。
技術先行,提高科學養殖水平
32年間,孫亞紅從臨河區家畜改良工作站站員成長為站長,日積月累的一線實踐經歷為提高臨河區農戶科學養殖水平打下了堅實基礎。
20世紀90年代,針對臨河區養殖戶秸稈整喂、養殖粗放的現狀,她作為主要技術人員主持了“農業部農作物秸稈加工轉化利用項目”,推廣利用“微貯王”等微生物制劑對農作物秸稈進行微生物發酵處理等幾十項新技術。由于當時農戶不認可,她親自拿鐵鍬挖窖、下窖,一天下來,鞋子濕透了、腳被秸稈汁液泡得白白的,回家歇下往往是半夜了,第二天她又早早起床繼續干,一干就是一個多月。隨著養殖方式的轉變,平均每只羊增重5公斤,臨河區農作物秸稈利用率提高40%以上,養殖戶實現了節本增效,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孫亞紅在推廣奶牛冷凍精液配種時,她得把手連同胳膊全伸進牛的直腸,用手把牛糞掏出來。有時牛會把稀糞拉在她的身上、噴到她的臉上,或尿在她的褲子上。她還在全市率先推廣了奶牛性控精粒冷配技術等,臨河區奶牛單產由3800公斤提高到9500公斤,每頭奶牛增效3000元以上;她推廣了“四良四改”養豬技術,農戶改用飼料廠配合飼料喂豬,“由熟食稀喂變為生食干喂”,生豬養殖逐步走向標準化;她還推廣了玉米全株青貯技術、苜蓿種植技術等,每只羊每天降低飼養成本1元以上,累計節約成本10多億元,農作物秸稈過腹還田利用率提高到80%。
孫亞紅常年奔波在養殖戶間進行調研,她主持了國家農一類標準化基地建設項目——肉羊胚胎移植基地建設項目,主筆起草了《綿羊超數排卵同期發情操作技術規程》等11項肉羊地方標準,推廣巴美肉羊2萬多只,推廣杜泊、薩??说葍炠|種羊5000只,每年新增經濟效益5億元以上。她試驗推廣了巴寒杜三元二代雜交高頻高繁技術和羔羊早期斷奶技術,農戶每只母羊每年增收1000元,全區母羊養殖戶年新增效益3億元。
近幾年,她又把精力放在了烏梁素海面源污染治理和畜禽糞污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上。哪里最臭就愛往哪里去,她要把臨河區養殖戶的臭糞蛋蛋變成人人搶手的“金蛋蛋”,探索出種養循環的農牧業綠色高質量發展之路。
真抓實干,帶領農民脫貧致富
臨河區干召廟鎮棋盤村過去是一個落后的貧困村,全村沒有一條硬化路,沒有養殖產業,大部分村民住的都是土坯房。村民還給棋盤村編了這樣的順口溜:“土地鹽堿白茫茫,無車沒錢住土房,村莊破爛塵土揚,姑娘含淚嫁他鄉”。
2015年,孫亞紅擔任棋盤村脫貧攻堅駐村第一書記。“作為共產黨員、農牧業科技人員,面對農民的所需、所盼,就要堅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政治底色,更直接有效地服務農民。”她說。
怎么提高村民收入?如何發展規?;B殖?如何提高村民養殖技術?初到棋盤村,這些問題一直縈繞在她的腦海里。
調研后她發現畜牧業是這個村的“短板”。她想為棋盤村探索出一條以農促牧、以牧興農、農牧結合的發展出路,發展草食畜牧業是棋盤村的優勢。打定主意后,她就開始四處聯系引進龍頭企業,同肉牛養殖龍頭企業巴彥淖爾市團眾公司洽談合作,以“放母收犢”方式在村里發展肉牛養殖;同東鑫奶牛養殖合作社商談,奶牛公犢牛以低于市場價200元的價格賣給棋盤村民;為了發展肉羊產業,她引進肉羊龍頭企業富川公司、草原宏寶公司同村里合作。為了解決技術上的難題,她一家一戶指導,配草配料、打針消毒、驅蟲健胃,帶領村民去肉牛養殖場參觀學習,沒少費勁,一年下來,幾個養殖帶頭人不僅獲得了可觀的收入,養殖專業知識也增長了不少,逐漸帶動其他村民和貧困戶也跟著搞起了養殖。
“我過來啦!你今年的地都收了嗎?看看你家的羊最近有啥變化。”每隔一段時間,孫亞紅就會到棋盤村貧困戶薛厚云家為他免費提供養殖技術指導。“我媳婦生了病,生活很困難。在孫書記的幫助下,我家現在已經有30只羊了,每年能出欄10~20只,一年能增加1萬多塊錢。”薛厚云笑得很開心。
在孫亞紅的帶領下,棋盤村新增存欄羊1萬只,其中基礎母羊50只以上的大戶發展到了10戶,育肥羊500只以上的有8戶。2019年她在村里建成了1.1萬畝高標準農業科技示范園區,園區改變傳統種植模式,全部采用統耕、統種、統收、統防、統治一條龍社會化服務,棋盤村民人均純收入由她剛到時的7000元提高到1.7萬元,全村實現脫貧致富。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在推進技術創新、帶領農民增收致富的路上,孫亞紅先后獲得了中華農業神內基金農技推廣獎、內蒙古自治區五一勞動獎章、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業豐收獎一等獎和三等獎,被評為內蒙古自治區優秀科技工作者、內蒙古自治區最美農技員、內蒙古自治區創先爭優優秀共產黨員等多種獎項和榮譽。累計在省部級刊物上發表論文20篇,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6篇。
(本組稿件由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供稿)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