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不是農民,可是在黑土地上與農民兄弟姐妹摸爬滾打了整整26個春秋。她不是教師,每年卻要帶給農民近百場農業技術講座。她是吉林省洮南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三級研究員王靜華。
“一個腳窩一首歌”,王靜華一路走來,帶來的是一首首奉獻之歌,留下的是一行行閃光足跡。她獲得國家及省級各類獎項30多項,主編和參與編寫的農業技術著作6部,在國家級刊物上發表10余篇論文。在王靜華的書柜里放著滿滿的證書和獎章,這些榮譽默默訴說著她的汗水與艱辛。面對榮譽,王靜華謙虛中透著淡定。
試驗示范是最關鍵的一環
26年來,王靜華一直工作在農業生產第一線,掌握了大量的農業第一手資料,在新品種引進、農藥、化肥試驗示范、培育種田能手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為洮南市種植業結構調整提出了很多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只有經過試驗示范,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時心里才有底氣,才對得起農民期盼的目光。”王靜華一直這么告訴自己。
在王靜華腦海里,綠油油的蔬菜,金燦燦的五谷,農民收獲后露出的笑臉,這一幕是世界上最美的畫卷。為了這幅心中的美景,王靜華付出了心血和汗水。
為此,這些年她參加了多個試驗場的設計以及對田間試驗的全程跟蹤,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資料。她將示范場設計成農業新品種試驗、先進技術示范、培訓、推廣和科普教育為一體的大型現代化農業生產示范基地,平均每年共完成試驗項目50項。
水稻肥料試驗,投入大風險高,很多同行都不愿意做這項工作,往往費力不討好,試驗年年要換地,只要兩個小區之間串灌,試驗就失敗。剛接手這項工作時王靜華也很為難,靠著一股不服輸的精神,聽取老稻農的意見,不斷地摸索。先用土砌隔水道,發現占地面積太大,后用空心磚,可到秋收后往出起磚工作量太大,最后嘗試用隔水板,每年試驗都取得了成功,受到了吉林省土肥站專家的肯定,也為洮南市水稻平衡施肥提供了合理的數據。
培訓推廣是沉甸甸的責任
“講給農民聽,帶著農民看,領著農民干”,作為全市農業科技帶頭人,王靜華每年都組織人員召開20多場科技現場會,70多場各類科技講座。
為了保證每村都有信息員,每村都有農民土專家,她帶著專家組到鄉(鎮)給技術員開展集中培訓,各鄉(鎮)技術員結合自己的專業和農民實用技術的需求培訓到村、屯、戶。培訓采取統籌安排,使培訓工作井然有序地開展,形成“縣-鄉-村推廣”網絡。
每年她直接培訓農民3000余人,間接帶動1萬余人。與此同時,她還和同事們一道結合科技下鄉發放宣傳單、“明白紙”、書籍等宣傳資料。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王靜華也不例外。農村泥濘不平的莊稼地沒有高跟鞋的用武之地,她參加工作后幾乎沒有穿過高跟鞋,更很少穿華麗的衣服。
為了不給農民落下一節課,王靜華放棄的還有很多。前年,王靜華請了幾天假,陪父親去長春看病。可是剛到醫院,單位打來電話,她的課被提前了。王靜華放下電話,急急忙忙幫父親辦理了住院手續后,踏上了回家的大客車。科技講堂上座無虛席,王靜華的講座深入淺出、生動幽默,贏得了農民的陣陣掌聲。可是同事們望著王靜華憔悴的面容心里都不是滋味。
項目攻關時刻牽掛在心
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示范縣項目,耗費了王靜華大量的精力。作為項目的具體執行負責人,她不僅要完成項目各個環節的工作,還負責包保8戶科技示范戶及100戶輻射戶,每年她去每個示范戶家或田地10~12次,輻射戶走訪2~3次。
王靜華指導示范戶和輻射戶選用農資,幫助他們防治病蟲害,并把農村存在的共性問題及時上報。示范戶增產增收幅度非常大,就連輻射戶增產也達到10%以上,在每年的技術員和示范戶考核中她都榮獲一等獎。
近幾年,測土配方施肥在洮南搞得有聲有色。這其中的每一項活動都能看到王靜華忙碌的身影。她和同事平均每年采集土樣4500個,每年化驗指標2萬余項次,發放施肥建議卡4500份。提高肥料利用率3個百分點以上,每畝平均增產11.2%。
王靜華帶領同事沖在滅鼠工作第一線。近三年,累計在玉米田推廣率達到93.8%,平均每畝挽回糧食產量25公斤以上,預計共可挽回糧食1250萬公斤。
編者按:農業農村部從2017年開始組織“尋找最美農技員活動”,每三年遴選一次。2020年,經過農戶提名、農業農村部門推薦、資格審查、專家初評和終評等程序,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會同中國農學會從全國推薦產生的300名優秀農技員中遴選出99名“最美農技員”。本欄刊發部分優秀代表的先進事跡。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