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產業扶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做法和啟示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顧毅 唐雪源 許開峰 字號:【

  編者按:黑龍江省拜泉縣積極探索產業扶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新機制、新路徑、新模式,通過抓產業特色、產業品質、產業拉動,創新“四聯”模式,建立“龍頭企業+合作社+小院經濟+訂單農業”新型利益聯結機制,構筑起全縣“四梁八柱”“一村一品”產業集群,實現了“大產業頂天立地,小產業鋪天蓋地”的發展態勢。

  2020年是脫貧攻堅決勝之年,更是鄉村振興全面發展的關鍵之年。如何把產業扶貧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實現鄉村產業興旺,已成為擺在各級黨委政府面前的重大而緊迫的工作任務。拜泉縣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經過多年實踐探索,把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一盤棋”中的關鍵一子,創新“四聯”模式,建立“龍頭企業+合作社+小院經濟+訂單農業”新型利益聯結機制,構筑起全縣“四梁八柱”“一村一品”產業集群,實現了“大產業頂天立地,小產業鋪天蓋地”的發展態勢。2019年,全縣貧困戶人均收入11286元,同比增長31.4%,為鄉村振興注入源頭“活水”。

  基本情況

  拜泉縣位于黑龍江省中西部,耕地面積366.4萬畝,轄7鎮9鄉186個行政村,總人口56.9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9.3萬人。作為國家深度貧困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5586戶53414人。脫貧攻堅以來,全縣已脫貧人口50621人,剩余貧困人口1504戶2793人,貧困發生率由11.3%降至0.56%,104個貧困村全部出列,2020年經省政府批準摘帽退出。

  主要做法

  拜泉縣把發展產業作為產業扶貧與鄉村振興銜接的契合點,從政策導向、利益聯結、強化服務等方面實施綜合推進,實現了產業扶貧對象、產業扶貧質量、產業扶貧渠道和產業扶貧方式的轉變,與鄉村振興同頻共振、深度融合、協同推進,實現“一枝獨秀露春色,百花齊放滿園春”的生動局面。

  突出持續增收,創新“四聯”模式,實現產業扶貧手段由“輸血”救濟向“造血”發展轉變。為提高貧困人口“造血”能力,促進持續增收,拜泉縣探索實踐出“四聯”模式,讓農戶充分參與到產業鏈中,實現就地就近就業增收。支部聯合,即通過村黨支部、企業黨支部、合作社黨支部聯動,結對共建扶貧基地聯合支部,把黨建工作延伸到產業一線,推進“支部建在產業項目上”,形成助力產業發展的強大合力;校企聯建,即成立食用菌研發中心,與上海農科院、黑龍江省微生物所、延安大學生命科學院深度合作,建立延安大學實訓基地,構建“科技專家+科技能手+栽培農戶”的技術推廣體系,建立縣域高層次人才分類認定體系;干群聯動,即安排320名村屯干部作為一線指揮員與貧困戶“結對子”,精準對接貧困勞動力就地就近到扶貧基地務工;利益聯結,即建立資產收益“資金池”,把資產收益分配與勞動掛鉤,給予扶貧基地務工貧困勞動力交通補貼、誤餐補貼,與非貧困勞動力間工資差異化獎勵等,激發貧困勞動力內生動力。目前,全縣建立“四聯”模式產業扶貧基地22個,組建聯合黨支部116個,提供長期就業崗位8000余個,實現貧困戶就業5043人,貧困戶可增加收入3000元以上,比往年增長60%以上。

  發展庭院經濟,創新利益聯結機制,實現產業扶貧對象由貧困戶向全縣農民轉變。拜泉縣把發展小庭院經濟作為推動扶貧產業全域性覆蓋、高質量覆蓋的重要舉措強力推進,實現了由產業扶貧過程中的貧困戶,向鄉村發展中的全體農業人口的轉變。相繼出臺政策文件,積極調整政策方向,由過去單一對貧困戶的獎補拓展到支持合作社搭建平臺,給予所有參與經營的農戶種植種子補貼,給予貧困戶增收獎勵“三個方面”,調動了貧困戶主動參與小院增收的積極性。

  鼓勵圍繞庭院經濟成立合作社,每成立一個合作社獎補1萬元,全縣整屯整村發展庭院經濟數量快速增長。建立“龍頭企業+合作社+小院經濟+訂單農業”的利益聯結機制,培育出甜玉米、黃金勾豆角、粘玉米等特色產業,催生了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從單純種養向三產融合轉型,用活了房前屋后的“方寸地”。2019年,全縣組織發展小院經濟2.1萬畝,戶均增收850元以上,2020年規模擴大到3.2萬畝,新增小院禽類養殖43.8萬只。全縣發展小庭院經濟的農戶有32277戶77366人,其中貧困戶17472戶38991人,占貧困比例超過70%。

  強化解決難題,構筑“四梁八柱”大產業,實現產業扶貧規模由松散弱小向產業興旺主導強壯轉變。拜泉縣強化政府服務作用,以“兩頭兩尾”為抓手,大力扶持縣域扶貧主導產業,依托豆、乳、畜、蔬、林、能、加七大產業,著力培育食用菌、甜玉米、中藥材、小院經濟等特色產業,生豬、湖羊等重點畜牧產業,林菌、林藥、林下圍欄等林下經濟,構筑了全縣“四梁八柱”產業。僅食用菌產業就帶動貧困人口就業10536人,其中,龍頭企業鑫鑫菌業去年直接帶動4334人增收,人均增收702元。飛鶴乳業成人奶粉、中儲糧大豆倉儲交易一期工程、東方希望集團120萬頭生豬繁養加銷一體化一期工程等項目建成投產,順弘集團肉鵝深加工、青青草原湖羊繁養加銷一體化等項目加快推進,康源空調設備組裝等項目簽約落地,帶動貧困人口15253人。大力發展特色經濟和畜牧產業,強力推進泳裝扶貧車間、湖羊和肉鵝養殖、林業經濟、庭院經濟、棚室蔬菜,帶動貧困人口65357人次。現在,拜泉縣貧困人口戶均增收項目2個以上,帶動全縣農民增收2000多元,同比增長8%。

  堅持因地制宜,打造“一村一品”小產業格局,實現產業扶貧渠道由單一化向多元化轉變。拜泉縣堅持以鄉村振興引領產業扶貧,政府不唱“獨角戲”,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充分調動各類主體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實現產業由單一化向多元化的轉變。2016年以來,全縣整合涉農資金70725萬元,扶持產業項目122個。截至目前,全縣食用菌大棚已發展到2324棟,2020年種植香菇、滑子菇、黑木耳等近4000萬袋,食用菌全產業鏈產值將實現3億元以上;天潤農業有限公司帶動全縣發展甜玉米3.2萬畝。大量貧困戶享受利益再分配或經營增收,僅食用菌產業就帶動貧困戶10536人,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

  從今年起,拜泉縣強化財政資金的“撬動”效能,發揮享受用地、信貸、基礎設施建設等優惠政策放大效應,出臺《拜泉縣現代畜牧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突出“兩牛一豬一羊一禽”養殖優勢,大力推進湖羊、生豬等全產業鏈項目,在貧困村建立了1個種羊繁育核心區、3個繁育區,其他貧困村、非貧困村建立了20處輻射帶動區,初步形成了“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格局,農民可增收3000元以上。

  啟示建議

  2020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黑龍江將保持目標不變、標準不降、力度不減,堅持抓好要素優化組合,把農業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增長優勢,實現產業扶貧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和良性互動。結合拜泉縣的實踐,提出如下建議。

  強化規劃銜接。發展鄉村產業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手段,也是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一要轉變發展思路。貧困地區的產業發展思路要盡快從單一的種養扶貧產業發展轉換到鄉村振興的產業興旺上來,綜合考慮產業選擇、資金籌措、技術服務、農民培訓、組織形式和利益聯結機制等多方面內容,在“面”上實現新擴展。二要科學統籌推進。在制定階段性產業規劃中,將對貧困戶的產業扶貧與地域內主導優勢產業的培育發展統籌考慮,將產業興旺與農業現代化、工業化和城鎮化緊密鏈接,在“質”上實現提升。三要做好三產融合。積極發展當地鄉村旅游、農產品加工、農業服務業等多產業、多業態,實現“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融合”,延伸產業鏈,提高價值鏈,突出系統集成。

  強化政策銜接。推動產業扶貧各項政策向鄉村振興轉化。一要保持政策的延續性。保證貧困地區產業扶貧相關政策在完善提升的前提下,保持相對穩定,確保脫貧人口不返貧,不發生新的貧困。二要加強政策的精準性。將政策制定和執行的“精準”原則貫穿于始終,將減貧增收對象逐漸從建檔立卡貧困戶向邊緣戶,再向全體農民拓展。三要放寬政策的普惠性。產業扶貧政策與農村社會保障政策有機銜接,逐步將針對絕對貧困的舉措調整為針對相對貧困的常規性、普惠性社會保障措施。

  強化機制銜接。一要抓好制度建設。從省級層面做起,全面調動資金、項目、人才、技術等要素聚焦鄉村振興,健全完善干部激勵、考核評比、督導檢查等體制機制。二要健全發展機制。積極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大力發展扶貧車間、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提升小農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把小農生產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三要探索利益聯結機制。豐富完善返租倒包、產業托管、股份合作等機制,探索發展“龍頭企業+產業基地+貧困戶”模式,推動農業與商貿流通、健康養老、生態旅游等產業深度融合,強化利益融合,提升農民參與度和受益率。

  強化智力銜接。農村致富帶頭人是引領鄉村產業發展的核心要素。一要廣聚人才就業。通過“筑巢引鳳”,支持農民工、大學生、科技人員和退伍軍人返鄉創業,成為“生力軍”。二要發掘能人創業。挖掘“田秀才”“土專家”“鄉創客”等鄉土人才,支持創辦家庭工場、手工作坊、鄉村車間。發揮“產業能人”作用,成為創業戰場“主力軍”。三要培育主體帶貧。充分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產業帶動,整理資源和技術,推廣“龍頭企業+貧困戶”“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等模式,讓農戶分享更多的產業成果,成為發展產業的“后備軍”。

  強化典型銜接。強化產業扶貧與產業興旺銜接的典型案例,示范帶動。一要打造典型示范。選擇國家貧困縣中產業特色突出的鄉鎮,給予重點支持引導,打造一批可推廣可復制的發展典型。二要鼓勵創新發展。在開展試點建設中給予地方“能動空間”,鼓勵創新,敢于試錯,激發新活力。三要加強總結宣傳。深度挖掘典型事跡,弘揚鄉村振興主旋律,唱響產業扶貧好聲音,講好產業興旺好故事。

  強化培訓銜接。近年來,全省各地因地制宜創新了各種扶貧模式,取得了一定的實效。要在總結經驗基礎之上,完善推廣蘭西“互助菜園”、青岡“兩頭兩尾”融合、綏濱龍頭帶動、明水“園田地訂制”新業態、樺南“989”轉移就業、海倫“321”電商等十四種扶貧模式。要在技術培訓上做好深入銜接,加強產業扶貧技術專家組、農技推廣服務特聘員、產業發展指導員“三支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加強技術體系建設,培育社會化服務組織,開展全產業鏈幫扶。發揮省級科技創新體系中首席專家和崗位專家作用,爭取用3年左右時間,對全省50歲以下農民完成最少一年技能培訓。

  強化組織銜接。繼續做好“黨建+脫貧”,做好“五級書記”從抓產業扶貧到抓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形成強大的組織保障體系;通過駐村扶貧工作隊和第一書記制度,實現對貧困村外部組織和資源的注入;通過黨建扶貧的“溢出效應”,構建政府、社會與市場共同參與的大扶貧格局。

  強化干部銜接。脫貧攻堅進入最后沖刺階段,廣大干部的工作重心也從鞏固成效到強化產業服務水平上來,要再鼓干勁,取得全勝。一是增強感情交流。從貧困戶到非貧困戶,干部要增進同他們之間的情感交流,為他們排憂解難,解決實際問題。二是加強作風建設。繼續把產業扶貧當成檢驗黨員干部作風擔當的一把標尺。干部要沉下身子,把腳踩在泥土上,做富民、樂民、安民、愛民的先鋒人。三是提升發展能力。定期舉辦干部專題培訓班,在學習中提高素質,在實踐中提升能力,在工作中增長才干。

  (作者單位:顧毅系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二級巡視員,唐雪源系黑龍江省產業扶貧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許開峰系黑龍江省農業農村廳綜合處副處長)

  #FormatImgID_0#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