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起,農業農村部開始在長江中下游試行為期三個月的春季禁漁。18年后,這一“禁漁令”升級為史上最嚴——十年禁捕。
根據中央總體部署,今年1月1日起,長江流域332個水生生物保護區已經按期實現全面禁捕;2021年1月1日起,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將實行為期十年的禁捕。這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全世界無可借鑒經驗的生態保護行動,意味著中華母親河將獲得休養生息的時間和空間。與此同時,11.1萬艘合法持證捕撈漁船將實現有序退捕,23萬捕撈漁民將退江上岸謀求新生活。
一場攻堅戰,正在長江流域全面打響。
只有禁漁才能有魚
作為我國第一大河流,長江是世界上水生生物最為豐富的河流之一。據不完全統計,長江流域有水生生物4300多種,其中魚類400余種、特有魚類180余種。千百年來,漁民追隨著江河湖海生活,魚、水、人之間保持著平衡和諧的關系。
然而,在過去幾十年快速、粗放的經濟發展模式下,長江付出了沉重的環境代價。水生態環境持續惡化、水生生物資源嚴重衰退。為獲取捕撈收益,漁民不惜使用迷魂陣、滾鉤等非法捕撈工具,電魚、炸魚、毒魚等違法捕獵行為一時泛濫。據農業農村部統計,長江流域瀕危魚類物種達到92種,瀕危物種接近300種。
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視察長江經濟帶,指出“長江病了,而且病得還不輕”,強調“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已經到了最差的‘無魚’等級”,要求“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
江若無魚,人何以漁?近年來,即使大規模增殖放流,長江每年的捕撈量也不足10萬噸,僅占我國水產品總產量的0.15%,長江已經基本喪失捕撈生產價值。與以往的春季禁漁不同,這次禁漁期長達十年,在部分水域,還將實行永久禁漁。
“資源越捕越少、生態越捕越糟、漁民越捕越窮”已經成為社會共識。實施長江禁捕退捕,既是扭轉長江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的一個重要舉措,也是打破原來“一家一戶”分散的競爭式捕撈導致“公地悲劇”、改變漁民“下水無魚上岸無地”生計困境的有效途徑。
根據《關于切實做好長江流域禁捕有關工作的通知》的安排,要求進一步加強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和退捕漁民安置保障、打擊長江流域非法捕撈、打擊市場銷售長江流域非法捕撈漁獲物,確保如期實現禁捕目標任務。
江蘇是長江禁捕退捕工作任務最重的省份之一。據了解,全省34個國家級、省級水生生物保護區已于今年1月1日起實行全面禁捕;長江干流江蘇段,滁河、水陽江、秦淮河等重要支流和石臼湖等通江湖泊暫定十年禁捕,在禁捕期內全面禁止生產性捕撈和娛樂性垂釣。江蘇要求,2021年1月1日前,這些區域要全面實現清船、清網、清江、清湖。專家介紹,這些區域分別承擔著魚類產卵、育肥等功能,對維持長江魚類種群結構和數量具有重要意義。
漁民上岸何去何從?
全面禁漁,妥善安置漁民是關鍵。
“故水難離,漁民喜歡水和農民喜歡土地是一樣的。”目前漁民整體年齡偏大、文化水平不高、勞動技能單一。
禁漁令下,漁民生計何去何從?雖然中央和地方都給予了相應的財政補貼,但補貼只能解一時之困,上岸漁民更希望通過自己的雙手謀一個新的出路。
但面對“水里一條龍,岸上一條蟲”的客觀現實,大部分漁民轉產就業存在諸多困難。
對漁民轉型的難處,四川省自貢市農業農村局水產科科長朱飛龍深有體會:當地登記在冊的漁民有上千戶,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占90%多,年齡普遍在50歲以上。
當然也有轉型成功的。四川省瀘州市合江縣荔江鎮蔣灣村漁民張淀明曾在赤水河上捕了24年魚。2017年上岸后,通過當地政府的小額貸款和農技支持,流轉土地20多畝種植真龍柚200多株、養殖跑山雞上千只,并承包4畝多水面養殖水產,如今年收入在8萬元左右。“不比打魚少,還輕松得多。” 張淀明表示。
根據最新文件要求,堅持分類施策、精準幫扶,切實抓好退捕漁民的就業安置工作,針對漁民就業提出四個渠道。
發展產業。依托沿江沿湖資源生態優勢,發揮漁民水產捕撈等技能專長,發展稻魚綜合種養、池塘養魚、水產品加工、休閑漁業等涉漁產業,增加產業就業空間。同時,采取市場化運作模式,在適宜的湖區庫區統一開展生態保護修復,吸納退捕漁民參與資源養護。
務工就業。充分挖掘農業生產、工程建設、企業吸納、扶貧車間等就地就近就業渠道。對有轉產就業意愿的退捕漁民,加大崗位推送、職業介紹、職業指導力度,開展職業培訓,提升退捕漁民就業能力,幫助他們盡快實現轉產就業。
支持創業。對有意愿在漁業等領域創業的退捕漁民,開展創業培訓、創業指導和跟蹤服務,支持各地設立一批富有特色的漁業創業孵化基地。對退捕漁民首次創業且正常經營一定期限的,按規定給予一次性創業補貼。對自籌資金不足的,及時落實創業擔保貸款政策。
兜底幫扶。對大齡、長期未實現就業的退捕漁民,及時認定為就業困難人員,提供“一對一”援助服務和針對性政策幫扶。對通過市場渠道確實難以就業的,統籌退捕安置和禁捕監管任務需求,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引導退捕漁民參與巡查監督工作。
據了解,湖南省在原有財政獎補方案和獎補標準的基礎上,新增預算資金2億元。對退捕漁民堅持市場就業與政策幫扶就業相結合,采取“送服務、送培訓、送政策、送崗位”等措施,引導退捕漁民轉產安置;退捕專業漁民自愿選擇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或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實行財政資金補助和個人繳費相結合的方式入保,應保盡保。截至7月18日,全省已落實退捕漁民社保12985人,安排轉產就業6233人。
四川的退捕補貼也已確定。四川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透露,今年9月30日前,全省將全面落實退捕漁民的生活補貼等補助資金。同時,結合赤水河流域禁漁經驗,針對漁民年齡層次、就業技能等不同特點,結合高素質農民培育、產業扶貧等,實現就業解決一批、自主創業解決一批和公益性崗位解決一批,“確保所有上岸漁民退得出、穩得住、有保障”。
此外,退捕漁船和漁民基礎信息全面準確是各項措施精準落實落地的前提條件,要精準建檔立卡,健全退捕漁船漁民信息檔案,做到應退盡退、應保盡保,不漏一船、不落一戶。
護漁面臨眾多挑戰
實施全面禁漁,必須斬斷捕撈野生河鮮利益鏈條,建立跨部門跨區域聯動執法機制,實行“群管群護”。
記者了解到在消費端,同樣品種,野生河鮮市場價是人工飼養種群的五至六倍。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隨著全面禁漁的實施,野生河鮮的利益誘惑會更大,如不能取締野生河鮮市場、斬斷非法捕撈的利益鏈,很難保障全面禁漁的效果。
為此,公安部、農業農村部牽頭,會同交通運輸、水利、林草等部門組建長江漁政特編船隊,組織開展為期一年的專項打擊整治行動,嚴厲打擊“電毒炸”“三無船”“絕戶網”等非法捕撈行為。2020年7月,各級農業農村部門先后開展執法行動4061次,出動執法人員10.29萬人次,查辦違法違規案件1750起,查獲涉案人員1837人,向司法機關移送涉嫌犯罪案件410起、涉案人員610人,累積沒收非法捕撈漁獲物11.24噸,清理取締涉漁“三無”船舶1.13萬艘、違規網具4.74萬張(頂),執法監管取得積極成效。
與此同時,市場監管部門牽頭加大市場清查力度,嚴肅查處制售非法捕撈漁具、交易非法漁獲物等行為,從源頭斬斷地下產業鏈。對重大案件掛牌督辦,公開查處曝光,確保“禁漁令”落實落地。
各地也在集中力量開展整治行動。
四川省禁漁河道長達數萬公里,如何打擊跨區域非法捕撈,是個難題。“全面禁漁是一項系統性工程,不能單靠一個部門、一個區域單打獨斗。”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全省正在籌劃成立涵蓋公安、市場監管、農業農村等多個部門的禁漁工作領導小組,推動形成部門合作、地域聯動的全面禁漁工作機制,重點通過取締野生餐館等打擊地下產業鏈和跨區域非法捕撈,補齊漁政執法力量薄弱環節。
重慶針對重點區域、重點時段,持續開展打擊非法捕撈專項行動、禁捕管理秩序交叉執法檢查、禁漁打非“零點行動”等。截至7月23日,累計開展執法檢查5010余次,查處涉漁案件1136件,清理取締涉漁“三無”船舶438艘、非法網具8880套,查獲涉案漁獲物3081公斤。
江蘇八部門聯合發布通告,禁售“野生江鮮”。針對部分不法分子借“娛樂垂釣”之名行“非法捕撈”之實的狀況,江蘇出臺方案,明確禁止在保護區、長江干流及重要支流等禁捕區進行娛樂性垂釣,及時堵住了“垂釣領域”違法犯罪的監管漏洞。嚴厲打擊捕撈、運輸、銷售等各個環節的違法犯罪行為,構建了從“水里”到“餐桌”的全鏈條監管防范網絡。截至7月20日,全省共出動執法人員8000余人次,查處涉漁違法違規案件415起、559人。
長江生態保衛戰已經打響。目前,漁船漁民建檔立卡工作順利收官,標志著長江禁捕退捕工作轉入全面推進、精準實施、狠抓落實的新階段。根據建檔立卡情況,共有退捕漁船11.1萬艘,涉及退捕漁民23萬人。
農業農村部部長韓長賦表示,各地要盡快推動工作重心轉移,根據建檔立卡數據,加快推動船網回收處置、補償資金發放、漁民轉產就業和社會保障政策落實。有條件的地區要抓緊出臺參照被征地農民標準把退捕漁民納入社會保障的具體政策措施。在轉產就業方面,積極組織退捕漁民成立合作社,開展水產養殖、休閑農(漁)業等,實施免費職業技能培訓,通過組織勞務輸出、設立公益性崗位等方式,拓寬就業渠道,確保每個退捕漁民家庭至少有一人實現就業。要加強日常執法監管,有針對性地強化基層漁政執法力量,特別是“一江兩湖七河”227個重點縣,必須做到有獨立或相對獨立機構、有專門人員、有執法裝備、有專項經費、有協助巡護隊伍、有公開舉報電話,健全“專管+群管”“人防+技防”的長效監管機制。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