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荏苒,歲月如梭。轉眼間,從年初被選派為中組部團中央第19批博士服務團成員來西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掛職工作,已近一年。當看到墻上掛著到基層調研時牧民給敬獻的哈達,越發感到離情別緒,思親之情油然而生,一年在藏工作歷歷在目。
2017年10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給西藏自治區山南市隆子縣玉麥鄉守邊姐妹的回信,“家是玉麥,國是中國。有國才能有家,沒有國境的安寧,就沒有萬家的平安。祖國疆域上的一草一木,我們都要看好守好。希望你們繼續傳承愛國守邊的精神,帶動更多牧民群眾像格桑花一樣扎根在雪域邊陲,做神圣國土守護者、幸福家園建設者。”我就是按照總書記的要求,積極申請來藏掛職鍛煉,從到雪域高原的第一天起,就立志做神圣國土守護者、幸福家園建設者。
進藏初期,我出現了頭疼、失眠、血壓升高等高反癥狀,甚至還有幾次感冒發燒。在援藏干部的相互鼓勵、藏族同胞的悉心關懷下,特別頭疼惡心失眠時,經過及時服用藥物,克服高原反應,我就立即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西藏是我國西南的雪域邊陲,守土保疆是西藏干部群眾的神圣職責,西藏也是反分裂、反滲透斗爭的前沿陣地,所有工作都要以保障社會穩定為前提,而大力發展畜牧業是確保邊民不流失、放牧戍邊不弱化的根本舉措。剛來農業農村廳時,看到廳領導、同事經常加班到深夜,這與我來西藏前想象中的工作狀態截然不同,我也就和他們一樣,全力以赴工作,積極為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應有的貢獻。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只有以解剖“麻雀”的方式深入基層,與農牧民促膝交談,才能真正摸清西藏畜牧業發展的短板和思路。一年來,我走過了6個地市40多個高海拔牧區半牧區縣,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先后四次到海拔最高、反應最重的那曲市牧區調研。6月初,在北京已是初夏,樹木蔥蘢,而那曲還是冰天雪地,我到那曲開展惠民惠農財政補貼政策調研,走訪牧戶120多戶,其中色尼區嘎堅村達杰老書記讓我深深體會到了長期扎根西藏的“格桑花精神”,他從1972年開始任村支書,現已72歲,經歷了藏區的民主改革和牧區的發展變化,雖頭發、胡須已白,但精神矍鑠、干勁依舊十足。剛見到達杰書記時,贈送我一條潔白的哈達,告訴我圣潔的哈達代表著美好的祝愿。盡管他不會說漢語,但在駐村干部的翻譯下,我雖然頭身體不適,但與他談了數小時,還意猶未盡,氣氛十分融洽,感覺就像與家人嘮家常。他談到近年來村里在道路、供電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藏族同胞們都非常感謝黨中央出了這么多好政策;還提到了村里發展畜牧業的諸多難處,讓他憂心重重。達杰書記家9口人,妻子近80歲、女兒35歲和6個未成年外孫;草場1125.5畝,飼養牦牛18頭(僅供自食,很少出售),經營收入仍舊是傳統畜牧業,產業基礎差、增收方式單一、勞動力占比少,醫療、教育負擔重,盡管剛從貧困兜底戶脫貧,但返貧風險極高。
達杰書記家是青藏高原區百萬牧民的一個縮影,讓我深深體會到了在藏區開展畜牧業轉型升級助力脫貧攻堅難度還很大,也讓我感到援藏工作使命光榮、責任重大。西藏是“三區三州”中基礎條件最差、脫貧攻堅難度最大的集中連片深度貧困地區和邊疆民族地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大難點。畜牧業是牧區的傳統產業、優勢產業和支柱產業,大力發展畜牧業已成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現實選擇,要從養殖、防疫、加工等方面做好文章,通過培育新型經營主體來引導牧民逐步改變惜殺惜售的傳統觀念,加快牲畜出欄,逐步扭轉牧區“夏飽秋肥冬瘦春死”的惡性循環,實現藏區的產業振興,為藏區的長期繁榮穩定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我收到了一條條“沉甸甸”的哈達,代表著我走過西藏的足跡和牧民對我的深情厚愛。我曾滿懷著對雪域高原的無限向往,踏上了西藏這方熱土,走進西藏農業農村廳這個大家庭,收獲了終生難忘的一段履歷。對雪域高原的熱情、與藏族同胞的友情將永遠留在我心底,我也將潔白的哈達敬獻給長期扎根在雪域高原的藏族同胞,來表達對他們依依不舍的思念,祝雪域高原吉祥安康。(作者單位:全國畜牧總站)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