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拔出窮根種富果,逐夢小康意正酣——關于河北張北縣金家村產業扶貧的調研與思考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張會影 字號:【

  金家村位于“沙平草遠望不盡”的河北省張北縣,2013年被認定為貧困村。金家行政村由金家村、趙家營、小白塔村三個自然村組成,呈“品”字形分布在9.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其中耕地3815畝,林地7200畝,草地550畝,以種養業和勞務輸出為主要經濟來源。全村在冊人口258戶648人,常住人口178戶418人,建檔立卡貧困戶98戶193人,低保戶53戶62人,五保戶1戶1人。近年來,在黨和政府、社會各界幫扶下,通過全體村民的共同努力,金家村在產業項目建設、基礎服務設施建設、基層黨組織建設、良好村風民風建設等方面都取得了明顯成效。

  精準脫貧展“四美”

  業興民富產業美。從曾經“外面像個村,進村不是村,老屋沒人住,院荒雜草生”到如今“產業扶到戶,致富有門路,村莊有規劃,生活傳佳話”,金家村以改善生產條件為切入點,以發展特色產業為突破口,加大整村脫貧攻堅力度,建成了以馬鈴薯、設施蔬菜為主導產業的農業種植園區,趟出了一條脫貧致富路。2012年村民人均年收入尚不足2000元,2017年底,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通過產業支撐脫貧出列,2018年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8000元。“地是原來的地,人還是原來的人,觀念與經營方式一變,就會變出生機,變來效益。”提起該村通過產業拉動、帶動、推動脫貧攻堅,駐村第一書記張洪深有感觸。

  金家村土質沙化,馬鈴薯是主要的種植作物,過去村民一直靠旱作農業廣種薄收維持生活。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村民有了擴種馬鈴薯等農作物的意識,但由于良種和科技制約,導致產量平平,效益一般。針對這種情況,村委會立足實際情況,把脫毒馬鈴薯種苗繁育作為脫貧致富的主攻方向,建成脫毒馬鈴薯種苗繁育基地,形成了“公司+合作社+農戶+基地”的發展模式。建有年產500萬株脫毒馬鈴薯種苗培育室一處,網棚388個,繁種基地3500畝,年產馬鈴薯原種和微型薯7000噸。為了方便農戶倉儲,提高銷售價格,抵御市場風險,配建了儲藏窖兩處,儲量能力達2000噸。目前金家村的馬鈴薯產業已形成了脫毒薯苗培養、種薯繁育、商品薯種植、貯藏、銷售為一體的產業化格局,良種不僅出售周邊鄉村,還遠銷山東、山西和內蒙古等地,打出了特色品牌。為深入挖掘馬鈴薯歷史文化,延長馬鈴薯產業鏈條,村里還籌資建成集科研、科普、觀光于一體的馬鈴薯展館。在調研座談會上,馬鈴薯的種植大戶自豪地說:“馬鈴薯已經成為我們發家致富的‘搖錢樹’!”金家村也因此被評為“全國馬鈴薯特色小鎮示范村”“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鎮”。

  “在家種地就賺錢,就不用再出去打工了。”種植大戶孫守云在座談會上說,他種植了300畝馬鈴薯,其中種薯200畝,架豆和西葫蘆60畝,由于自己的地少,大部分土地靠流轉,流轉費用為300元/畝/年,蔬菜大部分銷往山東、內蒙古等地,采取電話訂單的方式,一年毛收入有20多萬元。據村黨支部書記陳立新介紹,蔬菜種植主要以架豆、西葫蘆、生菜、白菜、西蘭花為主,在各級政府的支持下,先后投資36萬元建設了蔬菜交易大廳,投資400多萬元建設了4100畝的農業園區,投資340萬元新建的1200平方米蔬菜恒溫庫于2019年投入使用,極大地方便蔬菜的存儲和銷售,抵御市場風險,增加產品附加值。恒溫庫以租賃形式出租,租金歸集體所有,用于救助貧困戶及村內公益崗位支出。近幾年,村里蔬菜種植產業規模越來越大,吸引返村創業的人不斷增加,外地前來承包大棚的已有30多人,來打工的鄰村人高峰期有400多人。打工的人員主要從事種菜、收菜和除草等工作,日薪150~260元。在外地打工十多年回鄉種菜創業的村民郭俊利,在經營自家7個大棚的基礎上,今年又承包了10個大棚。在座談中,他種菜致富的喜悅之情難以言表,“現在我們種菜也蠻自豪的,在城里買了樓房和小汽車,這不還花了3萬元新買了拖拉機,以后種田省時又省勁兒……”

  宜居宜游環境美。金家村立足自身實際和發展現狀,依托本村產業特色、區位優勢、文化特點、自然稟賦,全面實施民居改造、安全飲水、道路硬化、村莊綠化、污水處理等各項工程。據張洪介紹,近年來金家村先后完成了180戶7500米新建院等“十二個專項行動”。被稱為“鐵桿莊稼”的光伏發電項目,與扶貧相結合,為村民增收謀出路,建起了200千瓦分布式扶貧光伏發電項目,年可增加收入20多萬元。為滿足村民基本養老服務需求,提高老年群體生活幸福感和獲得感,將閑置舊村委會改建成互助幸福院,配備了公用洗衣間、衛生間、浴室和鍋爐室,目前有5戶村民居住。通過近年來的建設,整個金家村已形成一個村在景中,景在村中,自然和諧,功能互補,宜居宜業宜游的特色小鎮。

  鄉風文明精神美。走在金家村,感受最深的就是撲面而來的淳樸鄉風民風,一些村民家門懸掛了光榮牌匾。據介紹,為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扶貧與扶志相結合方面的引領示范作用,進一步消除個別群眾的等靠要思想,村里開展了光榮榜評選活動,27名村民分獲自強、誠信、孝敬、互助、致富、文衛模范稱號。模范村民的信息載入村委會光榮榜,先進事跡在村務公開欄公示。評選活動反響強烈,增強了村民的榮譽感和成就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綠色田園生態美。馬鈴薯園區、特色蔬菜園區、露天種植園區、林下野生蘑菇采摘區……曾經的僻壤村落,而今的生態小鎮,行走在金家村,路邊的馬鈴薯花隨處可見,喬木、灌木、農作物相結合的方式為金家村裝扮出一條秀美的景觀帶。據陳立新介紹,生態建設是金家村推進鄉村旅游扶貧的一項重點工作,全村已形成了“一路、一村、一帶”的戰略格局。一路,即打造一條景觀路,村旁十華里的環形路兩旁生態植被保存良好,在路兩旁進一步補栽旱柳、楊樹等樹種,突出低碳綠色景觀,為進一步發展鄉村旅游奠定基礎。一村,即以金家村自然村為主體,全力打造田園風光綜合體。一帶,即在趙家村至小白塔一線規劃建設鄉村旅游帶,發展鄉村旅游業。金家村認真踐行綠色發展理念,著力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以及鄉村生態旅游等生態型產業,促進農業綠色發展。

  制約發展堪“四憂”

  “一憂”是市場體系建設薄弱,農民品牌意識不強。金家村在精準扶貧政策的推動下,以馬鈴薯和架豆等作物種植作為切入點進行扶貧開發,但扶貧產業結構相對單一,農產品市場體系還不健全,導致市場信息傳遞機制不暢,供求關系不能進行有效傳遞。大多數農民的生產仍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大多還是靠經驗種植,標準化、品質化有待提升,抵御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弱,扶貧產業未形成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品牌影響力的區域品牌,區域農產品內在獨特價值、生態環境價值不能完全實現轉化,沒有充分挖掘到產品的附加值,從而導致經濟效益增長空間受制。

  “二憂”是人口老齡化,產業化程度低,可持續發展后勁不足。一是金家村的常住人口年齡偏大,勞動力缺乏,且村內勞動力以年老、殘疾、體弱人員居多,“年輕人不論在外掙不掙錢,也不愿意回來干農活”,這是村民們的普遍反映。村民經濟主要來源于蔬菜種植,而在調研中發現,種菜農民平均年齡在50歲以上,自身學歷水平低,致富能力不強,村級經濟發展缺乏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二是產業發展要有一定的組織化程度做保障,該村缺少一定數量市場影響力大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來發揮輻射帶動作用,大部分仍是一家一戶的小規模經營,主體帶動能力有限,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業產業扶貧的效果。

  “三憂”是科技支撐力不足,產業融合程度有待提升。一是由于缺乏科技支撐和產業化水平影響,金家村其他養殖業、林果業資源還未充分開發利用,多數農產品以單一原料和初級產品生產為主,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低,深度、系列化開發的產品少,沒有充分利用電商平臺等銷售渠道,造成消費者歡迎的特色農產品苦于找到買家。二是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的程度還不深,單純從種植業上獲得收益還是比較有限,鄉村生態旅游業還沒有充分挖掘發展,扶貧產業的產業鏈和價值鏈沒有健全和延伸。

  “四憂”是利益聯結機制不夠完善,貧困戶主觀能動性發揮不夠。一是將土地流轉給合作社或種植大戶換取土地流轉收入,但貧困戶不能充分參與到生產經營中,無法從產業發展中獲得新的技能和持續利益。二是新型經營主體與貧困戶尚未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共同體和二次分紅等利益分配的機制,一些入股分紅的農業產業項目,只是簡單分紅,沒有把貧困戶納入產業發展的鏈條中,分紅多少只與入股資金相關,不能充分調動貧困人口的積極性。

  筑夢小康供“四計”

  “一計”注重品牌打造,激活產業振興“新動能”。一是要重視市場渠道建設、品牌建設,通過提升農產品質量和品牌效應來推動貧困地區農產品提質增效,延長產業鏈和完善產業布局,有效連接一二三產業,通過市場拉動、品牌推動提升產業融合的綜合效益;二是發展壯大扶貧產業要借助農業公共品牌的影響力,加強市場與品牌建設宣傳推廣,普及產品商標,通過政策資金、補貼扶持等形式支持經營主體做品牌認證,創建“公共品牌+企業品牌”“公共品牌+產品品牌”等多種形式,打造區域品牌,提升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影響力。

  “二計”注重主體培育,鍛造產業發展“新引擎”。首先,要提升新型經營主體的經營管理能力,加快不同主體對貧困地區的扶貧脫貧帶動強度,發揮經營主體在產業發展中引擎作用,提高產業扶貧效率。這其中龍頭企業是帶動扶貧脫貧的主力軍,他們通過引進新品種、新技術、新信息等,提升貧困戶技術水平和專業生產能力;專業大戶、家庭農場通過推廣新品種、培訓新技術,為貧困人口提供新的生產模式,提高生產效益;農民合作社通過聯結小農戶和大市場,幫助貧困戶提升技術水平、找準產業,增強市場競爭力,并通過按交易量或交易額分紅對貧困戶給予二次返還。其次,人才是貧困地區產業扶貧的主體力量,一方面要在貧困地區制定特殊的人才政策,鼓勵區域外的各類人才投身到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的戰場上來,加大對本土人才的培養,使之“走出去”并“回得來”,為人才提供施展才華的空間和環境。最后,還需加大技術培訓和“新型農民”培養力度,提升貧困地區應對大市場的能力,增強脫貧信念、提振信心。

  “三計”注重支撐保障,筑牢脫貧攻堅“新后盾”。完善的支撐保障機制是貧困地區開展農業產業扶貧的堅強后盾。一是構建政策扶持保障機制。要根據本地的發展特征實施具體產業發展政策,在金融、保險等方面給予承擔扶貧任務的企業、合作社等主體更多的政策扶持,撬動更多的社會資源共同推動扶貧;二是構建科技支撐機制。構建農業科技平臺,加強農業科研單位的合作與交流,完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提升農業新技術的應用和普及程度。三是完善社會保障機制。進一步縮小貧困地區與其他地區的社會保障差距,在醫療、衛生、教育等方面為貧困地區的貧困人口提供保障。

  “四計”注重利益共享,構建持續增收“新機制”。始終要把農民利益放在高位,構建多元化、多形式的利益聯結、持續增收的機制。一是可以按照“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思路,鼓勵新型經營主體在土地流轉、雇工用工、訂單生產、資金入股等方面向貧困戶傾斜,一方面通過規范土地流轉、土地入股等形式將貧困戶手中的資源適當集中,另一方面積極探索財政專項資金形成的資產入股企業或合作社,既為企業發展蓄水,又給企業創造自主經營決策的空間。二是對“龍頭企業+農戶”“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和“合作社+農戶”等模式,進行規范化引導,鼓勵他們之間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聯結機制,讓貧困戶在產業發展中找到位置,更多分享扶貧產業帶來的增值效益。

  (作者單位: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