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潭縣地處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高寒山區溝壑地帶,海拔2600~3500米,山大溝深,自然條件惡劣,是國家級深度貧困縣和“三區三州”深度貧困縣。2012年以來,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以下簡稱蘭州牧藥所)深入臨潭縣開展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科技支撐工作,取得了科技示范與精準幫扶的雙豐收。
興牧源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法人馬德,如今在臨潭縣已是遠近聞名。他的合作社從無到有,目前已有450頭牦牛存欄,藏羊、湖羊、細毛羊總計360只,輻射帶動了南門河村及周邊村莊共82戶貧困戶。馬德的致富路,離不開他自身的勤勞和靈活的頭腦,也與蘭州牧藥所的科技幫扶息息相關。
合作社在困境中遇到了蘭州牧藥所,用馬德的話說就是“瞌睡遇到枕頭”。2013年,是蘭州牧藥所到南門河村對口扶貧的第二年。這一年,馬德的合作社成立,但是因為缺乏技術,合作社的發展遇到了瓶頸。馬德的合作社以牦牛、藏羊養殖、繁育和育肥為主,這正是蘭州牧藥所的科技優勢所在。了解到合作社的情況后,蘭州牧藥所送來了專家,送來了技術,送來了路子,在產業布局、品種改良、科技示范、提質增效等方面給馬德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最近,研究所還為合作社引進了自主培育的國家畜禽新品種“高山美利奴羊”,配套精準飼養與管理、人工授精擴繁等現代化飼養管理手段,加速推動合作社產業轉型升級,讓馬德成為臨潭遠近聞名的養殖專家。
適用的科學技術可以提高農牧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提高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加快脫貧致富的步伐。科技扶貧,重在通過科技手段培育貧困地區的造血能力,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模式性轉變。
46歲小學文化的王永久有慢性病史,兒子在臨潭縣第一中學讀高中,家庭的經濟收入主要靠變賣農作物和外出打零工,經濟來源單一且不穩定。2013年12月,王永久一家被識別為貧困戶。缺乏致富手段,孩子上學和慢性疾病也需要一定支出,壓力之下的王永久產生了“等靠要”的思想。
在西部地區的貧困村,王永久一家的狀況并非罕見。為了轉變王永久的思想,駐村工作隊多次上門走訪,宣傳黨和國家政策,消除王永久的思想顧慮,并針對實際情況制訂幫扶計劃,拿出了切實可行的幫扶措施。雙管齊下,王永久決定主動出擊,帶領家庭走出困境,追求美好生活。在研究所工作隊的幫助下,王永久獲得了國家扶貧資金,有計劃地進行當歸、油菜等高附加值農作物種植,還養了20只羊。研究所專門對王永久開展了瓦工專業技能培訓,以增加他的務工收入。通過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幫扶措施,王永久一家人均純收入大幅提高,從2013年的1500元提高到2015年的4980元,并于2015年成功脫貧。
作為致力發展農業科技事業、提升我國畜牧業發展水平的國家級研究所,2018年以來,蘭州牧藥所圍繞臨潭縣牛、羊、菜、中藥四大產業和蜂、驢、雞、藜麥四小產業科技需求,派專家、供良種、送技術、做示范,在科技支撐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中探索出了一條具有農科特色的“臨潭模式”。
一是強化保障,精準施策。在組織保障上,成立中國農業科學院與臨潭縣科技支撐脫貧攻堅鄉村振興聯絡組;在人才保障上,成立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支撐臨潭縣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專家服務團。實行研究所與臨潭縣委縣政府牽頭的“雙組長”負責制,通過聯絡組和專家組做好科技幫扶臨潭縣工作頂層設計,突出重點幫扶產業、重點幫扶內容、重點幫扶技術,著力精準施策,合力推進臨潭縣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二是良種先行,良法配套。根據臨潭縣資源條件、畜牧產業發展現狀及關鍵技術需求等實際情況,開展肉羊新品種引進及肉羊綠色發展技術模式的集成示范推廣,引進高山美利奴細毛羊種羊315只,建成良種繁育示范基地3個。示范推廣肉羊人工授精、羔羊早期斷奶及優質雜交組合利用等技術,實現肉羊良種的高效利用,提高肉羊的個體生產性能和養殖效益。開展牦牛新品種引進及高效生產關鍵技術示范推廣,引進大通牦牛種公牛14頭,建成2個大通牦牛繁育示范基地,通過品種改良提高當地牦牛生產性能;推廣牦牛適時出欄、補飼育肥、疫病防控、暖棚養殖等繁育綜合配套技術,提升牦牛養殖效益。開展中蜂健康養殖技術示范與推廣,建成中蜂健康養殖技術示范基地2個,示范推廣中蜂活框養殖、人工育王技術及中囊病防控等技術。開展紫花苜蓿、青貯玉米新品種引進選育及示范推廣,建設“中天1號”“中天2號”紫花苜蓿、青貯玉米標準化生產示范點,示范推廣紫花苜蓿、青貯玉米栽培、收獲、加工、貯藏技術,推廣面積達2000多畝。
三是治病防蟲,提質增效。蘭州牧藥所聯合臨潭縣動物疫病控制中心,開展牛羊常見普通病、傳染病及其流行強度調查。根據疫病流行特點及養殖場(戶)防控對策和技術現狀,制定牛羊疾病診斷和防控方案,推廣應用牛羊常見普通病、傳染病防控新技術及新產品。一系列舉措大大降低臨潭縣畜禽常見普通病、群發病和寄生蟲病發病率。
四是扶貧扶智,精準培訓。依托甘肅省“365”現代農業行動、“科技入戶工程”“送科技下鄉”等活動,依托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產業技術聯盟、“臨潭縣生態畜牧業試驗與示范”等項目,開展牛羊中蜂健康養殖及產業化生產、動物疫病防控、飼草生產、種子加工等培訓和現場技術指導。累計培訓養殖企業技術人員、鄉鎮畜牧獸醫技術人員和養殖戶1200余人。
實在的措施,取得了實在的成效。7年來,蘭州牧藥所駐村幫扶的4個村的特色產業初具規模,群眾致富能力不斷增強,貧困發生率從2013年的43.29%下降至2019年末的0.69%,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160元提高到5980元。紅崖村已于2015年底脫貧,南門河村、羊房村、肖家溝村已經通過縣級和州級驗收。蘭州牧藥所集成新品種新成果,圍繞臨潭縣四大四小產業開展的科技幫扶,突破了一批制約臨潭縣現代生態畜牧產業發展的技術瓶頸,帶動了臨潭縣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贏得了地方政府和群眾的贊譽。
(作者單位: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畜牧與獸藥研究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