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浙江平湖市將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抓手,持續開展四輪“強村計劃”,走出了一條“飛地抱團”發展集體經濟新路徑。2018年平湖市村集體經濟經常性收入達到1.69億元,村集體經濟總量、質量、均量實現同步提升。同年全國首創“飛地抱團”低收入家庭持股增收項目,更是精準扶貧機制創新的一次有益探索,被中組部黨建所信息室認為“具有全國首創的實踐意義”。
背景:“造血強村”破除
“空殼村”
平湖市城鄉統籌發展一直走在浙江省前列,連續五年獲評浙江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優秀縣市。然而,全市面上村集體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現象依然存在。對于大部分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都不突出的村而言,怎樣突破現有行政區劃限制,實現“造血強村”,是個現實而重大的課題。回首2005年,全市尚有2/3的村集體年經常性收入不足15萬元,甚至存在“空殼村”,村日常事務運轉都難以為繼,發展村級公益事業舉步維艱。通過努力,2018年全市村集體年經常性收入達1.69億元,全面轉化年經常性收入100萬元以下經濟相對薄弱村。是什么促成了多年來的巨大變化?究其原因,與堅持不懈實施“飛地抱團”模式離不開。
歷程:1.0版到6.0版的飛躍
政府統籌,探索創新謀發展。平湖市二三產業起步較早,主導產業主要有服裝、箱包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勢頭強勁,物業租賃市場需求旺盛。為此,平湖創新提出用發展物業經濟模式助推集體增收,就是最初“單一物業”的1.0版。由政府安排資金、資源到村,引導各村自行選址、建設,發展物業經濟。2006-2008年,全市實施1.0版項目14個,每年可為集體增收590萬元。全面消除了經常性收入15萬元以下的薄弱村,發展方向正確,但也存在部分偏僻村物業無人問津,新資產淪為低效資產現象。順應問題導向,平湖市迅速調整政策,啟動鎮域聯建“優質服務項目”2.0版。鼓勵多村聯合,整合資源、資金,在鎮街道優質地段聯建物業資產。2009-2012年,全市實施2.0版項目34個,每年可為集體增收1750萬元,全面消除了經常性收入30萬元以下的薄弱村。集聚效應下,項目效益顯著,如2012年鐘埭街道5村聯建櫻花小鎮項目,用地56畝,建設綜合物業1.9萬平方米,投資3746萬元,年租金761.5萬元,年收益率突破20%。
挖掘潛力,資源要素再激活。鎮域聯建優質物業項目在發展過程中,也面臨土地要素緊缺、資金籌措不足、鎮域市場易飽和等制約因素。如何破解?2013年,平湖聯動“三改一拆”“兩退兩進”等中心工作,通過復墾“低、小、散”集體存量建設用地產生土地指標,將各村復墾盤活的土地資源,集中置換到開發區、城鎮商業區和城鄉一體新社區等產業集聚度高、商業發展較成熟的平臺發展物業項目。2013年以來,抱團實施3.0版“飛地”項目6個,吸引全市88%的村參建,“飛地”盤活506畝土地指標,“飛活”15億元投資。土地復墾促使全市關閉300余家承租集體物業的低效、高污染企業,處置租賃集體土地違法碼頭堆場159宗,既整合盤活了低效資源,又盤出了項目發展的“第一桶金”。地塊置換前原集體年收入不到500萬元,集聚后集體年租賃收入4490萬元,參建村村均年增收69.27萬元,最高的村年增收達226.938萬元,實現資源挪位,價值翻倍。
資源互補,區域互動共發展。青田、平湖兩地早在2003年就建立了幫扶結對關系,2015年,省政府正式將兩地確定為山海協作結對縣市。2017年,隨著多個“飛地抱團”項目的落地實施,平湖積累了豐富的“飛地”經驗,然而“飛地”盤活土地資源在縣域內有限,在工業經濟發展推進下,項目落地資源捉襟見肘。青田資源豐富,但區域位置及經濟結構限制了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消薄”成為全縣農村發展的當務之急。2017年6月,按照“優勢互補、互贏協作”的原則,平湖與青田簽約合建山海協作“飛地”產業園項目。項目規劃用地面積300畝,首期用地50.3畝,投資額1.95億元,已于2018年3月實施,建成后每年可為青田縣村集體增收1950萬元,開啟了“山海協作”4.0版。項目采用“三供三保”模式,即青田“供土地指標、供錢投資、供人管理”,平湖“保障落地、保障招商、保障收益”。同時,雙方建立聯席會議制度,互派干部和專業技術人員,協同部門聯動,共同推進項目建設,此做法成為26條改革典型經驗之一在全省推廣。同年5月,平湖市又與對口支援的四川九寨溝縣簽訂“規劃建設‘飛地’科創園合作協議”,開啟5.0版“山海溝協作”新篇章。項目規劃用地300畝,首期總用地80畝左右,延續“三供三保”模式,幫助九寨溝縣精準扶貧,“飛地”模式在省域層面實現了新突破。
創新機制,精準扶貧長效化。近年來,通過實施低收入農戶收入倍增計劃,全市低收入農戶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高。但是仍有約七成低收入農戶因病因殘、缺乏勞動力,脫貧渠道很少,過去產業幫扶,資助建大棚,但收效甚微,增收不明顯。2018年,平湖市啟動全國首個“飛地抱團”6.0版低收入家庭持股增收項目,探索將此模式運用到脫貧攻堅方面。2018年6月底,平湖市將全市城鄉低保戶和低保邊緣戶信息庫3356戶全部列入可持股家庭,入股工作程序科學,核實到位,保證“公平、公正、公開”。按照“八個一點”原則,多方聯動籌集資金,入股至全省投資額最大的“飛地抱團”項目——平湖智創園項目,每年獲取10%的穩定收益。目前,共有3225戶低收入家庭入股,首批總入股金1.78億元,年發放收益1783.5萬元,戶均年增收5520多元,最高戶可達1萬元,首期分紅595萬元已全額到戶。接下來,平湖還準備將其模式拓展到農村土地合作經營等領域。今年,有望提前實現平湖市低收入農戶收入翻番目標。
啟示:集體經濟發展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集體經濟持續增長。實踐證明,通過“飛地抱團”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讓地理位置偏遠或受規劃限制、村內資源匱乏、發展空間較小的薄弱村拓展了發展空間,實現了土地資源變資金,資金變股金,村集體變股東的集體經濟發展新模式,在提高經濟收益的同時,促進了資產的保值增值。
服務能力有效提升。村集體經濟發展最終的目的就是要惠及廣大村民。村里集體經濟壯大后,村內基礎設施、社會事業、農民福利等各方面建設得到有效保障,真正做到了有錢辦事。
農村環境持續改善。在實施“飛地抱團”過程中,推進了村級加快騰退一批“低、小、散”產業,助推了“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美麗鄉村建設等中心工作,已累計完成“三改一拆”5108.11萬平方米,其中拆除違法建筑1727.05萬平方米,成功創建為省無違建縣市,實現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與改善農村環境良性循環。
脫貧攻堅機制創新。平湖創新性地將強村與富民緊密結合,創新了脫貧機制,解決了當下扶貧脫困中常態、長效、精準的老大難問題,將發展成果惠及所有低收入農戶,在制度設計中真正做到了“一個都不落下”。
農村基層不斷鞏固。持續增長的村級集體經濟有效保障村級組織的正常運轉,增強了村級班子的凝聚力戰斗力,提高了村干部的威信,讓村黨組織在推動美麗鄉村建設、優化農村人居環境、強化農村社會治理等方面的領導核心作用更加明顯,為實現鄉村振興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障。
(作者單位:浙江平湖市農業農村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