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農村公共服務重要指示精神,落實2019年中央1號文件“加快補齊農村人居環境和公共服務短板”要求,2019年6月,農業農村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啟動了補齊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短板、補強非基本公共服務弱項、提升公共服務質量水平等方面典型案例征集推介工作。活動啟動后,各省(區、市)有關部門高度重視,積極開展遴選推薦工作,截至2019年8月底,共收到各地報送典型案例百余個。經過初審、專家評審和實地調研核實等環節,來自北京、山西、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河南、廣東、重慶、貴州、西藏、陜西、甘肅14個省(區、市)18個案例脫穎而出,被評為首批全國農村公共服務典型案例。案例涵蓋農村醫療、養老、文化、社會保障、留守兒童關愛、人居環境等多個領域,反映了各地加強農村公共服務建設實踐的新探索,值得各地借鑒和推廣。
讓最需要的人群
得到最基本的保障
從首批典型案例看,近年來,各地聚焦最關鍵的環節和最需要的人群,優先補齊服務短板,促進公共服務資源向基層延伸、向農村覆蓋、向邊遠地區和生活困難群眾傾斜。如甘肅天祝縣聚焦殘疾人群體的急難愁盼,探索建立“公建民營醫養結合、公立機構兜底保障、幸福大院就近照護”等多種公共服務模式,不僅切實提高了殘疾人脫貧脫困質量和效益,更重要的是解決了“照看一個人、拖累一家人”的根本性難題。天祝對殘疾人的托養照護方式多樣,既有醫養結合的集中照護,也有不離故土的就近照護,在健全公共機構托養服務體系方面積累了經驗。福建莆田市建立“網格+留守(困境)兒童關愛保護”工作機制,以“一網四化”的實踐探索,有效打通了關愛救助留守(困境)兒童的“最后一公里”,構筑起“政府、社會、家庭”三位一體、關愛救助及時、精準、全面的留守(困境)兒童關愛救助體系,為留守兒童健康成長撐起一片天空。
城鄉醫療資源配置不平衡是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存在的客觀挑戰,破解的關鍵是讓優質醫療服務流動起來。山東文登區“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鄉”試點,組建多種形式的醫聯體,讓專家坐診帶教、醫生下鄉入戶、藥品直送家門,使農民群眾看病就醫“近不出村、遠不出鎮”,為滿足農村“看好醫、看病易、吃好藥”提供了新思路。北京平谷區結合農村實際,將一些城市推廣的城鎮居民居家養老模式運用到農村,創造出高位推動、部門協同、農戶社區鄉鎮和區四級聯動的“醫養聯動”模式。既解決農村養老服務供給“有沒有”的問題,又解決服務供給質量“好不好”的問題。
讓有限的資金
優先花在民生事上
當前,我國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在供給不足的同時,也面臨著“有錢建無錢用”“有錢建無錢管護”“重建輕管”等問題。江蘇揚中市為了實現農村公共服務工作的常態化、長效化,因地制宜,堅持資金保障硬性化,確保資金保障的同時,強化考核獎懲和標準化建設,確保基層“能辦事、辦好事”。該市財政對城市規劃區范圍內及人口在3000人以下的行政村每年補貼10萬元,對人口在3000~5000人的行政村每年補貼12萬元,對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行政村每年補貼14萬元。為進一步減輕經濟薄弱村的負擔,揚中市還對年經營性收入150萬元以下的行政村補貼標準再上浮20%。浙江諸暨市為確保有場所能辦事,2013年至今,23個鎮級便民服務中心嚴格按照規范化、標準化、信息化推進,新建升級改造辦事場所48個,基本建成辦事窗口、自助服務、休閑場所等服務功能完善的辦事大廳,鎮級公共財政累計投入8500萬元。同步推進村級便民服務中心建設,整合利用現有村級辦公場所,設立開放式大廳,提供“親民、開放、溫馨”的特色化便民服務,通過“一站式辦理”村級便民服務示范平臺創建活動,按照“十個一”建設標準,配齊電腦、打印機等辦公設施,市、鎮、村三級公共財政共投入4265萬元,升級改造村級辦事場所226個,為群眾提供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務平臺。
陜西涇陽縣通過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方式,有效破解中西部地區農村環境衛生治理“誰來干、怎么干、錢從哪兒來”的難題,對創新公共服務經費投入機制、運維機制不失為一種積極探索。更重要的是,通過提升垃圾處理效能,做好垃圾分類,積極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處理,大力探索智慧環衛,為農村生態環境治理插上現代信息技術的翅膀。貴州水城縣以易地扶貧搬遷為契機,將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便民服務設施等同步規劃、同步建設,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和可及性,實現由“搬得出”到“穩得住”的跨越。
讓有效的體制機制
保障城鄉一體發展
作為浙江省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改革唯一的試點縣,近年來,海鹽縣以“城鄉一體化”為載體,致力推進城鄉均衡發展,積極在基本民生性服務、公共事業性服務等領域開展探索實踐,構建了覆蓋城鄉、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城鄉之間、群體之間、區域之間的差距顯著縮小,有效助推了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率先在全省實現“七個率先”和“九個全覆蓋”。即:率先實施城鄉一體化失業保險制度;率先探索發展農村勞務合作社;率先建立基層首診、分級診療和雙向轉診制度;率先出臺《關于在社會救助領域開展社會工作的實施辦法》;率先實現文化“兩員”全覆蓋;率先研發和應用“縣、鎮、村”三級公共文化服務績效評估系統;率先實現文化禮堂全覆蓋、村級勞務合作社全覆蓋。鎮(街道)級特殊教育資源教室全覆蓋;村(社區)級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全覆蓋;鎮(街道)級食用農產品安全快速檢測室全覆蓋;公共交通站點服務半徑500米全覆蓋;街道公共自行車全覆蓋;鎮(街道)級環保站所全覆蓋;村級生活污水入網排放全覆蓋;行政村廣播數字電視全覆蓋。海鹽縣以標準化體系引領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建立“一張清單”“一套標準”“一套評價指標”,把基本公共服務項目的對象、標準、責任落實落細。完善社會多元參與機制,鼓勵社會組織、社會資本參與衛生、教育、養老等公共服務。通過支援協作、資源共享等方式,使農村老百姓在村里就能享受到城市優質服務。
為徹底打破城鄉“二元”供水格局,自2016年起,地質性缺水、財政薄弱的山東省嘉祥縣,按照“農村供水城市化、城鄉供水一體化”的發展理念和“規模化發展、標準化建設、市場化運作、企業化經營、專業化管理”的運營思路,將數億元資金“埋在地下”,對水源、水廠及供水管網等工程進行改造提升,啟動實施“群眾看不見摸不著”卻“充滿獲得感”的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嘉祥縣累計完成投資5.2億元,主管網鋪設到全部532個村村頭,其中449個村已通水運行,受益群眾58萬人。重慶市長壽區創新“基數加因素”“村民議事會”“三級聯動制”三個機制,通過設立村級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專項資金,探索實施農村公共服務與民主管理融合機制,調動了農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對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補上農村公共服務短板是當前面臨的重要任務,通過全國農村公共服務典型案例推介活動,營造了全社會關心支持農村公共服務建設的新氛圍,對推動加快補上農村公共服務短板,促進鄉村全面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農業農村部社會事業促進司供稿)
#FormatImgID_0#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