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市位于吉林省的西北部,有18.86萬公頃未利用土地,耕地后備資源豐富,但土地鹽堿化問題嚴重,在未利用地中鹽堿地面積11.1萬公頃,占58.8%。
2017年以來,大安市開展國土綜合整治項目,通過國土綜合整治項目的實施,在新增耕地的同時,兼顧鹽堿地治理、濕地等生態資源保護,探索出一條具有地方特點的國土空間整體保護、系統修復與綜合治理之路。
大崗子鎮國土綜合整治項目涉及7個村19個自然屯2332戶,共分2期實施。第一期工程涉及5個村11個自然屯827戶,拆遷面積176公頃,復墾區耕地面積156公頃,鹽堿地綜合整治區產生113公頃新增耕地;二期工程涉及5個村9個自然屯1154戶,拆遷面積216公頃,新增耕地193公頃。
大崗子鎮在國土綜合整治項目實施過程中,將具有保留價值、形成規模的樹木保存下來,予以保護;對耕層土壤進行保護,把剝離出的耕層土壤回填到復墾后的土地表層,有效保護了上百年形成的耕層資源;整治后的新區規劃布局合理,“三橫兩縱”的道路網貫穿整個新區,綠化率30%以上。在國土綜合整治的同時,開展家庭衛生整治,增強群眾責任感,家庭衛生與公共衛生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在開發整理耕地的范圍內留有足夠的空間,植樹、種草,修建魚塘。把具備植樹條件的地塊設計了護路林,選擇適合當地生長的耐寒抗堿樹種,修建植樹臺、換土,同時還加入土壤改良劑控制鹽堿,提高樹木成活率。在路、渠邊坡修建過程中,其邊坡表層摻入了耕層剝離土,一方面綜合了鹽堿土壤,提高了護路、護堤效果,同時利用耕層剝離土中的天然草籽,快速形成草原植被,保持了路、渠邊溝表土層,防止了雨水沖蝕,起到了很好的保護作用。在項目區范圍內設計一定比例的坑塘水面,種植蘆葦等水生植物,形成生態處理溝(池)。稻田內的排水通過生態溝(池)進行初級凈化,然后再排入到項目區附近的自然泡沼中進行再凈化。在氟化物含量較高的地塊排水口處設置氟化物處理池,通過投放化學處理劑,降低水體中氟化物的含量;通過生物、化學等一系列措施,降低水田排水中的氮、磷、氟化物等有害物質,使稻田水達到排放標準,防止對下游造成環境污染。在生態修復上,通過物理方法,利用沙源土客沙到鹽堿土上,提高土壤通透性,起到阻隔蒸騰的作用,減輕鹽堿危害。利用化學方法,通過使用脫硫石膏等化學改良材料,中和土壤中的有害成分。采用工程措施,建立灌排系統,實現旱能灌、澇能排。在農藝方法方面,種植水稻是土壤改良的最有效方法,選擇耐鹽品種,加強洗田、泡田,合理密植,深松、精平等措施,提高土壤有機質,增施有機肥,促進團粒結構形成,土壤微生物的生長,為植物提供營養元素。
在項目建設進程中,大安市形成了“12345”的基本方針。立足一個目標,即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一切,項目實施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實現覆蓋貧困人口的整體脫貧,同步實現隨遷人口致富奔小康。促進兩個結合,即將土地整治項目與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與特色小鎮建設相結合。瞄準三個方向,即以項目為載體,通過整合政府、社會、市場資源,全方位改變農村人居環境、生態環境、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努力實現農民轉富、農業轉型、農村轉美。堅持四個原則,即在項目全過程貫穿“政府主導、政策引導、村民自愿、村民自治”的基本原則,真正做到群眾自己的事自己說了算,政府該做的事政府全力辦。實現五個統籌,即通過項目實施帶動村容村貌、民風民俗、村組組織建設、管理方式等深刻轉變,從而促進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五位一體協調發展。
(作者單位:吉林大安市自然資源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