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三農”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黨中央始終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各級政府、各部門必須瞄準這個目標,堅決貫徹落實中央部署,切實做好本職工作。作為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財政必須積極作為,財政支農政策要以中央一號文件為導向,支持攻克脫貧攻堅最后堡壘,補上“三農”領域突出短板,在新時代完成新使命。
做好“總量”文章,切實加大投入力度。“三農”問題的解決,資金是關鍵要素。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要加大中央和地方財政“三農”投入力度,中央預算內投資繼續向農業農村傾斜,確保財政投入與補上全面小康“三農”領域突出短板相適應。財政作為基本公共服務的主要資金供給者,必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在鄉村振興資金等“三農”領域投入上優先保障,這是其職責所在,也大有可為。
加大投入力度,最根本的就是盯住“傾斜”二字,確??偭吭鲩L。財政要深刻領會中央一號文件精神,轉變“財政就是買單者”的被動思維,切實做到“主動請客”,積極參與“三農”領域的頂層設計和整體規劃,著力解決制度碎片化和資金碎片化等問題,確保財政支農資金不斷加大的可持續性。堅持把農業農村作為財政支出的優先保障領域,確保財政投入持續增長,讓公共財政更大力度向“三農”傾斜,確保財政投入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背景下“三農”需求相適應。根據《農業法》和中央一號文件規定,加快構建財政支持“三農”的資金穩定增長機制。加強和改進涉農資金分配,保持財政支農資金適度增長,積極加大對鄉村振興項目的財政支持力度,保證鄉村振興財政資金總投入的增長幅度高于國家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
做好“調整”文章,改進政策支持“三農”。近年來,各級財政出臺了許多支持“三農”的政策措施,取得了積極成效,但仍有部分政策需在新形勢下按照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做出調整,以更好地支持“三農”。
一是調整土地出讓收入的支出結構,完善土地出讓收入使用范圍,進一步提高農業農村投入比例。2019年6月國務院印發的《關于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提出要提高土地出讓收入用于農業農村的比例,支持鄉村產業振興。從過去幾年的情況來看,土地出讓的凈收益用于農業農村的比重約為30%,2018年這一比例甚至有所下降。財政應按照一號文件提出的“取之于農、主要用之于農”原則,抓緊出臺調整完善土地出讓收入使用范圍進一步提高農業農村投入比例的意見,通過硬約束來落實中央決策。
二是調整完善農機購置補貼范圍,賦予省級更大自主權。農機購置補貼對于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保護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具有重要意義。2018年,為支持引導農業機械化全程全面高質高效發展,促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財政部、原農業部印發《2018-2020年農機購置補貼實施指導意見》。這一文件明確,中央財政資金全國農機購置補貼機具種類范圍為15大類、42個小類、137個品目,各省可根據農業生產實際需要和補貼資金規模,從中央指定的補貼范圍中選取確定本省補貼機具品目。我國幅員遼闊,各地農業農村情況千差萬別,所需農機差異也極大,而各省對于自身的情況更加了解。因此,中央財政可依據信息處理的復雜性原則,在調整完善農機購置補貼范圍時,賦予省級更大自主權,特別是新增農機等方面,允許省級更多地補貼確需支持的農機。
做好“多元”文章,推動形成多元投入機制。解決“三農”問題離不開真金白銀的投入,錢從哪兒來?答案是多元投入機制。中央一號文件對此提出了具體要求,除了財政直接投入的保障外,還包括金融支持、信貸擔保等。這就要求財政充分發揮“四兩撥千斤”的杠桿作用,推動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
加大投入力度,指的是國家對“三農”的整體投入力度,但不是說財政作為投入主體“單兵突進”。如果堅持傳統的大投入、財政為主的模式,不僅財政資金無力承受,而且可能會導致績效欠佳甚至資金浪費。補上“三農”短板所需的龐大資金,財政資金不可能全部擔當,而是需要多元籌資機制。要樹立財政與金融雙輪驅動助推“三農”的理念,通過農業信貸擔保放大財政資金引導效應,探索建立多主體、多渠道的投融資機制,構建財政、金融、政策性保險和政策性擔保“四位一體”的協同支農體系。
一是創新農村金融服務。一號文件指出,要強化對“三農”信貸的貨幣、財稅、監管政策正向激勵,給予低成本資金支持,提高風險容忍度。財政應鼓勵商業銀行發行“三農”、小微企業專項金融債券,鼓勵地方政府試點發行項目融資和收益自平衡的專項債券,用于支持鄉村振興領域等“三農”項目。要促進形成多樣化農村金融服務主體,指導大型商業銀行立足普惠金融事業,完善專業化“三農”金融服務供給機制。在激勵政策方面,財政要主動作為,制定出臺支持金融機構服務“三農”的財稅激勵政策。
二是構建“銀保擔聯動機制”。財政在助力“三農”的同時,要防范潛在的各種風險,完善農村信貸保險和擔保體系。與工商業相比,農業產業處于弱質地位,金融資本的逐利性和謹慎性決定了政府支持建立擔保機制的必要性。財政主導的農業信貸擔保機構要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求為導向,積極支持金融部門和保險部門開展適合農業經營主體需求的信貸和保險品種。財政應建立激勵機制,鼓勵農業擔保公司在省以下建立子公司或辦事處,提供貸款擔保、擔保費率優惠等服務,最終形成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重點支持對象,以三產融合下的產業振興為導向,“農業主體申請→銀行審核→保險承保→提供擔保→銀行放貸”的“銀保擔聯動機制”。
三是引導和撬動社會資本。除了財政和金融資本,還要鼓勵社會資本投入農業農村,利用社會資本開展現代農業、產業融合、生態修復、人居環境整治和農村基礎設施等建設??蛇x擇合適領域或優質項目,采用PPP模式推進田園綜合體、高標準農田建設等“三農”改革與發展。政府通過可行性缺口補助方式,利用資本金注入、財政補貼、占補平衡補充耕地和建設用地指標收益,保障項目公司基本收益。
做好“重點”文章,狠抓關鍵環節。中央一號文件開宗明義要求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明確提出了兩大任務,即打贏脫貧攻堅戰、補上全面小康“三農”領域突出短板。這為下一步財政支農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是支持打贏脫貧攻堅這場硬仗。今年是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財政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為根本遵循,以中央一號文件為行動指南,大力度、全方位推動各項脫貧工作,全面排查解決影響“兩不愁三保障”實現的突出問題,不折不扣完成脫貧攻堅任務。要做好當前舉措與后續跟進的結合,注重發展長效扶貧產業,落實最嚴格的財政扶貧資金考核評估和問責問效。做好開發式扶貧與保障式扶貧的結合,把“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作為開發式扶貧的主攻方向,同時加強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保險等多重保障措施,防止脫貧人口因基本社會保障跟不上而返貧。
二是補齊“三農”短板。中央一號文件所說的補上“三農”短板,主要是農村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的短板。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這三個必須,實際上也從側面反映了“三農”的短板所在。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黨中央擘畫的宏大目標,也是城鄉融合發展的應有之義。財政支持“三農”,應以補齊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短板為重點,在農村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給予資金和政策傾斜,加大投入力度,特別是農村公共設施、農村人居環境、農村教育醫療文化等方面,必須樹立城鄉一體思維,堅決落實傾斜政策,促使相應短板逐步補齊,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步伐,為實現國家整個的現代化作出貢獻。
(作者系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財政與國家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