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指出:“對標對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強化舉措、狠抓落實,集中力量完成打贏脫貧攻堅戰和補上全面小康‘三農’領域突出短板兩大重點任務”。補上“三農”領域短板,補齊鄉村民生短板是關鍵,當務之急在于統籌城與鄉,完善“十六有”。
寒有所衣、饑有所食。這是人類生存最基本的兩個需求,也是保障民生的最基礎的兩個方面。經過舉國上下脫貧攻堅的奮斗,我國基本實現了農村人口“兩不愁三保障”的目標,農民居家生活可以衣食無憂。但有些進城務工人員因為找不到工作,口袋里的錢花完之后,只得露宿街頭,忍饑挨餓的現象還偶有發生。對此應借鑒一些發達國家做法,在城鎮設立危困專項臨時救濟救助基金,設立臨時救助站,讓那些饑寒者不致挨餓受凍。如沒有這樣的救助,他們遠離故土、衣食無靠,饑寒生盜心,免不了會去偷去搶。一個社會,如果有人偷汽車偷金銀,那是他個人的恥辱;如有人為一塊面包去偷搶,那就是社會的恥辱。
住有所居。有資料顯示,截至2019年8月全國危房存量為135.2萬戶,這些已全部納入2019年中央農村危房改造任務和補助資金范圍,并將于2020年6月底前全部竣工。但危房是個動態概念,舊房變危房隨時都可能發生,有關部門應隨時關注農村住房,建立一套危房動態監測鑒定機制,做到隨時有危房及時再改造,確保農民住房基本安全。在“城鄉兩棲、居業分離”的大趨勢下,關注鄉居者,還要關注城居者。要保障在城鎮穩定就業的外來務工人員、以家庭為流動單元的農民工、新就業的農村大學生等實現住有所居。安居才能樂業。當前仍有不少進城務工人員住在工棚、地下室或城中村,居住條件“破、窄、擠”,居住環境“臟、亂、差”的現實亟待改善。進城務工人員的住房問題,需要采取“政府引導和推動、企業主導和建設、社會參與和支持”相結合的方式系統性地加以解決。
行有所乘。根據交通運輸部的數據,截至2018年底,全國農村公路總里程達到405萬公里,通硬化路的鄉鎮和建制村分別達到99.64%和99.47%。目前全國建制村通客車率已經達到98%,成績斐然。但仍有許多需要完善的不足之處,按照國家相關標準,道路建設達到4.5米寬才能會車,但是有些村莊道路寬度只有3.5米,無法滿足會車需求,節假日經常堵車;不少建制村通車也只是通到村部,并沒有通到自然村,并且農村公交車還存在班次少,間隔時間長等問題。絕大多數地方只通生活的道路,生產的道路遠沒有通暢。
學有所教。學有所教首先是要辦好公平優質的農村義務教育。雖然農村撤點并校在2012年被叫停,但農村學校已由原來的60多萬所減少到如今30萬所左右,農村孩子面臨新的上學難。必須嚴格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鄉村小規模學校和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的指導意見》的要求,原則上小學生就近走讀上學,路途時間單程不超過半小時;必須全面改善農村義務教育基本辦學條件,提高鄉村教師待遇,增強鄉村學校師資力量。農村學校越辦越差,學生越來越少,形成惡性循環。學生都進城讀書,脫離鄉村環境,勢必形成城市人的“三觀”,如讓這些孩子再回去建設鄉村,那是一廂情愿,即便回去了,那也是老虎吃天,無從下口。農村職業教育目前只為困難家庭培養能掙錢的技能人才,還應放寬視野,為家庭和家鄉“兩個家”服務,即選擇當地有發展前景的一兩個主導產業,圍繞產業培育未來需要的人才,這才是鄉村振興的長久之計。近年來,互聯網在農村地區日趨普及,但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是我國還有5.88億人不上網,這個群體主要在鄉村。針對農村繼續教育與終身教育嚴重缺乏的現狀,建議每個鄉鎮辦一所開放性的農民學校,定期向社會公布講課內容,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免費為農民講解農業科技知識、企業經營管理、國家政策法規、家庭教育理念以及法律維權和衛生保健等與農民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知識。美國農民每年都為自己留出1~3個月時間到大學聽課,不然明年就無法經營。
病有所醫。村醫奇缺,鄉醫不足,是當前農村醫療面臨的最大問題。截至2018年底,全國衛生人員總數達1230萬人,而8億多農民,只有百萬村醫。他們是農村居民的健康守護人。鄉村醫療基礎薄弱,導致一些農民常見病、慢性病得不到及時治療。待遇不高,設施匱乏,留不住青年醫生,成為阻礙鄉村衛生醫療體系發展的最大瓶頸,亟需通過政策性調整保障基層醫療人才隊伍穩定和結構優化。可以通過“縣管鄉用,鄉管村用”的人事制度,解決基層醫療機構的人才缺乏問題;通過政府購買公共醫療服務等方式提升基層衛生人員的待遇;通過完善城市醫療衛生人才對口支援農村制度,建立醫聯體、醫共體,讓優質資源“下基層”,加大“流動”醫療服務力度。
老有所養。我國6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達2.5億,占總人口的17.9%。由于年輕勞動力不斷涌入城市,小孩被帶至城里讀書,農村原來“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的三留守正變成一留守。加上城市老年人為追求宜居的環境也到鄉村尋找養生養老之地,導致農村老齡化程度要遠高于城鎮。針對當前我國農村老年人出現的“家庭照料難”問題,政府必應提前做好農村養老問題的宏觀規劃。一是增加投入,在農村有計劃地實施“敬老、安老、助老”工程,逐步建立老年公寓、幸福院、托老院等養老機構,大力發展社會養老。二是提倡孝道文化,探索實現居家養老的新舉措、新方法,鼓勵家庭養老。三是探索建立失能老人護理保險福利制度,我國目前失能半失能群體約達5000萬之眾,應切實解決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的護理問題,并通過醫養結合和社區老人日間照料中心,解決農村老人給家庭帶來的后顧之憂。人在面臨生與死兩大關頭時,是否在醫院度過,是否有醫療人員陪護,是衡量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
幼有所育。學前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學前教育仍是整個教育體系的短板,而農村學前教育更是短板中的短板。《國務院關于學前教育事業改革和發展情況的報告》顯示,全國還有4000個左右的鄉鎮沒有公辦中心幼兒園,個別地方的學前三年毛入園率在50%以下。農村幼兒園存在設施不全,幼兒活動范圍狹小、公共衛生差、安全設施不完善等問題;農村幼兒教師師資奇缺、工作生活條件艱苦、工資待遇水平偏低、安居問題無法有效解決等外部原因導致農村學前教育師資隊伍呈現年齡大、公辦教師少、非專業化等現象,嚴重制約著高水平農村學前教育的發展,加強幼師隊伍培養刻不容緩。
業有所就。就業是最大的民生。黨的十九大報告通篇提出三個優先,第一個就是就業優先。要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通過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廣開就業門路,實現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同時,加強對就業困難人員的就業援助,提供更加完善的公共就業服務,開展進城農民工免費職業培訓,大力開展就業技能培訓和崗位技能提升培訓,打通農民工從初級工、中級工、高級工到技師、高級技師的職業發展通道;還要堅持創業帶動就業,鼓勵有能力的農民工返鄉創業,帶動地方經濟發展。
勞有所得。保障農民工勞動報酬權益,關系到廣大農民工切身利益,關系到社會公平正義和社會和諧穩定。保障農民工勞有所得要做好兩方面工作,一方面要規范農民工工資管理,保障農民工與城鎮職工地位平等、同工同酬,不得以執行最低工資標準為借口故意壓低農民工工資,逐步改變農民工工資偏低、同工不同酬的狀況;另一方面要從嚴查處克扣、拖欠農民工資的企業,從制度和機制上杜絕拖欠、克扣農民工工資的現象,確保按時足額發放農民工工資。應看到農民外出打工背后,有著無數“等米下鍋”的家庭期待。
產有所鏈。小農戶與農業現代化的有機銜接關鍵在于融入現代農業的產業鏈條,讓小農戶享受到生產所需的各類現代化服務。同時,通過“互聯網+農業”,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利用互聯網推動農產品進入多元市場。小農戶的生產搭上現代農業產業鏈,產品聯上互聯網,是一種全新的生產組織形式,是我國當前農業提高效益和農民快速增收的最佳途徑。
弱有所扶。脫貧攻堅解決了原發性積累型絕對貧困,但次生性新增型相對貧困將永遠存在。把社會中各類處于生活窘境的弱勢群體納入改善民生和幫扶救助的對象是一個長期的任務。應完善弱勢群體幫扶機制,實施就業幫扶、教育幫扶、技能幫扶、健康幫扶、生活幫扶等一系列幫扶政策;建立健全經濟援助、法律援助、醫療援助等全面的扶助救助體系,穩步提升扶助保障水平。
困有所幫。對于因洪澇、地震、泥石流、交通事故、火災等不可預測的突發性臨時性災害,造成家庭斷崖式生活困難,應建立完備的施救制度。全面完善自然災害救助物資儲備體系建設,探索遭遇天災人禍時的緊急救濟、貧困救助和應急援助等社會救助機制,需要開展緊急轉移安置和基本生活救助的,給予及時救助。結合精準扶貧,著力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全面高效實施臨時救助制度,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困難群眾困有所幫。
樂有所享。農民口袋富了,又不斷追求精神生活的豐富多彩。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舞龍耍獅、剪紙、演戲,這些表象技藝需要傳承,但更要發掘深層的本質傳承,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維理念,天時地利人和的哲學思想,社會自我救助的各種民間制度等都是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都應從更深層次上發揚光大。習近平總書記說:“鄉村文化是中華民族文明的主體,村莊是這種文明的載體”。可見鄉村文化對于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價值、作用、影響。應充分激發農民對于鄉村傳統文化的認知,使其在不斷增進了解的基礎上增強文化自信,自覺傳承。建設鄉村文化,農民既是消費者又是參與者更是創造者,農民需要送電影、送圖書等注入式的文化建設,更需要從被動接受變為主動融入。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激發鄉村文化建設的內生動力,是鄉村文化建設的努力方向。
險有所保。有數據顯示,農民工的五險一金的參保率不足20%。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農民工就業穩定性差,流動性強,而社保轉移接續比較困難;二是企業為減少成本,想盡辦法逃避繳納農民工社保;三是農民工自身對社保不了解,參保意識不強。政府部門需要從政策層面用制度來保證農民工的社會保險權益,允許“保隨人動”,嚴懲逃保企業,加大宣傳力度,改變農民工社保沒保障的弊病。除了農民工的社會保險,更應大力發展面向農民的商業保險,通過財產保險、產業保險、大病保險與人身保險等險種的覆蓋,為廣大農民的生產生活系上一根安全繩、保險帶。
心有所安。黑惡勢力影響農村長治久安、阻礙百姓安居樂業;電信詐騙損害群眾切身利益,造成巨大經濟損失;網絡謠言影響民眾價值判斷,引發社會焦慮恐慌。鄉村開展掃黑除惡,農民拍手稱快,應一追到底,最大限度鏟除黑惡勢力滋生蔓延的土壤,鞏固農村基層建設成果;嚴厲打擊犯罪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