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緊緊圍繞打贏脫貧攻堅戰和補上全面小康“三農”領域突出短板兩大重點任務,主題鮮明、重點突出、措施精準,必將有力促進“三農”工作持續向好,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提供有力支撐。為貫徹落實好中央一號文件,山東省將結合自身實際,著力做好“補短板、促發展、樹樣板”三篇文章。
補短板。對標對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力補齊“三農”領域短板。一是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把防止返貧和新致貧擺在重要位置,持續鞏固提升197.9萬脫貧享受政策人口的脫貧成果。各級財政繼續增加專項扶貧資金投入,省級增幅不低于10%。全面完成黃河灘區居民遷建任務,基本解決60萬灘區群眾防洪安全和安居問題。健全即時發現即時幫扶機制,加強對不穩定脫貧戶、邊緣戶的監測預警和動態識別,將可能致貧和返貧的困難群眾及時納入幫扶。開展脫貧攻堅以來工作成效評估驗收,嚴把脫貧質量,杜絕數字脫貧、虛假脫貧,確保脫貧成果經得起歷史檢驗。研究探索解決相對貧困長效機制,加強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在規劃、政策、體制、機制等方面的銜接。二是加強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深化“四好農村路”建設,年內新建改造農村公路8000公里,具備條件的自然村全部通公路,農村公路列養率保持100%,具備條件的行政村全部通客車,物流服務網點覆蓋率達到90%以上。打好打贏農村飲水安全攻堅戰,年內完成“千噸萬人”以上水源地保護區劃定、氟超標村改水工程和無集中供水村通水工程。推進農村電網建設,持續提高農村電網供電保障能力。加強數字鄉村建設,提高農村地區光纖寬帶接入能力,年內益農信息社基本實現行政村全覆蓋。年底前基本完成縣域層面村莊布局,有條件、有需求的村莊實現應編盡編。三是推動教育資源均衡配置。統籌實施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等工作,合理布局鄉村中小學校,基本補齊鄉鎮寄宿學校和鄉村小規模學校短板,達到省定基本辦學條件標準。采取大村(社區)獨辦、小村聯辦等方式,按照省定幼兒園辦園標準提升辦園條件。深化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縣管校聘”管理體制改革,優先保障偏遠鄉村學校師資需求,年內招收省屬公費師范生5000名。教師職稱評聘向鄉村學校教師傾斜,為每個農村義務教育學區選聘1名鄉村特級教師。落實中小學教師平均工資水平不低于或高于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收入水平的政策,符合條件的鄉村學校教師納入當地政府住房保障體系,建設1萬套鄉村教師周轉宿舍。持續推進農村義務教育控輟保學專項行動。增加學位供給,有效解決農民工隨遷子女上學問題。四是提升鄉村醫療衛生水平。完善鄉村一體化管理,年內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全部達到標準化建設要求。制定《緊密型縣域醫共體評價指標體系(試行)》,重點推進47個國家級緊密型縣域醫共體試點建設。加強農村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完善培養引進和激勵機制,適當簡化本科及以上學歷醫學畢業生或經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合格的全科醫生招聘程序。持續推進空編補齊,繼續實施農村醫學生公費訂單定向培養。加強基層公共衛生隊伍建設,做好農村新冠肺炎等疫情防控。推進衛生村創建,省級衛生村比例達到30%以上。五是搞好公共文化服務。推進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整合基層宣傳文化、黨員教育、體育健身等設施,年內全省鄉鎮綜合文化站和村級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深入實施齊魯文化人才工程,加大對農村非遺傳承人等優秀鄉村人才選拔培養、資助扶持力度。加強重點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發展,保護好歷史文化名鎮(村)、傳統村落、傳統建筑、農耕文化遺產、古樹名木等。六是加強農村社會保障。統籌完善社會救助體系,提高農村低保、孤兒救助等兜底保障水平。鼓勵多種方式建設幸福院、日間照料中心等農村互助養老服務設施,新建和改造提升敬老院120處、床位1.1萬張,95%以上的農村幸福院實現規范運行。適當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財政補助和個人繳費標準,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醫療、大病保險、醫療救助經辦服務水平,地級市域范圍內實現“一站式服務、一窗口辦理、一單制結算”。七是抓好農村環境整治。全面完成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各項任務,年內基本完成農村戶用廁所無害化改造、85%的縣(市、區)實施規范升級,95%以上的村莊實現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30%以上的行政村完成生活污水治理任務。治理農村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推進農村生態保護與修復。年內全面完成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分,穩步推進農用地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利用,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1%以上。大力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深入開展農藥化肥減量行動,加強農膜污染治理,推進秸稈綜合利用,持續改善農業農村生態環境質量。
促發展。落實新發展理念,堅持高質量發展,加快推動山東省農業實現由大到強戰略性轉變。一是著力穩定糧食生產。扛牢農業大省責任,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扎實推進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建設,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糧食產能穩定在千億斤水平。高標準農田建設補助標準提高到1500元/畝,年內新建高標準農田542萬畝。持續優化農作物種植結構和產品結構,開展輪作休耕試點,擴大糧改飼規模,穩定發展瓜菜、果品、油料、棉花等生產,加快構建協調穩定的糧經飼三元種植結構。二是突出抓好生豬生產。嚴格落實環評、用地、信貸等扶持生豬生產政策措施,確保今年年底生豬出欄達到4000萬頭,基本恢復到接近正常年份水平。統籌做好非洲豬瘟防控,支持膠東半島率先創建非洲豬瘟無疫區。落實“省負總責”,壓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強化縣級抓落實責任,保障豬肉供給。進一步優化畜牧業結構,支持奶業、禽類、牛羊等生產。推行標準化規模養殖,年內畜禽規模化養殖比重平均達到76%以上。三是加快發展現代漁業。統籌布局漁業發展空間,加快“海上糧倉”建設,推進黃河三角洲、深遠海、大水面和黃河灘區、宜漁采礦塌陷區開發利用。加快推進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實施漁業種業提升工程,推進“育繁推一體化”和標準化擴繁生產。持續開展漁業資源養護,優化海洋捕撈業,有序開發外海漁業資源,支持遠洋漁業基地建設。深入推進現代海洋牧場建設綜合試點,打造海洋牧場生態綜合體,累計培育省級以上海洋牧場100個左右。四是大力發展富民鄉村產業。著力打造區域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創建一批農產品精深加工示范基地。啟動實施“百園千鎮萬村”工程,加快構建省、市、縣產業園體系,年內創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20個以上、省級農業產業強鎮100個以上、省級鄉土產業名品村1000個以上。加快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建設,年內創建省級以上示范園30個。年內再推出10個知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100個知名農產品企業產品品牌。健全完善支持政策,加大項目、資金傾斜力度,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強化縣鄉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能力,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建設水平。五是加強農業設施建設。把加強現代農業設施建設作為一項戰略任務來抓,加強重點防洪減災和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年內基本完成列入省重點水利工程清單的大中小型病險水庫及國家規劃內大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任務,加快骨干輸水渠道疏浚襯砌、渠系建筑物配套完善,有效提升灌溉保證率。建立完善農田水利設施管護長效機制。加強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供銷社、郵政快遞企業建設產地分揀包裝、冷藏保鮮、倉儲運輸、初加工等設施。六是穩定農民工就業。加大援企穩崗力度,落實涉企減稅降費等支持政策,把農民工穩定在就業崗位上。加強農民工技能培訓,積極拓寬農民工就業渠道。開展農民工工資支付情況排查整頓,對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實行優先立案、優先審理制度。新建(擴建、改建)和在建工程建設項目按規定納入農民工工資支付監管平臺管理。
樹樣板。堅定扛起重大政治責任,推進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取得新突破。一是健全完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出臺落實《中國共產黨農村工作條例》實施辦法和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責任實施細則,研究制定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標準,提升完善監測指標,建立鄉村振興分類推進機制,努力建立一整套鄉村振興政策體系、標準體系、監測體系、考核體系。落實好省委、省政府和農業農村部共同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合作框架協議,著力探索實現鄉村振興有效路徑,加快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二是抓好典型示范。扎實推進鄉村振興“十百千”工程,深入總結首批示范創建成效,擇優評選10個縣、100個鄉鎮、1000個村開展第二批示范創建。在不同行業、不同區域、不同層面,培樹不同類型的樣板,培育一批樣板村、樣板鎮、樣板縣、樣板園、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示范區等,在全省形成一批鄉村振興的“齊魯樣板群”,總結提煉一批鄉村振興典型案例和成功路徑,帶動全省面上協同推進、整體提升。三是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堅持縣鄉村聯動,健全鄉村社會治理工作體系,推動自治、法治、德治結合。以縣為單位建立村黨組織書記后備人才庫,每個村至少儲備2名后備力量,選好配強基層黨組織帶頭人。深化拓展“萊西會議”經驗,持續推進農村黨組織標準化規范化建設,深化軟弱渙散村黨組織整頓。在鄉鎮(街道)黨組織配備政法委員,深化“一村(社區)一法律顧問”工作。扎實推動平安山東建設,推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向縱深推進,深化提升農村“雪亮工程”,開展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依法嚴厲打擊邪教和非法宗教活動。深化文明村鎮創建,年內80%的村鎮達到縣級及以上文明村鎮標準。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年內村級集體收入全部達到3萬元以上。落實財政補助村級組織運轉經費正常增長機制,縣域內行政村每年平均不低于10.5萬元。四是深化農村改革。研究探索第二輪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的辦法措施,推進《山東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辦法》修訂。總結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試點經驗,深化農村宅基地改革。年內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整省試點任務。推動山東濟青局部片區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在建立進城落戶農民依法自愿有償轉讓退出農村權益制度等方面先行先試,探索建立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啟動開展省級農村改革試驗區建設,篩選確定20個左右的縣(市、區)先行先試。開展家庭農場培育和農民合作社規范提升行動,健全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五是強化保障措施。落實“四個優先”,著力破解“人”“地”“錢”要素約束。制定出臺加強農業農村干部人才隊伍建設的若干措施,建立“兩代表一委員”聯系貧困村制度。實施“科教助農”工程,引導農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組建服務團隊,開展“聯市包縣、下鄉入村”科技服務。建立健全“三農”財政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強化政府基金和債券支持,省新舊動能轉換引導基金出資現代高效農業、現代海洋產業基金比例由20%提高到30%,省市縣各級政府共同出資比例由不超過基金規模的40%提高到50%。將建設用地指標優先支持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落實好農業設施用地政策。強化考核督導,將抓好“三農”領域重點工作作為市縣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的重要內容,把黨的十九大以來“三農”政策貫徹落實情況作為省委巡視重要內容,確保各項決策部署落實落地。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