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新疆“三農”工作,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認真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堅決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始終保持戰略上的清醒,切實增強穩住農業農村這個“戰略后院”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積極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對“三農”發展帶來的沖擊和影響,扎實抓好農產品生產保供和農民增收,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保持農村社會和諧穩定,提升農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確保脫貧攻堅戰圓滿收官,確保新疆各族群眾同全國人民一道同步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第一,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一要狠抓脫貧任務的完成。咬定目標、堅持標準,強化責任落實,集中優勢兵力打贏南疆四地州深度貧困殲滅戰,在普遍實現“兩不愁”的基礎上,全面解決“三保障”和飲水安全問題,確保剩余16.58萬貧困人口如期脫貧、560個貧困村全部退出、10個貧困縣全部摘帽。二要狠抓脫貧成果的鞏固。抓好對已脫貧人口排查問題整改,認真查找漏洞缺項,逐項整改清零,逐戶對賬銷號。健全監測預警機制,加強對不穩定脫貧戶、邊緣戶的動態監測,將返貧人口和新發生貧困人口及時納入幫扶。同時,抓緊研究建立2020年后解決相對貧困長效機制,制定脫貧攻堅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銜接的具體措施,三要狠抓脫貧考核驗收和總結宣傳。嚴把貧困退出關,嚴格貧困退出標準和程序,堅決杜絕數字脫貧、虛假脫貧,確保脫貧成果經得起歷史檢驗。全面總結新疆脫貧攻堅成功經驗,組織開展脫貧攻堅獎評選表彰,扎實做好脫貧攻堅宣傳報道工作。四要狠抓脫貧攻堅政策的穩定。堅持自治區負總責、地縣抓落實、鄉村抓落地工作機制,強化五級書記抓扶貧領導體制。貧困縣鄉黨政正職保持穩定,已退出貧困村的第一書記、扶貧干部、“訪惠聚”駐村工作隊不撤,確保摘帽不摘責任、不摘政策、不摘幫扶、不摘監管。
第二,加快補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一要補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短板。全面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推動示范創建提質擴面。繼續推進南疆煤改電工程,改善南疆四地州居民供暖條件。全面完成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任務,解決剩余1.53萬貧困人口飲水安全問題。二要補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短板。堅持以自治區“千萬工程”為引領,持續做好屋里院內院外“六件事”,分類推進農村廁所革命、進一步提升庭院環境、持續改善居住環境、全面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清理、梯次推進生活污水處理、積極開展村莊清潔行動,全面完成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目標任務。三要補農村教育短板。以南疆為重點,持續推進農村義務教育控輟保學,加快農村小規模學校和寄宿制學校建設,鞏固義務教育普及成果。抓好教師隊伍建設,建立健全補充機制,提升教育教學能力,落實好待遇保障政策。四要補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短板。辦好縣級醫院,鞏固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標準化建設,進一步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加強鄉村醫生隊伍和基層疾病預防控制隊伍建設。扎實開展好城鄉居民免費健康體檢,穩步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五要補農村社會保障短板。建立健全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大病保險制度,持續完善農村低保、養老保險、生育保險、社會救助等制度,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持續做好“五保”老人集中供養和孤兒集中收養工作,積極推進鄉鎮“幸福大院”建設。六要補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短板。繼續推進南疆四地州鄉村公共數字文化智能服務建設。組織城市文藝團體和文藝工作者開展送文化下鄉活動,深入開展“我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活動和“結親戚、送文化”工作。實施鄉村文化人才培養工程。辦好以“慶豐收、迎小康”為主題的農民豐收節。七要補農村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治理短板。繼續推進重點防護林、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退牧還草等重大生態工程建設。重點抓好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農田廢舊地膜綜合治理、農村水環境治理等工作。
第三,扎實推進鄉村產業振興。一要深入推進穩糧、優棉、促畜、強果、興特色。促進農業布局優化、品種優化、產業優化,推進農業由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提升農產品供給質量和效益。堅持糧食生產“疆內平衡、略有結余”,推動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落實落地,建立和完善小麥市場價格形成機制,實行市場價收儲,提高冬小麥耕地地力補貼標準,擴大青貯和特種玉米種植面積,積極發展大豆、薯類種植。持續優化棉花區域布局和品種結構,以國家優質棉基地建設為依托,支持發展優勢棉區,產量穩定在450萬噸左右。畜牧業要堅持生態化方向,打造新疆綠色畜產品生產基地,實施農區畜牧業振興行動,五年內力爭農區新增肉羊800萬只、奶牛20萬頭、肉牛30萬頭。堅持做強林果業,林果面積穩定在2200萬畝,著力在發展林果保鮮貯運、加工轉化和提升品牌上下功夫,加快構建現代林果業產業體系。加快做大特色農業,培育發展具有新疆特色的番茄、西甜瓜、枸杞、中藥材和芳香作物等地方土特產和小品種,突出發展南疆設施蔬菜產業,全面提升疆內蔬菜供給保障能力。二要突出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實施農產品加工業提升行動,提升縣、鄉、村產業發展能力,實現村有衛星工廠、鄉有產業集聚區、縣有產業加工園。狠抓以馕產業為重點的主食加工業,提升面粉加工轉化能力。立足新疆特色農產品,開發一批高端功能性食品和精深加工農產品,帶動建設一批功能性農產品生產基地,做強功能性食品加工業。三要強化農產品產銷對接。重點支持新疆果業集團加快建設農產品疆內收購和疆外銷售“兩張網”,力爭2020年達到果品營銷收入突破100億元。繼續完善南疆林果產品托市收購政策。支持國有企業介入南疆蔬菜購銷。實現主要農產品地、縣、鄉、村四級農產品物流網絡全覆蓋。擴大農產品消費扶貧,繼續抓好以華東、華南、華中等區域為主的農產品外銷平臺建設,利用援疆機制深入實施“百城千店”工程,構建營銷網絡。組織實施“互聯網+”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開展農業品牌提升行動,擴大新疆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影響力。四要大力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發揮新疆森林草原沙漠旅游、河湖濕地觀光、冰雪運動資源優勢,實施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精品工程,打造一批精品線路和示范點,推進鄉村旅游民宿發展,支持各地開展各類鄉村節慶活動,提高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在全域旅游中的貢獻率,力爭2020年全區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接待游客人次占全區旅游接待人次比重超過30%。五要加強現代農業設施建設。加強水利為中心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推進水利樞紐骨干工程、大中型灌區續建工程和節水改造工程建設。積極發展高效節水農業,以南疆為重點新建高標準節水灌溉面積300萬畝。在國家支持下抓緊啟動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建設工程。圍繞建設新疆農業農村大數據應用中心,提升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
第四,完善農業科技服務體系。一要強化農業科技創新。打破公益一類和公益二類科研事業單位的界限,進一步完善農業科技工作業績獎勵和成果轉化收益分配制度。在條件具備的農業科研院校探索開展科研項目經費使用“包干制”試點。加快發展現代農作物種業和畜禽、水產、林業種業,繼續推進小麥、玉米、棉花、特色經濟作物“4個百萬畝”種子基地建設,支持自治區南繁育種基地建設,打造一批銷售額超億元的“育繁推一體化”種子龍頭企業。二要強化基層公益性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理順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管理體制,推動基層農技推廣人員聚焦主責主業。建立農技推廣人員補充長效機制。充分發揮科技特派員在科技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中的重要作用。支持農業科研機構和大專院校組建農技服務隊、專家巡回服務團到農業生產一線開展農業科技服務。繼續實施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培訓計劃和“一戶一個明白人”培訓工程,培養一批“土專家”“田秀才”,做到鄉鄉都有科技特派員、村村都有農技服務隊,戶戶都有技術明白人。三要強化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多渠道鼓勵和支持農民合作社、供銷合作社、農村集體經營組織、專業服務組織、專業技術協會、涉農企業等社會力量廣泛參與農業生產全程科技服務。鼓勵全社會有農業專業技能的人員創辦農業科技專業化服務企業,壯大市場化社會化科技服務力量。推動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從種植業向畜牧獸醫等領域拓展,從產中作業環節向產前、產后等環節以及配套服務延伸,提高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在農林牧漁各產業的覆蓋面。四要強化農業重大災害防控。針對新疆自然災害多發頻發,要強化自然災害監測預報,提升災害預警能力,努力減少洪澇、旱災、冰雹、雪災、風災等災害損失。要突出抓好小麥、玉米、棉花等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強化林果重大病蟲害生物防控防治,做到整形修剪、秋施基肥、果樹防凍害管理及石硫合劑基礎防治全覆蓋。加強畜禽疫病防控體系建設,嚴格執行非洲豬瘟疫情、高致病禽流感報告制度和防控措施,確保不發生區域性重大動物疫情。
第五,堅決維護農村社會和諧穩定。一要充分發揮黨組織領導作用。全面落實自治區黨委關于全面加強農村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各項措施,夯實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突出政治標準,注重從反恐維穩、反分裂斗爭、脫貧攻堅、鄉村振興一線中發展黨員。選優派強駐村第一書記,統籌發揮好駐村各支力量共同抓黨建促脫貧促穩定。二要加強平安鄉村建設。聚焦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打好反恐維穩組合拳,持續推進嚴打暴恐專項斗爭,優化維穩措施,構建長效機制,確保農村社會大局持續穩定、長期穩定、全面穩定。強化思想宣傳工作,牢牢掌握農村意識形態領域工作領導權、主動權。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常態化開展“民族團結一家親”和民族團結聯誼活動。三要健全鄉村治理工作體系。堅持縣鄉村聯動,推動社會和服務重心向基層下移,把更多資源下沉到鄉鎮和村,提高鄉村治理效能。建立縣級領導干部和縣直部門主要負責人包村制度。建立健全鄉鎮綜合便民服務平臺和網上辦事平臺。健全基層民主制度,推進村民自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全面推進農村移風易俗。四要調處化解鄉村矛盾糾紛。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進一步加強人民調解工作,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矛盾不上交。健全人民調解員隊伍和行政調解制度,鼓勵和支持商事調解組織、律師事務所介入鄉村治理并發揮作用,形成調解矛盾化解糾紛的合力。
第六,落實好農村補短板保障措施。一要壓實責任。強化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責任,落實縣委書記主要精力抓“三農”工作要求,明確工作任務,形成各級各地抓鄉村振興和“三農”工作合力。當前,正值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關鍵時期,各地各有關部門要全力抓好農村疫情防控工作,扎實有力地保障好蔬菜、肉蛋奶和水產品等產品生產供應,穩定市場秩序,強化措施抓好“三農”各項工作。二要強化投入保障。落實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政策導向。提高土地出讓收入用于農業農村投入的比例。落實高標準農田建設等新增耕地指標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跨省域調節機制,通過支出預算全部用于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支持鄉村振興。鼓勵有條件的地方按市場化方式設立鄉村產業發展基金。強化對“三農”信貸的貨幣、財稅、監管政策正向激勵,引導金融機構把更多的金融資源配置到“三農”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三要落實鄉村發展用地配套政策。支持保障農村新產業新業態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用地需求。新編縣鄉級國土空間規劃應預留不少于10%的建設用地指標,自治區土地利用年度計劃應安排至少5%新增建設用地指標,保障鄉村重點產業和項目用地。四要推動人才下鄉。落實自治區鼓勵引導人才向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流動的特殊激勵政策,將人才招錄、管理、使用權限直接下放到縣一級,推動人才向基層一線特別是鄉村流動。不允許上級機關占用鄉鎮機關職級職數,對長期在鄉鎮工作表現優秀的基層干部,同等條件下應優先晉升職級。落實縣域內人才統籌培養使用制度,探索通過崗編適度分離等多種方式,有組織地動員城市科研人員、工程師、規劃師、建筑師、教師、醫生下鄉服務。深入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工程,健全完善高素質農民教育培訓體系。五要抓好農村重點改革任務。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落實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的各項政策。開展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工作,加快推進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嚴格農村宅基地管理,扎實推進宅基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盤活農村集體資產。加快推進國有農牧場、集體林權制度、草原承包經營制度、農業綜合水價等改革。深化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完善執法體系,提高執法能力。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