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小崗時強調,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農業還是“四化同步”的短腿,農村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必須堅定不移深化農村改革、堅定不移加快農村發展、堅定不移維護農村和諧穩定,把“三農”工作牢牢抓住、緊緊抓好,不斷抓出新的成效。四年來,堅持抓小崗帶全縣,發展現代農業,推動工業強縣,著力文旅興縣,加快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走出了一條縣域經濟異軍突起之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5倍,經濟實力邁入全省第一方陣。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收官之年。作為農村改革的主要發源地,必須堅定地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小崗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引,大力弘揚改革創新、敢為人先的小崗精神,持續深化農村改革,集中力量促攻堅,加快振興補短板,堅決打贏農村全面小康決勝戰。
深化改革增活力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從“大包干”到全面深化改革,讓農民從吃不飽肚子到實現小康,再從小康邁向了全面小康,全面深化改革釋放了農業農村活力,讓農民群眾擁有了更多獲得感。隨著農村改革穩步推進,鳳陽農業生產高質量發展,農民生活顯著改善。特別是小崗村,2015年至2019年,集體經濟收入由670萬元增加到1100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由14700元增加到25600元。
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落實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政策,加快小崗村土地再延長30年試點,探索二輪承包到期后延包的具體辦法,讓農民群眾吃上長久不變的“定心丸”。圍繞落實所有權、穩定承包權、放活經營權,深化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健全完善農村土地經營權價值評估、抵押物處置及抵押貸款風險緩釋補償機制,引導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依法向金融機構融資擔保、入股從事農業產業化經營,讓農民手中的土地確權證書真正“活起來”。加快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大力培育農業新型服務主體,帶動更多小農戶進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
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扎實推進房地一體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以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三權分置”為重點,進一步深化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有效激活農村沉睡的宅基地資源。以國土空間規劃編制調整為契機,大力開展鄉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優化農村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布局,增加農村集體建設用地總量;同時在新編縣鄉級國土空間規劃中,安排不少于10%的建設用地指標,重點保障鄉村產業發展用地。
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在完成清產核資、集體成員身份確認基礎上,到2020年完成全縣所有行政村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建成功能完備、運行高效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體系。加快推進“三變”改革,創新完善財政資金變股金的操作辦法,通過“資金改股金、撥款改股權、無償改有償”等方式,推動財政支農資金變股金,探索農村集體經濟新的實現形式和農民財產性收入增長機制,到2020年全縣所有村集體經濟收入均達到10萬元以上。推廣運用小崗村“股田制”改革經驗做法,結合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治等工程,推進小田改大田、散田變整田,鼓勵農戶通過互換并地、股份合作等方式,積極破解承包地細碎化問題。
精準脫貧促攻堅
始終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建立健全“三天兩夜”容錯糾錯制度,扎實開展“三級書記”遍訪貧困對象行動,壓緊壓實責任鏈條,2014年以來,已實現31529名貧困人口脫貧、21個貧困村全部出列。堅持把解決“兩不愁三保障”和飲水安全問題作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關鍵環節,堅持開發式措施與保障性方式并重,瞄準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集中發力。
深入實施脫貧攻堅“十大工程”,全面推廣“四帶一自”產業扶貧模式,發展紅心油茶、總鋪藍莓、小崗葡萄、稻蝦連作等特色優勢產業,培育“一村一品”“一鎮一特”,有效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大力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按照“政府主導、群眾自愿、統一規劃、逐步實施”原則,對行蓄洪區高程在20.5米以下的不安全人口實施遷建,集中力量完成剩余未脫貧人口脫貧任務,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切實鞏固提升脫貧成果,對出列貧困村繼續加大資金、產業投入,對已脫貧人口開展全面排查,認真查找漏洞缺項,一項一項整改清零,一戶一戶對賬銷號。建立促進貧困人口穩定脫貧長效機制,大力構建“村有當家產業、戶有致富門路、人有一技之長”的“三有”型穩定脫貧新模式。
嚴把識別退出關,健全監測預警機制,加強對不穩定脫貧戶、邊緣戶的動態監測,將返貧人口和新發生貧困人口及時納入幫扶,為鞏固脫貧成果提供制度保障。嚴格執行貧困退出標準和程序,堅決杜絕數字脫貧、虛假脫貧,確保脫貧成果經得起歷史檢驗。強化脫貧攻堅責任和監督,開展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治理,切實加強扶貧資金管理,加強常態化督導,及時發現問題、督促整改。探索研究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推動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
加快振興補短板
近年來,在小崗村實施“引水上崗”工程,加快小型水利灌區建設,實施小崗村田園綜合體項目,新整治高標準農田1萬畝,基本實現小崗村全域高標準農田全覆蓋,為現代農業大發展夯實了基礎。加快5平方公里小崗產業園建設,推進小崗村5A級旅游景區創建,“當年農家”小崗村舊址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力促進了一二三產融合發展。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提升農民素質,讓農民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新生活,以加快產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為龍頭。今年,將對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產業振興為龍頭,以加大投入為保障,大力改造提升農業基礎設施條件,培育壯大現代農業新業態新模式,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加快補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短板提供物質基礎。
著力產業發展。圍繞提升農業生產能力,優化整合涉農財政資金,全面開展水田林路渠等綜合改造,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到2020年全縣農田水利灌溉面積達到100萬畝。加強與安徽農業大學、安徽科技學院等開展產學研合作,加快構建定位科學、布局合理、結構優化的現代農業產業格局。支持“鳳陽黑豆”“皖東牛”“潤稼土雞”等特色產品發展,發展“三品一標”產品,培育“小崗”系列食品知名品牌。實施農村電商全覆蓋鞏固提升行動和“互聯網+大包干”小崗鄉村賦能工程,推廣小崗特色品牌農產品線上銷售。加快“金色—游中都、紅色—學小崗、藍色—走淮河、綠色—覽鳳陽”四色旅游版塊建設,創建小崗村5A級旅游景區,培育一批休閑農業觀光園區、康養基地、特色小鎮,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
著力改善民生。民為貴,君為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把保障和改善農村民生作為優先方向,切實解決農民群眾的煩心事、操心事、揪心事。堅持把教育作為最重要的民生工程,加強鄉鎮寄宿制學校建設,統籌鄉村小規模學校布局,大力實施“五名工程”和“培優培強”計劃,扎實推進農村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教育“一條龍”工程,全鏈條提升農村教育教學質量。創建縣人民醫院三級醫院;發展傳統中醫,辦好縣中醫院,傳承弘揚杏林醫學。加強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服務,充分發揮緊密型醫共同體作用,整體提升鄉鎮衛生院診療能力。全面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實施“東水西送”“南水北調”“引淮入城”等水利工程,加快城市管網向農村延伸,實現農村供水城鎮化。推動“四好農村路”示范創建提質擴面,有序推進較大人口規模自然村(組)等通硬化路建設。
著力文化振興。加快推進新時代文明傳習中心建設,大力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牢牢占領農村思想文化陣地,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化拓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開展十星級文明戶、好婆婆、好媳婦、最美家庭等評選活動,挖掘和樹立道德榜樣典型,發揮示范引領作用。大力弘揚優秀傳統鄉土文化,深入挖掘淮河文化、大明文化、小崗文化等地域文化中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規范,發揮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眾、淳化民風中的作用。深入開展“四倡四反”行動,持續推進農村移風易俗,堅決抵制天價彩禮、人情攀比等陳規陋習,不斷培育向上向善新風尚。
著力優化環境。正確處理農業產業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對生豬養殖等產業給予適當環保政策支持,建立農業發展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體制機制。堅持美麗鄉村建設服從服務于大旅游發展需要,融入旅游元素,添加旅游功能,按3A級景區標準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管理,整體優化農村人居環境,做到村圍景轉、村在景中。強力整治農村人居環境,加快推進農村廁所革命,開展“清堆行動”,抓實“五清一改”,實現農村生活垃圾日產日清。實施濠河“通腸洗胃”工程,還鳳陽母親河河暢水清,重現“鰷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的美景。大力整治農村黑臭水體。開展村莊清潔和綠化行動,實施生態屏障工程,創建森林城鎮、森林村莊,推進“美麗家園”建設。
著力組織保障。深入實施抓黨建促脫貧攻堅、促鄉村振興“一抓雙促”工程,以基層黨組織標準化建設為抓手,大力實施黨支部建設提升行動,整頓軟弱渙散村黨組織,提升農村基層黨組織組織力,引導農村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深化村民自治實踐,加強農村群眾性自治組織建設,健全和創新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在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推動改革發展等方面的堅強戰斗堡壘作用,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向縱深推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