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我的父親是一名駐村扶貧隊員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周明演 字號:【

  今年除夕,吃完年飯,長輩們就忙著給我們晚輩發壓歲包。在這萬家團圓的時刻,平時難得聚齊的一大家人,你一言我一語,小小的屋子盡顯濃濃親情的節日喜慶氣氛。突然,父親盯住了他的手機,臉上現出特別激動的表情,大聲說:“大沖村的一個村民給我發紅包了……”

  父親的這句話,恰似一聲驚雷,立即打斷了全家人的談話。村民給駐村隊員發紅包,確實是一件出乎意料的事。年近八旬的爺爺更是風趣地對父親說:“你是哄我們吧,你去搞扶貧,應該是你發紅包給老百姓才對,怎么會反過來他們給你發紅包呢?”

  父親把他的手機遞給我,一位名叫李進法的微信好友果然給父親發了一個紅包,紅包封面是很親切的幾個字:“周哥,進法給你拜年啦。”

  駐村扶貧的父親,能收到這樣一份沉甸甸的“大禮”,我們全家都為他感到驕傲和自豪,這是村民對扶貧工作的肯定,對父親的極大信任。這個紅包究竟是多少金額,父親沒有領,他說:“無論這個紅包是多少,都是一份極其珍貴的禮物,重逾千金。”

  “來到大沖村,就要大膽往前沖”

  2017年3月,年逾五旬的父親成為千萬個駐村隊員中的一員,奔赴云南省屏邊苗族自治縣灣塘鄉大沖村委會,全身心投入到脫貧攻堅工作中。入村以后,父親很多周末和節假日都在村里。在每次難得相聚的時間里,父親總會把村里的工作以及與村民相處中的那些點滴故事津津樂道地講給我聽。也許正是這些在父親看來很普通很平常的小事情,感動著大山里樸實善良的苗家人民,我似乎也從中找到了村民給父親發紅包送祝福的一些答案。

  大沖是屏邊縣一個純苗族的村子,戶籍人口400多戶1800多人,有建檔立卡貧困戶338戶1433人,那里山高坡陡,溝谷縱橫,全村10個村民小組,散落在山谷間、河溝旁、半山腰,就連它們的村名都是與石、坡、坎、草有關,比如石朵坎、半坡、石旮旯、巖子腳、茅草坪、岔河等。

  剛駐進村子那陣子,看著山村貧困的現實狀況,要在不到四年的時間里改變面貌,實現脫貧,父親深感壓在肩上擔子的沉重。父親暗暗在心里堅定信念:既然這里名叫大沖,就只有挑起擔子,滿懷熱情,用心用情發揮出一名駐村隊員應有的能量,大膽地向著目標往前沖。

  按照駐村隊員分片包組工作制度,父親主要負責兩個村民小組,這兩個村小組共有戶籍人口97戶,常住人口79戶,建檔立卡貧困戶53戶。兩個村寨散布在多個大小不一的山坡上,更像各不相連的七八個小寨子,父親每天奔忙在茫茫大山之中,進村入戶掌握村情民情,挨家挨戶宣傳講解各項扶貧政策,了解群眾的生產生活情況和所需所想所盼,記錄下每戶村民的家庭情況和貧困狀況,扎扎實實做好每一項幫扶工作。

  給父親發紅包的李進法,是一名20多歲的青年。在各項扶貧政策的扶持下,2017年以來,他家先后種下了10畝砂仁和1600棵沃柑。在全家人的辛勤照料下,砂仁結果賣了2萬多元,加上種植的苞谷水稻和外出務工收入,全家人均年純收入超過了1萬元,順利實現了脫貧,還蓋起了新房。李進法和妻子外出務工時,他父母在家幫帶孩子,管理林果。李進法很是感動:“感謝你這么用心,不然我們全家怎么能脫貧。”

  他是村民們的“老周哥”

  2018年,是大沖村農危房改造任務最繁重的一年,父親起早貪黑穿梭在各村各戶,了解危房改造進度、收集各種資料、協調群眾遇到的困難、解答他們提出的各種問題。

  有一天,父親正在山頭上的一戶人家走訪,村民李加德打來電話,有點急促地說:“老周哥,快點來幫我看看,我的地基平整好了,但我算了一下,有60多個平方,已經超標了。”放下電話,父親急忙往李加德家趕。原來,按照政策規定,李加德家共3口人,危房拆除重建的面積不能超過60平方米。父親和李加德拿起皮尺,對地基量了又量,沒錯,長11.06米,寬5.06米,父親算了算,笑著說:“加德哥,你是咋算的,56平方米都不到,哪來的60多呀。”李加德也憨厚地笑了起來:“怪了,我算了好幾遍,都是66平方還多呢!”看到李加德吃了“定心丸”,滿頭大汗的父親為村民們對扶貧政策的細致了解和對他工作的支持很是欣慰。

  其實,李加德比我父親還大3歲,但也和村民們一樣,稱父親“老周哥”。父親對工作的認真負責,對村民的熱心腸,對特殊困難家庭的真誠關注,村民們看在眼里記在心上,不論有什么事,首先想到的就是找他們的“老周哥”。在村里,年長的、年輕的,甚至一些10多歲的孩子也大都會親切地稱父親“老周哥”,有一家祖孫三代,都叫父親“老周哥”,因此,“老周哥”基本上就成了父親在村里的代名詞。父親說,在那片深情的大山之中,看著淳樸的苗家人民那一張張純真的笑臉,聽著一聲聲溫馨的“老周哥”和親切的問候,感受著那一份份真誠的情意,他的心里總是暖流涌動,工作力量倍增。

  有位非檔戶,常年在外務工,母親和妻兒也和他一起租房居住,回家的時間很少,而且他在村里的住房是安全穩固住房,按政策規定不在農危房加固改造范圍。那位村民因此對幾個駐村隊員和村組干部不免有些怨氣,父親通過電話和微信,耐心向他講解扶貧政策,了解他在外務工的情況和家庭生活狀況,幫助他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也許是受父親真情感染,和父親交流時從不帶稱謂的他,終于有了“老周哥”和“謝謝你”的話語。隊友們說,“老周哥”力量真大,“鐵石心腸”都能被感化。

  他是村里的“百科全書”

  村里大多數年輕人都外出務工,父親進村入戶,與村民拉家常,逗孩子找樂趣,讓不會用微信的老人通過視頻與兒女們相互傳達心中的那份牽掛。一個父母外出務工的孩子,名叫李燦,只有5歲多,對我父親很有親近感,孩子領著父親爬樹摘果子,玩得很開心,父親風趣地叫他李火山,過后,那孩子逢人就說,他叫李火山,是“周大爹”給他取的。

  40多歲的黃瓊珍是村里最困難的一戶人家,她身帶殘疾,一個孩子正在讀書。她孩子的社保卡名字出現錯誤,父親知道后,及時幫她聯系和咨詢,并帶著她和孩子到社保卡業務辦理部門進行了更換。面對困難,性格開朗的黃瓊珍總以堅韌的毅力和頑強的精神把生產生活管理得井井有條,她參加了農業科技培訓,種下了砂仁和沃柑,前些年種下的杉樹已長大成林。今年春節過后,黃瓊珍第一次出遠門,到廣東務工,今年6月,黃瓊珍家已順利達到了脫貧標準。

  父親每次回家休息,不論早上還是晚上,總會接到很多村民打來的電話。“老周哥,我的廁所蓋好啦,什么時候來驗收?”“老周哥,幫我問問城里草果的價格”“老周哥,我小娃的暑假作業本丟了,你到新華書店幫買一本帶來”“老周哥,你到學校幫問問我的孩子聽不聽老師的話”……

  父親仿佛成了一本百科全書,對于村民的每一個問題,都特別上心,知道的、能做的,就及時答復或辦理,對不了解不清楚的問題,就問清弄準再進行回復。60多歲的陶開明,孩子在外務工,家里只有他一人,有一天晚上,他打電話告訴父親,政府扶持他飼養的小雞長得很快,等雞長大了,老周哥一定要去他家殺雞吃。放下電話,父親看了通話時間,竟然長達40多分鐘。

  一天早上,村民楊樹成看到父親來村里走訪,就對父親說:“老周哥,你幫我們做了那么多事,但你還沒來我家吃過一次飯,這次你得答應我,晚上一定要到我家吃頓飯了。”盛情之下,父親答應了。也不知楊樹成是怎么知道父親很喜歡吃糯米飯的,當父親來到他家后,楊樹成碾了糯谷,蒸了一甑糯米飯,有點謹慎地說:“剩下的糯米,我想送給你,但不知你敢不敢要?”父親爽快地說:“聽你的,我敢要,但是你也得聽我的,我付錢,你必須收下。”

  由于村子比較分散,村民們看到父親從這個村落走到那個村子,很是辛苦,常常提出用摩托車載父親,父親大多婉言謝絕。有一天晚上,父親從村子步行去駐地,途中遇到一個村民,那位村民非要用摩托車送父親,父親好說歹說,村民才總算聽了話。然而,父親步行還不到十分鐘,那位村民就回家騎著摩托車追到了父親身旁,動情地說:“老周哥,這黑天摸地的,我怎么忍心讓你自己走這夜路,快上車!”摩托車在大山里蜿蜒的公路上迎風前行,父親一路心潮澎湃……

  “駐村三年,我沒有虛度”

  父親對我講述的扶貧故事很多很多,從這些小事中,我深深感受著他對扶貧工作的熱愛、對村民的用心用情,更感受到了他工作的忙碌場景。

  父親的U盤中,脫貧攻堅的文字、表冊、照片等資料數不勝數。父親說,有兩個表冊是他自己制作的,一個是村民小組農戶名冊,一個是脫貧攻堅到戶情況詳細表,表中詳細記載著每個村民的住房、在校生情況、醫療養老保險、務工情況、已有產業、已享受扶貧政策等內容,各項內容一有變動就及時更新。

  一路艱辛一路情,我看著村民在微信中與父親對話的文字,父親幾年來在大山里灑下的汗水,真是“超值”。“老周哥,想你啦”“老周哥為我們和家鄉做了那么多我們之前都沒想到或做的事”“周叔,我長時間不在家,你到村里就到我家坐坐,我父親在家呢”“等我回來,叫你來我家吃殺豬飯”……

  今年4月中旬,脫貧攻堅省級第三方到屏邊開展評估考核,父親在朋友圈寫下了這樣一段話:駐村三年光陰,算是沒有虛度。既然沒有虛度,其中甜苦就不止千言萬語。在接受大考中,惶恐之下卻也平靜,因為,我們彼此知道,團隊里的每一位伙伴,只是完成了兩個詞:傾情、用心。

  今年7月8日,云南省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系列新聞發布會紅河專場在昆明舉行,屏邊縣已達到脫貧退出標準。

  父親依然奮戰在那片多情的土地上。

  (作者單位:蘇州大學)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