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農業產業面臨著自然、技術、市場等諸多風險,難以自發集聚和深度融合;而且農產品區域分布廣、農戶種植分散、生產鏈條長、流通環節多,常引起產品質量安全隱患;同時,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模式轉變,必然從生產型向市場運營型轉變,這給農產品監管帶來了難度。那么,農產品如何與市場對接,已經成為擺在面前的重要課題。
特色農產品質量安全溯源是以產品流帶動技術流、資金流和物資流向農村地區集聚。不僅可以發揮特色農產品的保護效應、彌補市場信息不對稱,而且可以為農民擴大產品銷售,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為此,特色農產品質量安全溯源,給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提供了組織載體,是推進農業產業升級、提升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實現農民持續增收的重要舉措。
特色農產品溯源的必要性
國內外消費市場需求。從國外市場看,農產品(食品)安全追溯制度的建立和實施已經覆蓋了歐盟、美國、日本等全球大部分發達國家,而這些發達國家是我國重要的農產品出口市場。從國內市場看,農產品的營銷已經從量的滿足,發展到健康、安全、營養等高品質需求。因此,就特色農產品銷售而言,只有建立完善的質量安全溯源制度,才能順利推進國際貿易和出口,才能不斷滿足我國消費者對農產品安全的要求。
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特色農產品由地域供應逐步向跨區域供應方向發展,且產品質量具有非同質性。質量安全溯源是技術與制度的有機結合,架起了市場與企業、種植戶之間的橋梁,有效解決了產品質量信息在生產者、經營者和消費者之間不對稱的問題,滿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為此,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農產品源頭追溯系統,構建和推廣其全程監管機制,可以從根本上保證特色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消費者購買合格的產品。
追蹤和撤回劣質產品。特色農產品在市場流通過程中,一旦發現某些產品存在安全隱患,相關人員即可通過溯源體系存儲的條碼或編號,迅速找到種植商品的農戶,查找到在流通、加工、存儲、分銷過程中的具體流通經過;當農產品發生質量問題時,可以通過系統迅速追溯到問題產品,進行必要的回收和銷毀,并追蹤和追責問題責任人,進而防范假冒偽劣產品流入市場。
特色農產品溯源的意義
助力溯源地產業振興。依托地方特色農業資源、產業基礎和品牌優勢,按照“一村一品”的產業定位,通過“統一供種、統一技術、統一包裝、統一品牌、統一推介、統一監管”,打造生產可視化、質量可追溯的現代化基地;構筑“種養-加工-流通-倉儲-營銷-終端”的產業鏈服務平臺,加強農業示范園、配送企業、連鎖超市之間聯盟發展,為鄉村產業振興注入活力。
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消費者通過賣場查詢機、網絡、手機等形式可以對種植過程進行溯源,實現了產品信息雙向透明。這就倒逼特色農產品在種植、加工、銷售過程中,必須嚴格執行國家標準、行業標準或先進的地方農業標準;自覺地采取標準化種植和標準化生產管理模式,嚴格控制種苗純度、農資投入品質量、種植技術等環節,以保證特色農產品的安全性和商品性。
優化農產品供應方案。溯源體系應用后,可對消費去向、消費量和消費習慣等數據進行收集和分析,進而精確地反映出市場的變化情況,精準分析農產品品種、質量和貨架期等地區需求,避免生產、銷售進入誤區,降低供應鏈運行的風險,為優化特色農產品的供應提供重要依據。此外,還可以找到供應鏈運行過程中產品損耗的原因,進而優化供應方案。
國內外研究的現狀
歐盟農產品可追溯系統。立法方面,2000年1月歐盟發表了《食品安全白皮書》,引進HACCP(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體系,要求所有的食品應具有可追溯性。歐盟的《通用食品法》界定了食品可追溯性,且自2005年1月 1日起,在歐盟范圍內銷售的所有肉類食品均進行跟蹤與追溯,否則不允許上市銷售。內容方面,生產和加工環節,必須嚴格按照相應的操作管理規程生產,并建立相應的信息;在銷售環節,產品標簽中應包含供應鏈中各個環節的有關信息,如果出現問題產品,可有效控制問題食品的擴散。效果方面,2002年成立了歐洲食品安全管理局,其執法高效。當有問題產品出現時,可在幾分鐘內通報到歐盟的各成員國,便可迅速銷毀或強制召回問題產品。
美國農產品可追溯系統。立法方面,2004年,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頒布了《食品安全跟蹤條例》,對農產品質量溯源數據采集與存儲進行了強制規定。2011年,美國頒布了《食品安全現代法案》,要求農產品生產企業的所有者、經營者或負責人必須將生產記錄存檔保留兩年以上。內容方面,主要包括農業生產環節、包裝加工環節和運輸銷售環節可追溯制度。效果方面,一旦查出食品存在質量安全問題,除花巨額費用召回食品外,生產商或銷售商均會受到嚴厲的處罰。
2002年12月農業部成立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2006年11月1日施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為配套該法實施,農業部又補充發布了《農產品產地安全管理辦法》《農產品包裝與標識管理辦法》;2007年9月農業部發布《農產品追溯編碼導則》《農產品產地編碼規則》;2012年3月6日農業部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的意見》。2016 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重要產品追溯體系建設的意見》。
近年來,我國農產品可追溯制度框架已基本形成,局部地區試點也初見成效,市場認知度逐漸提升,溯源技術呈多元發展趨勢。但是,我國縣域以下特色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系統建設起步較晚、建設還不夠完善。主要表現為:地方性法律法規還不完善;農村電商物流基礎設施條件相對落后;縣域以下有關部門互動不夠緊密,企業自主溯源的動力不足;特色農產品追溯標準體系還不夠健全;質量監管的寬度、追溯平臺的精度和交易平臺的深度均有待提高。
特色農產品溯源制度建設的思考
地方特色農產品質量安全溯源制度,是對“生產鏈”的質量保證體系和對“供應鏈”的責任管理體系。其本質是收集質量安全信息,解決產銷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其目的是必要時能夠快速查詢到有關環節,將問題產品召回,并迅速追查責任主體。下文以“果蔬”溯源制度建設為例,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談談“開展地方特色農產品溯源制度建設,助力產業振興”的思考。
加強溯源法的建設。以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為基礎,制定《縣域果蔬質量安全追溯管理的法規》,明確追溯對象、追溯環節、追溯主體的法律責任;界定執行機構、實施范圍、實施對象、成本分配、農產品類型等;加大對違規行為的懲罰力度,進一步提升溯源系統的執行效力,用法律構筑起追溯體系的運作機制。例如,在果蔬溯源基地,嚴懲不按規定使用化肥、農藥,嚴懲產品在加工包裝過程中,不規范使用防腐劑或添加劑等危害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行為。
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各級農業農村主管部門,應積極推動和開展果蔬追溯平臺搭建工作。依據職責和范圍,組織縣域以下果蔬合作組織和有關企業建立溯源系統,實現省內和國內通查、通識等信息共享。財政部門重點支持果蔬溯源平臺的運行條件建設。例如,加大對果蔬標準化示范基地、果蔬生產過程信息數據庫、果蔬檢測實驗室、果蔬網絡信息平臺、果蔬超市查詢觸摸屏配置等環節的支持力度。
加強溯源機構聯動。果蔬質量安全溯源系統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種植戶、企業、地方政府,涉及農業、質監、工商等部門。首先,要建立統一領導、上下聯動的工作機制,建立監督管理、上下對接的工作制度。其次,要推進權責明晰。例如,農業農村部門要加強與工商、質檢、商務、交通和衛生部門間的協作,負責果蔬標準化種植技術推廣和農產品田間質量安全控制;質監等部門主要負責果蔬檢測和數據審核、監管追溯碼的形成、產品質量的監督、嚴格的市場準入;企業負責果蔬追溯系統的建設、系統維護及市場開拓。
規范溯源行業標準。在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的框架下,制定《國家果蔬產供銷標準》,統一果蔬質量安全追溯標準化體系,包括果蔬分類標準、編碼標準、數據標準、軟硬件設施標準、信息應用與服務標準,依據實際情況將推薦性標準提升為強制性標準,以規范我國果蔬質量安全可追溯領域的工作要求。既可規范從生產者到流通商遵循統一標準,又可規范各類主體的責任、義務和權益,保障追溯系統的高效運行。
規范溯源產品標準。農產品質量標準是農業安全生產和行政執法的技術指標和依據。首先,做好果蔬產地環境、生產控制、產品質量、產品分級、農藥殘留限量等各級地方標準的制訂(修訂),推薦或強制執行,做到有標可依。其次,針對待溯源的地方特色果蔬品種,通過建設標準化示范區(園)等方式,針對產前、產中實施標準化技術規程,發展綠色食品;此外,還應對產品包裝和標識、產品流通和銷售環節予以規范。
監管果蔬質量安全。以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為依據,制定《縣域果蔬質量安全追溯實施細則》,全面推進地方特色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種植環節上,監管人要將種子或種苗的純度、播種地塊、播種時間,肥料購買渠道、肥料品種、施肥方案,病蟲害防治方案、防治時間、防治效果等信息錄入系統。倉儲包裝環節上,果蔬采摘后,監測合格的產品以地塊為單位,將產品的采摘時間、采摘次序、監管人員信息及安全監測報告錄入系統,并在周轉箱上標記;對包裝材料進行風險排查,實施嚴格的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機制。運輸環節上,對參與運輸車輛及車廂檢疫和消毒,裝車后記錄車輛和司機基本信息,運輸過程由定位系統監管。上市前,將上述信息整合形成二維碼,將二維碼貼在商品包裝上,共消費者查詢。
構建電子查詢平臺。電子查詢平臺是溯源系統的保障環節。通過整合省、市、縣管理員登錄系統、生產經營主體登錄系統、監管部門登錄系統、消費者查詢系統,構建“可管、可控、可信”的國家級跨區域果蔬溯源電子信息平臺,實現果蔬分類、價格查詢、線上選購,以及生產、加工、物流、銷售等產供銷全程信息化查詢。消費者不用去實體門店,進入平臺就能通過編號或二維碼登錄數據庫溯源,溯源過程中可鑒別果蔬的真偽,識別產地、生產企業、檢測信息、認證信息、消費者評價,以便增強了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互信互通。
構筑電子交易平臺。加強果蔬種植企業、加工企業、批發市場、連鎖超市、配送企業等交易載體之間產品信息資源的整合力度,構筑電子交易平臺。果蔬種植企業和加工企業可在電子交易平臺上發布當日果蔬供給量、期貨銷售信息和訂單信息;交易代理人可通過電子交易平臺,查詢當日果蔬上市量、交易價格;消費者可通過計算機或手機APP查詢果蔬交易信息。電子交易平臺的構建將加大產品交易效率和交易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