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一個貧困村的幸福轉身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徐艷友 字號:【

  暮春,村頭植下不久的紫薇樹,露出了新芽,透著勃發生機,仿佛這個村落的心跳。

  地處淮河支流西淝河北岸的安徽省鳳臺縣錢廟鄉陳圩村,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是一個遠近聞名的全市文明村,大禮堂、養老院、衛生所……別的村沒有的,陳圩村都有,讓人艷羨。

  然而,由于村里人口多,人均耕地不均,收入來源單一,加之瀕臨淝河十年九澇,三十多年過去了,別的村都在提速發展,而陳圩村像是被按下了“暫停鍵”。不富、不強、不美,一度成了陳圩村的注腳,全縣38個貧困村,陳圩村赫然在列,環境差、收入少、行路難等等這些都令全村人抬不起頭。

  2014年,中央精準扶貧政策的落地,為陳圩村的蝶變,按下了“加速鍵”。

  村里來了工作隊

  “悠悠萬事民為先,百姓才是頭上天。”

  翻開陳景明扶貧工作日志的首頁,直入眼簾的便是這句話。這本有著二百多個頁碼的工作日志,六年的時間里,陳景明記滿了幾大本。

  2014年金秋,作為安徽省第六批選派第一書記兼扶貧工作隊隊長,陳景明從縣司法局只身一人來到距離縣城近百里的陳圩村,踏上了他的扶貧路。

  “原想干滿三年就能回去的,結果一干就是六年。”撫摸著親手植下的紫薇樹,陳景明的眼睛里閃著幸福的光。

  一開始,陳景明也擔心群眾會有抵觸情緒,他就一門心思地吃住在村里。

  步行數十里路,歷時兩個多月,走了16個村民組……一駐村,陳景明就將村子來來回回走了個遍,走訪老黨員、老村干、致富能手和困難群眾,對貧困戶的情況逐一摸排,掌握第一手資料,找出制約發展、致貧致困的“短板”。

  白天交流思想,晚上梳理思路,從“擔心”到“交心”,陳景明邁出了扶貧之路的第一步。直面考題打硬仗,開好藥方拔窮根,成了陳景明最初的執念與底色。

  組織不強,黨建跟上。陳景明充分調動村支書“領頭雁”作用,提升謀劃全局“彈鋼琴”能力,增強村“兩委”班子的凝聚力和政策落實的執行力,談話談心,統一認識,提升共識,轉變觀念,厘清思路……一系列的動作,激發著每位村干部的斗志,筑起了脫貧攻堅決勝戰的堅強堡壘。“陳書記來到村里后,整個班子的精氣神都不一樣了,思路更清晰了,目標更明確了,干勁更加足了。”村委委員陳家青邊忙活著手里的活邊和記者聊著。

  底子薄弱,項目跟上。陳景明發揮工作隊的優勢,加強與縣直部門溝通聯系,爭資金,引項目,強基礎。“六年來,我先后累計爭取各種項目資金3083.5萬元,幫助村里新修建水泥路31條、水泥渠1.5萬米,危房改造59戶,并實施了高標準農田建設、排澇站改擴建、安全飲水、農網改造、新建校舍、亮化綠化省級森林村莊創建及美麗鄉村建設等項目。”陳景明指著遠處蜿蜒于田野的水泥渠,歷數著令他自豪的過往。

  環境不美,綠化跟上。六年來,每年春季,帶領村民植樹補綠,成了陳圩村雷打不動的新春序曲,紅葉石楠、香樟、櫻花、紅梅、廣玉蘭等很多村民從來沒有見過的樹種,撐起陳圩村的藍天綠野。3月疫情開始好轉,陳景明在全村6000多畝地的林網建設綠色工程就開始了。1萬棵中山杉苗木,村級路長制和林長制,一個個嶄新的思路與動作,豐富著每一位村民的表情。“以前這里就是一個臭水溝,離很遠就熏得你受不了,現在可好了,溝也干凈了,水也清澈了,溝兩邊的樹花還散著香氣哩!”村里的女黨員李方針激動地說。

  “陳圩之變,變就變在基層黨組織不一樣了!”這是村里黨員干群共同的心聲。

  在省第六批選派工作期滿后,看著村民們期待的眼神和村里方興未艾的發展路,陳景明毅然選擇了留任,在“兩委”換屆選舉中,他滿票當選。那一年,在全市扶貧工作大會上,陳景明作為全市十佳扶貧干部作交流發言。

  村里有了新產業

  “沒有產業,脫貧攻堅決戰決勝就是一句空話。”陳景明敏銳地意識到,精準扶貧,政策落地,產業更當跟進。

  陳圩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閉塞,當地群眾一直以傳統農業種植為主,資金短缺、技術短缺、思路短缺,村里沒有任何企業和其他產業收入,是典型的村集體經濟“空殼村”。

  陳景明集思廣益,創新“黨支部+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發展模式,帶領村干部多次到外地考察,鼓勵外出農民工帶技術、帶資金返鄉創辦企業。

  2017年,注冊資金30萬元的陳圩村恒科草繩廠正式上線,改寫了陳圩村史無企業的困境。這個由縣人武、司法、扶貧等多個部門合力資助的扶貧企業,讓村里25個建檔立卡貧困戶搖身一變成了上班族,每戶發放一臺草繩機,不出家門,就能掙到錢。患有小兒麻痹癥的陳在豪,二十年前父親就因病去世,如今年屆50的他依然和高齡母親守著三畝田地相依為命,精準扶貧政策讓母子倆該享有的都享有了。“從來都沒敢想過俺還能上班掙錢,每月好了能收入將近兩千塊錢呢!”在草繩機前,陳在豪動力滿滿。

  村民齊茂林夫妻倆一直在上海從事服裝外貿生意,有意回村創辦服裝廠。抓住這一信息后,陳景明立即遠赴上海力邀他們回鄉創業,支持家鄉建設。工商、稅務、銀行,陳景明帶著夫婦倆奔波于多個部門,以最快速度、最短時間、最高效率,走完所有程序,僅半月時間,美陽服裝廠掛牌運營,首批招工50人,其中貧困戶6人,人均月工資2000元以上。

  不到三年的時間,通過扶貧和招商政策,陳圩村相繼有七家企業落地生根,引入資金1180萬元。光伏電站、經果林基地、特色農產品采摘園……一個個圍繞扶貧展開的村辦企業、產業,裝點著陳圩村的風貌,也裝點著陳圩村每一個人的夢。

  與此同時,村里還根據實際需要開發保潔、護林、秸稈禁燒等多個公益性崗位,最大限度地增加貧困戶的收入,幫助他們盡早脫貧。陳圩村齊海隊村民聾啞人汪國秀、陳桂友夫婦倆,女兒已讀高中,貧困一直縈繞這個三口之家。“現在加上政府給俺的各類補助、村里的產業分紅和其他零工工錢,光這幾項俺們家一年下來就能收入好幾萬!”陳桂友掰著手指給我們算著他的幸福賬。

  “現在村里真是大變了樣,以前一年忙兩季,現在家家戶戶天天忙。”陳圩村老黨員陳家庭高興地說。

  “我們一直有一個大想法,就是把村里所有閑置的土地都能夠流轉利用起來,栽花種草的同時,深化鄉村產業鏈,打造休閑旅游觀光農業,美了環境,也能富了村民。”陳景明告訴記者。

  村里成了小集鎮

  人間四月,暖暖的陽光斜射在店門前一片不大的空地上,陳在正一邊修理著面前的電動噴藥機,一邊同坐在對面的村民閑聊著當前的疫情。

  不一會的功夫,陳在正一按電鈕,噴藥機嗒嗒地響了起來。“好了,五塊錢。”他伸出五個沾滿油漬的手指憨笑著說。

  陳在正的維修店在小集鎮的最北邊,雖然有點偏,但離村莊很近,村民們來維修家電很便捷。據上了年歲的人說,村里的這條小街以前就有,但很不景氣,可這幾年不僅“泥水路”變成了“水泥路”,而且天天都逢集,熱鬧得很。包子店、小飯館、水果攤……吆喝聲不斷,煙火味十足。

  “現在俺每天都有活干,一天下來,能掙個百兒八十的。”陳在正笑起來,黝黑的臉上陷著深深的皺褶。

  今年48歲的陳在正,是村里的一名貧困戶,因小腿天生彎曲而終身殘疾。20世紀90年代,隨著外出務工大潮,他只身一人遠赴上海進廠做了一名機電維修工,其間,結婚生女,但終因生活度日艱難,妻子遠走他鄉,不知去向,留下他和年幼的女兒相依為命。

  2014年,在外漂泊多年的陳在正告別上海大都市,回到自己的家鄉。“家里的小囡到了上學的年歲,俺也沒有文化,在外面打拼也越來越難了,沒辦法,只有回來。”陳在正一臉的無奈。

  然而因常年在外,家中老房子早已年久失修沒法住人,陳在正父女倆成了無家可歸的人。村里為陳在正辦理了貧困殘疾人生活補助、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代繳了新農保險費,申請了危房改造,解決了住房問題。

  造血更要輸血。陳景明多次到陳在正家中走訪,鼓勵他增強生活信心,靠自己的雙手摘掉窮帽子,并開車帶著他參加市縣舉辦的家電維修實用技術培訓,幫他在村里的小街上租了一間店鋪開辦家電維修店,家用電器、電動農具、電子玩具,他都不在話下。“黨和政府照顧俺,俺不能有依賴,手里有技術,就出點力,多靠靠自己。”陳在正布滿皺褶的臉上舒展著幸福。

  在陳在正的影響下,村里陳傳海、陳兵兩個殘疾貧困戶,也都不等不靠在小街上干起了力所能及的修鎖修鞋和電腦維修,特別是精通計算機的陳兵,還組織村里的幾個重度殘疾貧困戶合伙開辦了電商平臺,通過電商營銷服務,自給自足。

  “陳圩村和其他村不一樣,全村31個建檔立卡貧困戶中,多半都是殘疾戶,他們不僅物貧,更是心貧。幾年來,我就把他們當成兄弟親人看待,有時間就去他們家里坐坐,聊幾句家常話,暖暖他們的心。”陳景明動情地說。

  丹心寫忠誠,情滿扶貧路。六年,陳景明把陪伴妻兒老小的時間、把自己人生中最黃金的六年韶華,全部傾注到陳圩村的扶貧路上。他新買的車,三年就跑了近20萬公里數,相當于別人跑十年,自己這幾年自掏腰包3萬余元,用在對貧困戶的個人慰問上,但這些他一點都不后悔。

  六年過去了,陳圩村從“不強、不富、不美”的落后村蝶變成了“強、富、美”的先進村。2014年以來,陳圩村集體經濟收入實現了“連年增”,2016年陳圩村在全縣率先實現“戶脫貧、村出列”的目標,2018年突破35萬元大關, 2019年被評為“全省優先發展村”“全省森林村莊”。

  蝶變一個村,幸福一村人。在陳圩村村民心里,小康社會就是“跳著廣場舞,腰包往外鼓”,如今他們正離這個愿望越來越近。

  (作者單位:安徽省淮南市鳳臺縣委)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