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山東省委、省政府決定在全省省直機關事業單位選派1000名干部,組建“鄉村振興服務隊”,本人有幸成為其中一員。2018年9月27日,我們從濟南赴菏澤市曹縣莊寨鎮報到,開啟了為期兩年的駐鎮村幫扶工作。集體收入最少、各項工作在全鎮幾乎都墊底的白茅西村成為我的重點服務對象。
鄉村振興,宜因村施策,須因地制宜。一年多的幫扶工作,讓我摸到了路子,且找到了小步快跑的節奏。即:抓黨建引領以提振干群信心、產業突破以點燃振興希望、三區融合讓資源潛力全開。我相信只要朝著“黨建+產業”的方向前進,一定能走活致富“一盤棋”。
黨建引領,提振信心
問卷調查,深度訪問,手繪本村地貌地圖……工作第一步,我進村入戶進行實地調研,了解村情與民情,確定發展的難點、障礙。
調研中得知,白茅西村新黨支部書記王吉干為二次回歸村黨支部。二十多年前,因村內宗派林立,矛盾重重,工作難以打開局面,他才遺憾地離職,當起了私營企業主,現已成為村里數一數二的富裕戶。此次也是臨危受命,被鎮黨委寄予厚望。
新的村“兩委”由原班底加新成員組成,沖突、磨合自然少不了,剛接手的書記再次面臨困難與挑戰,內心出現動搖,數次產生退出的念頭。我還發現,村“兩委”成員中,多數人受教育時間較短,理解能力偏低,對村級黨組織工作不太熟悉,對村級事務不上心,同時,黨性修養偏弱,為公服務覺悟也偏低。為此,我制訂了黨建強化“3+3”計劃并持續加以實施。
第一個“3”,是著力于黨建的三個階段,循序漸進。
調研摸底階段。不請村干部陪同,直接敲門入戶,重點聽取黨員、群眾對原有村干部和新晉村干部的期望,了解群眾對產業發展、生態建設、新型社區方面的接受度、思路和建議等。謀劃發展方向和要點,理清工作難點與重點。
談心談話階段。與13名村干部進行一對一、一對二的談心談話。主要內容包括鄉村振興政策,黨和政府相關要求,黨員的基本素養,干部的帶頭作用,如何處理小家與大家的關系,如何接近群眾等。這樣的好處是人人都有機會說真話,講實話,溝通充分,觸及思想深處,摸到村莊實情。
項目推動階段。2019年5月,天氣干旱,東魚河干涸。在專項資金尚不到位的情況下,我敦促村干部墊資,緊急啟動了兩個排灌站和兩眼機井項目,為干渴的草莓大棚和急速升溫的螃蟹池送來了救命的水,一舉解決了長期未能解決的基本農田引黃灌溉與生態補源的難題。
引水期間,為排除雜物堵塞潛水泵,村干部每隔幾小時就輪流下到河水中,人工清除。路過的群眾看在眼里,都為新一屆村干部不徇私利,能辦實事點贊。他們說:“這班人行,能干事。”
通過打井、建設排灌站,可以實現農田抗旱、應急排澇、生態治理、水景構建四重效益。根據估算,2019年,全村灌溉受益玉米地超2000畝,畝均增產近一倍,約500斤以上,全村共增產100余萬斤。在與群眾接觸中,我多次聽到對村干部的夸贊。
第二個“3”,是著力于落實三項學習,綜合提升。
學習黨章黨規,提高黨性修養。主要結合每天的“學習強國”進行,我與村干部一起學習和討論,解答他們心中的疑惑,探討他們提出的問題。村干部只拿很少的工作補貼,面對白茅西村近四千人口,工作量大,經常要晚上開會研究村中事務。若沒有較高的黨性修養和覺悟,工作很容易陷入被動應付。
學習鄉村振興政策,提高認知水平。及時把有關鄉村振興的文件通過村委會微信群轉發,如土地流轉、宅基地“三權分置”、設施農業法律法規等。引導村干部不能只顧眼前,更要考慮未來村莊長期發展,要認清鄉村振興的重大意義和發展的歷史機遇,產業發展方向與生態保護的關系,自然資源利用與高效農業技術的運用,“新六產”的產業鏈開發與價值倍增關系等,以便他們能夠理解綜合性項目的開發與落地。
學習先進典型,親眼看一看新發展理念的現實成果。如參觀古營集鎮新型社區、設施農業產業園定陶金碩公司、七一社區黨建、東明縣玉皇廟村田園綜合體等。通過實地考察,提高他們對社區黨建、物業管理、互聯網應用、高效經濟作物等村級事務的理解與處理能力。
通過黨建強化“3+3”計劃,白茅西村“兩委”成員自信心大長,群眾的信任度大增。這為后續的項目謀劃與落地提供了扎實的組織保障。
產業突破,三區融合
習近平總書記講,“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在設計落地項目時,必須把有限的資金花在刀刃上,起到杠桿作用。因此我把省撥付的專項資金,盡量不用于純投入、無產出與消耗性的基礎設施上面,而是用在提高農作物產量、擴大生豬養殖規模、建設新木藝共享車間等有直接收益的項目上。
調研期間得知,白茅西村為典型的空心村,估算閑置的各種土地有上百畝。經過一系列的調研和謀劃分析,結合新型社區建設規劃,我提出了多種資源融合的“1+2+3”綜合開發新思路。由點及面的思路,推進了縣鎮規劃部門開始了全村全域規劃,把周邊土地連片變更為建設用地,豬場外遷后,恢復林地性質,建設苗圃。
“1”是激活一塊閑地。在參與“鄉村振興服務隊”工作中,我認識到鄉村振興的重點要放在科學謀劃上,重心要放在盤活資源上,鄉村最大的資源即是土地。村西北角有一塊閑置的殘次林地中,面積約37畝,坑坑洼洼,還有一條水溝,兩岸雜草橫生。周邊分布有養羊場和兩家養豬場,雨水將畜糞沖進水溝,臭不可聞,成為本村的“龍須溝”,早就引發村民不滿。從這塊林地入手,開展綜合施治。
“2”是建設二個園區。一是規劃了“新木藝產業園”。投資85萬元,在已有的小塊建設用地上,建設1座可共享的標準車間,公開招租,既解決新型社區建設(一期工程)中擬拆遷戶的家庭作坊搬遷廠房問題,又可以引進小型手工木藝加工戶入駐。二是規劃建設“新六產實驗園”。著力解決現有設施農業水、電、網、錢四個難題。先前的水利設施為大棚常年用水提供了保障,同時,協調解決了承包戶寬帶入棚、照明用電改農用電的問題,為發展電商的鮮果配送打下基礎。協調農商銀行人員上門了解情況,給予優惠資金貸款支持,如“黨員貸”項目等。
“3”是實現三重收益。一是增加了就業,提升村民收入。兩個園區約55畝,預計將新增就業20人以上,年增加收入4萬元以上。同時,可拉動休閑游園采摘、農家樂餐館服務,為體驗式農業提供實驗田。二是增加村集體收入,壯大集體經濟。預計“新木藝產業園”1號車間增加收入12萬元以上,“新六產實驗園”年增加收入5萬元以上。三是獲得生態效益。通過深挖坑塘,平整土地,利用先期建成的排灌站與2019年新建的七個涵閘引入黃河水,徹底進行水體治理。工程完工,黑臭淤泥將變為有機肥料,污染水體變為有源活水,促進兩岸綠化、美化。養殖場的糞肥提供給栽種十多種喬木和灌木的大棚,為下一步全村新型社區建設提供苗木,初步形成有機循環綠色農業新路子。
通過一個個局部小項目的實施,重新點燃起群眾對村干部干事創業的信心。調研顯示,群眾對村干部的好評度持續提升。美好的藍圖正徐徐打開,鄉村振興服務隊的助力撬動了多年原地打轉的村莊狀態,白茅西村正向著既定的鄉村振興大目標穩步前行。
(作者系山東省派曹縣鄉村振興服務隊成員)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