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糧以田為本。江蘇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始終把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的重要舉措。在江蘇廣袤無垠的田野上,到處可見農田建設的綠色標志;在江蘇現代農業豐收畫卷中,到處可見農田建設的堅實足跡;在江蘇鄉村振興的旗幟下,到處可見農田建設的火熱場景……江蘇農田建設為促進糧食生產連年豐收、引領農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屢譜華章。
2016年以來,江蘇新建高標準農田1264萬畝,已投入財政資金226.6億,2019年底江蘇高標準農田面積占比達65%以上。2019年,江蘇省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受到國務院辦公廳激勵表彰。
治一方農田,富一方百姓
江蘇農田建設碩果盈枝、成效卓著,特別是2016年以來,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后,農田建設發生質的飛躍,全省耕地中高標準農田占比逐年提升,為全省糧食生產“多年增”、農民收入“多連快”及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明顯提高。通過田、土、水、路、林、電綜合配套,2016年以來新建電灌站8100座、襯砌渠道(低壓輸水管道)11600公里、農橋18490座、機耕路12660公里,農業生產條件持續改善,建成了一批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節水高效的高標準農田,增強了農田防災抗災減災能力,鞏固和提升了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成后的高標準農田,平均糧食畝產增加10%以上,為江蘇糧食連續多年豐收提供了重要支撐,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供了堅定基礎。
農業生產方式轉型升級。高標準農田通過集中連片開展田塊平整、土壤改良、配套設施建設、宜機化改造等措施,解決了耕地碎片化、質量下降、設施不配套、農機作業不便捷等問題,有效促進了農業規模化、標準化、專業化經營,帶動了農業機械化提檔升級,全省主要糧食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93%,加快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比重增加30%以上,有效推動了良田、良機、良法的有效結合。
農民增收渠道不斷拓寬。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提高了農業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顯著提高了農業生產綜合效益。典型調查表明,項目建設過程中,農民參與工程建設增加了工資性收入,項目建成后,提升了糧食、經濟等作物的生產效益,減少了田間耕作成本10%左右,有效增加了農民生產經營性收入,項目區農民人均年收入增加400元左右。
農田生態環境明顯改觀。在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時,注重保護和改善農田生態環境,2016年以來疏浚溝渠3640公里、增加農田林網防護面積380萬畝、控制沙化及水土流失面積51萬畝。通過田塊整治、節水灌溉、生態溝渠及防護林建設等措施,調整優化了農田生態格局,減少了農田水土流失,提高了農業生產投入品利用率,降低了農業面源污染,保護了農田生態環境。據調查,高標準農田建成后,畝均節水約24%、節電30%、節肥15%、節藥16%,有力促進了山水林田湖整體保護和農村環境改善。
創新思路 求真務實
江蘇農田建設始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主動適應新時期高質量發展要求,不斷創新工作思路和舉措,走出了符合江蘇實際、具有江蘇特點的高標準農田建設之路,開創了農田建設的新局面。
明確目標任務,突出農田建設高定位。一是超額完成年度建設任務。常態化抓好農田建設任務落實的調度。通過開展專項督查、召開現場推進會、觀摩會等方式,扎實推進實施進度,順利完成國家建設任務。其中,2019年,國家下達江蘇330萬畝高標準農田、41萬畝高效節水灌溉建設任務,實際完成高標準農田350萬畝,高效節水灌溉42萬畝。2020年,國家下達江蘇的建設任務進一步加大,高標準農田360萬畝、高效節水灌溉41萬畝,所有任務全部落實到項目,做到項目落地、資金到位。二是突出糧食生產功能區和核心區建設。江蘇大力支持糧食生產功能區和核心區高標準農田建設,重點向糧食主產縣傾斜,突出加大糧食主產縣的投入,每年項目資金70%以上用于產糧大縣,其中,今年支持33個糧食產量10億斤以上的縣,共安排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實施面積277萬畝,占全省年度項目實施面積的75%以上。三是助力推進脫貧攻堅。將項目安排向省定重點幫扶片區和經濟薄弱地區傾斜,并逐年增加,投資增長率高于其他地區平均水平。2019年、2020年,向12個重點幫扶縣傾斜,安排農田建設任務均超過100萬畝以上,為加快當地脫貧注入了新動能。四是注重與農村生態環境改善相融合。以改善農田生態環境為方向,探索開展生態型高標準農田建設試點,構建農田“人工濕地”,增加“田美”元素,打造“魚米之鄉”的田園風光,不斷改善農民群眾生產水平、生活條件和生態環境。
加大資金投入,突出農田建設高標準。一是推進農田建設資金整合。機構改革后,整合原農業綜合開發、農田水利、千億斤糧食產能建設等省級資金22.28億元,設立農田建設補助專項資金。將中央預算內與財政補助兩類項目的畝均投資標準統一提高至1750元、統一資金下達渠道、統一資金管理。二是挖掘新增耕地潛力,實現以資源換資金。利用高標準農田建設新增耕地,將相關指標收益反哺用于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據統計,2019年我省高標準農田建設新增耕地占補平衡約1.96萬畝。南通、宿遷等市將新增耕地收益繼續用于高標準農田建設,在原省定畝投資標準基礎上再增加1000元以上的投資。三是鼓勵地方加大自建力度。南京、蘇州等市縣依托自身財力,加大地方財政投入建設高標準農田項目,畝投資標準提高到5000元以上。2019年南京市投入7.8億元,建設高標準農田16.9萬畝。四是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在加大各級財政投資的同時,我省采取多種措施,鼓勵吸引社會資本投資建設高標準農田。全省2019年高標準農田建設共投入社會資金5.2億元,其中,信貸資金2.98億元,其他社會資金2.21億元,提高了項目建設標準。
強化制度管理,突出農田建設高質量。一是及早構建管理制度體系。出臺《江蘇省農田建設項目管理實施辦法》《江蘇省農田建設補助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江蘇省高標準農田建設評價激勵實施辦法(試行)》3個辦法,推進高效節水灌溉建設、加強工程質量管理、項目竣工驗收、工程建后管護等意見,初步形成“3+N”管理制度體系,有效推進項目和資金規范化管理。二是重塑項目管理流程。著力推動農田建設項目管理簡政放權,實現了項目庫早建立、項目評審早完成、項目實施計劃早審批下達、項目工程早招標實施,管理效率得到全面提升。2020年360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41萬畝高效節水灌溉建設任務在國家下達計劃1個月內就全部落實到具體項目,實施計劃在當年4月完成審批,比規定時間提前3個月。三是強化工程質量和安全。先后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農田建設工程質量管理工作的意見》《關于加強農田建設安全生產工作的意見》,始終把質量管理、安全管理放在工程建設管理的首位。進一步強化項目建設過程中的責任管理和過程管理,嚴格落實農田建設安全生產工作責任,加大建筑材料質量檢查,嚴格單項工程驗收,將項目設計單位、施工單位、監理單位的相關工作行為納入責任主體誠信管理范圍,省級采取統一聘請第三方檢測機構開展工程質量抽檢,全面提升農田建設質量安全管理水平。四是加強任務調度。建立農田建設任務調度制度,把調度工作融入農田建設計劃審批、招投標、開復工、竣工驗收等項目管理各個環節中,按項目階段性需要組織調度,及時分析研判,為科學制定工作推進措施提供依據,有效推動農田建設項目實施和相關管理工作向預期目標順利邁進。五是強化監督評價。通過開展專項督查、召開現場推進會等方式,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實施進度。切實把好竣工驗收關,把項目驗收工作要求落到實處。工程竣工驗收通過后,在項目區設立統一的公示標牌,將項目信息進行公示,接受社會和群眾監督。
積極開拓創新,突出農田建設高水平。主動適應現代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積極探索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模式和方式創新。一是推進區域化整體建設。在認真總結新沂、建湖、寶應3個整縣推進試點經驗的基礎上,江蘇省積極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區域化整體推進,出臺《全省高標準農田整體推進行動方案》,引導各地有序開展。區域化整體推進建設模式,有效集聚資金、項目、組織、技術等各類要素,實現規模化建設高標準農田,迅速改善地方農業生產條件,大力促進現代農業發展,全省形成以南通、宿遷為代表的整市推進模式,以新沂、興化、溧水為代表的整縣推進模式,還有以村為單元、鎮為單位的全面推廣的整鎮推進模式。二是推行“先流轉、后建設”。在南京、南通、蘇州、無錫等地推行“先流轉、后建設,先平整、后配套”農田建設方式,建設前由村集體與農戶簽訂土地預流轉協議、對田塊統一規劃,統一平田整地、配套建設基礎設施,推動碎片化耕地連片整理,實現小田變大田,促進規模化、宜機化經營。建設后引入種田大戶、新型經營主體統一承包土地,實施適度規模經營,實現效益規模化,破解了一家一戶種植經營模式的瓶頸。三是試行高標準農田建設“先建后補”。按照“先立項、后建設,先實施、后補助”的原則,鼓勵有條件的市、縣開展“先建后補”高標準農田建設試點。2019年底選擇昆山、泰興先行先試,試點縣項目畝投資標準達到3000元以上。實踐證明,先建后補推進了項目快速實施,調動了地方積極性,提高了省以上財政資金支出進度。
強化保障措施,突出農田建設高質態。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建立高標準農田建設協調機制,統籌協調全省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農業農村部門全面履行農田建設統一管理職責,發展改革、財政、自然資源、水利等相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密切配合,做好規劃指導、資金投入、新增耕地核定、水資源利用管理等工作。省委一號文件連續多年將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農業農村重點工作,并將高標準農田年度建設任務完成情況納入全省高質量發展監測評價指標體系、省政府激勵考核事項,推動各地將任務落到實處。二是加強規劃統籌。省政府在全國率先制定《江蘇省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試行)》,并組織編制《江蘇省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10-2020年)》,該規劃是全國第一個省級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明確了全省總體目標和要求。機構改革農田建設管理職能整合后,江蘇農業農村部門及時開展了規劃修編,出臺《江蘇省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2019-2022年)》。各地根據省級規劃,細化年度目標和項目儲備,推動農田建設“多規合一”,全省形成自上而下、層層銜接的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體系。三是強化工程建后管護。根據“誰受益、誰管護,誰使用、誰管護”的原則,按照“先建機制,后建工程”的思路,落實農田基礎設施管護主體和管護責任,因地制宜確定管護方式,明確管護標準,落實管護資金。工程竣工驗收通過后,及時辦理工程管護移交手續,項目所在鄉鎮政府履行屬地管理職責,具體負責落實本區域內農田建設項目工程管護主體,日常管護工作由管護主體承擔。
再上新臺階
鄉村振興的偉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