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市政府重視,愿意拿錢干這事,是我們南通的最大經驗。因為高標準農田是夯實現代農業和鄉村振興的基礎,實現‘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確保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促進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的重要保障。”南通市副市長趙聞斌在接受《農村工作通訊》記者采訪時說,“在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中,不是簡單地把地搞平、把水搞通,要把糧食生產方式變革、鄉村治理、鄉村振興三個方面揉進去,搞成一盤棋,實現整體推進,幾方面工作互為支撐、互相促進,實現良性發展。”
南通市將高標準農田建設列為市委、市政府的“一號”工程,建立“先流轉后建設、先平整后配套”的建設機制,“十三五”以來建成高標準農田198.7萬畝,規模經營率達到60%,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南通模式”,被江蘇省政府專門發文全省推廣。6月初,記者來到南通采訪時,正趕上江蘇全省各市縣農田建設管理者齊聚南通,學習觀摩。
生產方式變革,高標準農田建設成為新引擎
汽車行駛在鄉間的小路上。不時映入眼簾的是小橋、流水、人家,蔥綠的秧田上,偶爾飛過幾只白鷺。
在海安市大公鎮5000畝高標準農田項目區,記者遇到了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張修貴,這個大個子“新農民”介紹:“高標準農田項目完成后,我流轉了2000畝地,實現了糧食種、管、收全程機械化,主要是育種,和江蘇大華種業集團合作,訂單化生產,小麥平均畝產由之前的近400公斤增加到500多公斤,水稻平均畝產由之前的600公斤增加到700多公斤。”
張修貴算了去年的明細賬:“每畝地租金800元,農藥化肥400元,機械作業費500元,人工費100元,水費40元,管理費40元,種子費用1000元,此外,工資、各項固定資產的折舊費600元,畝均成本共計3480元。高標準農田建設后,稻麥輪作,小麥1170斤/畝,1.6元/斤,稻谷1430斤/畝,1.8元/斤,收入共計4446元,每畝地利潤為1000元左右,去年營利約200萬元。”
“這里水網縱橫,河渠密布,人多地少,每人只有六七分地。”南通市農業農村局總農藝師彭長青介紹,“留守老人在家種地,生產方式粗放,效益也很低。”
為改變這一狀況,實行規模種植,南通市由村集體與農戶簽訂土地預流轉協議;或通過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形式,將承包人的耕地按照每畝800元保底分紅入股,并由村集體或土地股份合作社統一經營。
“在建設過程中,大量的土地平整、水系調整、大型機械作業等場景震撼了農民,激發了老百姓的熱情和支持。農民從來沒想過高標準農田這樣搞。”彭長青介紹。
“過去安徽‘小崗精神’尊重農民意愿,改革當時的生產關系,有力地推動了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要內容的農村改革。今天建設高標準農田,從分散的小農戶經營到集體流轉、規模經營,也是按照新形勢發展需要,尊重農民意愿,本質上和小崗村當時的情況相同,可以說是新時代農村改革發展的引擎,大大激發出農業的活力、農民的潛能、農村的動能。”南通市農業農村局副調研員張成江的話令人印象深刻。
在通州區十總鎮育民村高標準農田項目區,土地集約化經營促使農業生產經營方式轉變,糧食產量得到提高,糧食安全得到保障。
區委副書記徐加明說:“高標準農田建設,實現了總書記說的‘兩藏’。我們建設的生產服務中心,有了農機、烘干設備等配套設施,生產、加工、品牌打造一體化經營,提高了糧食效益,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村黨支部書記劉國新說:“村集體經營的950畝地,按照800元/畝價格從農民手里流轉過來,實現了統一用種、統一生產標準(種植服務、勞務服務、田間管理)、統一核算、統一銷售四個統一。經營好的話農民還有二次分紅。”
在海門市悅來鎮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區內,地平整、田成方、林成網、路通暢、溝相通、渠相連,一眼看不到頭。項目建設規模1萬畝,總投資3850萬元,其中上級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資金1500萬元,市縣投資2350萬元。配套新建了9座電灌站、8.11公里輸水管道、14.56公里機耕路、9座機耕橋,將原來的旱地改造成可以種植水稻的高產穩產農田。
悅來鎮副鎮長張建新說:“改造之前,水系不通暢;土地小、散、亂,以旱糧為主,經濟效益差;老百姓撂荒現象逐年增多;基礎設施沒有配套。項目完成以后,第一為農業機械化提供保障、為集約化經營奠定基礎,第二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民在獲得租金收入的同時,還通過轉移就業或在農業基地打工獲得工資性收入,第三實現了村集體經濟增收。”
該項目還配備了糧食烘干中心,里面有6臺烘干機、2臺大疆無人機、農資中心、育苗中心等服務性設施。
“烘干中心是項目配套設施,大部分是國家補貼。每臺烘干機12萬元,補貼10萬元,村里花2萬元。兩臺無人機靠項目資金解決,花了16萬。以前打藥10畝地需要4個人工,現在無人機十五分鐘搞定。”保民村黨支部書記周衛龍說,整個過程實現了村集體統一生產、加工、銷售。
鄉村有效治理,高標準農田建設成為突破口
南通是中國近代實業家、教育家張謇的故鄉,因第一所師范學校、第一座民間博物苑等“七個第一”均誕生于此,南通被冠以“中國近代第一城”。
“我們以高標準農田建設作為突破口,農民的事讓農民自己商量著辦,既豐富了村民議事協商形式,又增強了村民自治組織能力。”海安市委副書記張浩介紹。
在海安市西場街道愛凌村口,矗立著一塊大石,陽光照耀下,鮮紅的“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分外顯眼。“愛凌村是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受益者!”村黨支部書記儲瑞龍熱情地迎上來和我們握手。愛凌村由原來的凌河村、愛國村合并而成,之前各種矛盾沉積,經濟基礎薄弱,是有名的組織渙散村。
“兩個村合并后,老百姓反映最大的問題,就是行路難、種田難的問題。”儲瑞龍感嘆,“路也不好走,田又不咋的,沒有人愿意來承包土地。”
高標準農田建設后,進行了土地平整,廢棄溝塘復墾利用,主要路道進行了綠化。一些種糧大戶主動前來對接,全村3950畝耕地實現高標準農田全覆蓋,90%的土地流轉給了種糧大戶。
“高標準農田建設還帶來一個更深層次的變化——促進了鄉村治理。”儲瑞龍說,“以前老百姓不愿意參與鄉村治理,不敢說、不想說。借著建設高標準農田的契機,我們把社員會搬到老百姓家門口,‘我說你聽、你問我答’,書記主任能回答的當場回答、不能回答的就開會研究解決、解決不了的就向上級反映再回答。總之一句話,肯定能回答。老百姓和村干部零距離接觸,真正打通了服務群眾最后一步。以前老百姓對村‘兩委’的滿意度只有86%,現在有99%。高標準農田建設把一盤棋搞活了,所以我們說他是鄉村治理的突破口。”
他扳著手指說:“我來這兒三年,每一年都有書記項目。第一年是‘家訓家風促和諧’。之前矛盾多,不和諧的調子多,通過老祖宗的家訓家風引導宣傳。第二年是‘小故事演繹大民生’。挖掘身邊好人好事,通過社員會、黨員會、群眾代表會進行宣傳,提升村民素質。第三年是‘一心(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心)二帶(帶好班子、帶好隊伍)三提升(人居環境、農民素質、農民群眾對我們滿意度的提升)’。”
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愛凌村統籌推進鄉村治理,打造出一幅鄉風文明“醉”美畫卷,成為遠近聞名的典范,極大激發了村民自豪感、幸福感和獲得感。
如今的愛凌村,村民都能主動參與環境整治工作,共同營造美麗村莊環境;主動關心、參與社會治理,對“斷頭路”“土地流轉”等與自身利益密切相關的問題提出建議,外地能人支持村里工作,在外工作的村民張加富捐款十多萬元,修建了54盞路燈,照亮了11組村民的回家路。
鄉村振興布局,高標準農田建設成為“保障網”
鄉村振興是一個大課題,涉及元素多、覆蓋范圍廣。
“如何把這些元素、范圍緊密、有效地串聯起來、組織起來呢?就要發揮好高標準農田建設這張‘保障網’作用。”趙聞斌解釋,“鄉村振興布局,要依靠高標準農田建設‘保障網’,把‘田內文章’和‘田外文章’串聯成一個整體。”
南通市以資源換資金,創建新增耕地指標調劑機制。在全省率先改進耕地占補平衡管理辦法,充分挖掘高標準農田建設區域的新增耕地資源,對增加的占補平衡面積,市財政按照25萬元/畝進行調劑,收益全部用于農業農村發展。
“‘田內文章’就是依靠這些資金用于高標準農田建設、補助村集體收入、精準扶貧等內容。”海安市農業農村局局長臧忠解釋,“‘田外文章’就是把改廁、污水處理、秸稈禁燒、面源污染、智能灌溉、尾水回收、特色小鎮和高標準農田結合起來,統籌推進。這樣一來,‘田內文章’和‘田外文章’就串聯起來了。”
道路兩旁的民居散落在水鄉田地間,臨河依水而建或跨溪而筑。“這些民居大都是二十年前建的,我們從2006年開始已經停止民居翻新了,除非是危房,目的就是要一張藍圖繪到底,做好小鎮規劃建設。”臧忠介紹。
行走在田埂間,我們邊走邊看。路邊的秸稈,成堆放在一起。據介紹,海安通過資源整合,以30元/畝地的標準做到了秸稈集中回收利用,有效控防各種污染,農田生態環境得到較大改善。
在海門市三星鎮高標準農田項目區,站在一座拱橋上,海門市農業農村局局長陳俊高介紹:“鄉村振興面兒很廣,核心是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我們在高標準農田規劃中做到‘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建設與保護、利用與節約相結合,在建設好農田、提高抗御自然災害能力和綜合生產能力的同時,著力改善和優化水土環境、村莊環境,積極推行高效節水灌溉、資源綜合利用和生態保護工程。”
海門地處長江入海口,屬沖積平原,土質砂性易流失。特別是旱田改水田沿線,河坡溝坡易塌方。為解決這一問題,當地探索采用生態木樁加固護坡。
“來看這個木樁,把它打入正常水位以下,使木樁常年處在濕潤狀態,壽命可以延長8~10年,上面再做30厘米生態泥袋壓頂,生態泥袋之上種植挺水植物,具有凈化水質、美化環境的作用。”海門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張克平介紹。
海門三星鎮農工局局長施靜補充:“土質排水渠易塌方,混凝土排水溝與環境保護不協調。我們采用了淺碟式生態排水渠。先挖排水溝,然后鋪上生態土工布,在土工布上面鋪上草坪磚。這樣增加了排水渠的透氣、透水性,讓工程與村莊環境自然融合。”
一位專家到南通調研高標準農田建設時總結了“三個想不到”:“想不到市委市政府這么重視,想不到建設標準這么高,想不到治理效果這么好!”
(采訪組成員:夏樹、楊勇、魏龍飛、胡恩磊)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