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亚洲日韩在线播放更多,精品无码成人网站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

這個豐收不一般
時間: 來源:農村工作通訊-中國農村網 作者:本刊評論員 字號:【

  疫情防控“大考”之下,夏糧生產交出高分答卷:夏糧豐收已成定局,預計小麥畝產平均提高4公斤。

  特殊年份、特殊背景、特殊困難,夏糧再奪豐收,意義非凡。

  中央重視程度不一般。“洪范八政,食為政首。”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夏糧豐收,靠土地,靠科技,更源于中央毫不放松糧食生產的戰略決策。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糧食生產要穩字當頭,穩政策、穩面積、穩產量。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要求抓好糧食生產,越是面對風險挑戰,越要穩住農業;要不失時機抓好春季農業生產,保持糧食播種面積和產量穩定;農業的基礎地位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和削弱,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在任何時候都是真理。

  早部署、早動員,掌握主動權。為抓實抓細春季農業生產,國務院多次召開常務會議專題研究,要求各地有序推進春耕生產。2月25日,較往年提前20多天召開全國春季農業生產工作電視電話會議,要求抓緊解決制約春耕生產的突出問題,同時強調全面落實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在春耕生產關鍵節點,國務院急發明電,由中央應對疫情工作領導小組印發《當前春耕生產工作指南》,為如何分區按時抓好春管春耕給出了方向。糧食生產受重視程度之高,近年少見。

  政策措施力度不一般。特殊之年奪豐收,還得靠更給力的舉措來加勁兒。各部門各地方按照中央決策部署,出臺的政策措施更加及時有效。針對疫情對春耕生產的影響,農業農村部及時研究提出八條措施,指導防疫春耕兩不誤。成立農資應急保供專班,打通農資進村入戶“最后一公里”。及時制定下發26個分作物、分區域春耕生產指導意見和技術方案。不誤農時、分區施策,一系列硬措施促進農業生產有序推進。

  讓農民種糧有錢賺、地方抓糧不吃虧,調動保護好這“兩個積極性”,始終是我們確保糧食安全的法寶。在連續兩年下調后,今年小麥最低收購保護價保持在2019年水平,釋放出明確信號。先期完成麥收的湖北、安徽兩省已啟動了2020年小麥最低收購價執行預案,給糧農“兜底”。

  面臨復雜形勢不一般。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農業生產出了一道加試難題。3月初是疫情防控最吃勁的時候,也是春管關鍵時節。一些地方的“一刀切”做法,讓農民下不了地,農機進不了田,農資到不了村。在做好農村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如何做好麥田管理,成為當時夏糧生產面臨的最大難題。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帶來連鎖反應。多個國家限制糧食出口,引發糧價波動。國際糧食生產和貿易出現的不確定性,再次提醒我們,保障14億人的糧食安全,只能依靠我們自己。

  面臨的復雜形勢不一般,應對的困難挑戰不一般,克服諸多不利因素影響,夏糧獲得豐收,更加彌足珍貴。

  辛勤耕耘拼勁不一般。夏糧豐收來之不易,也是廣大基層干部和億萬農民不辭辛勞拼出來的。

  今年夏糧面積4億畝,基本保持穩定。面積是基礎,管理是關鍵。面對農資供應緊張、用工人手短缺、春墑不足等問題,各地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春耕生產,穩政策,強田管,供應鏈、生產鏈秩序快速恢復。

  3月初,農業農村部開展“奮戰100天奪夏糧豐收行動”,要求各地農業部門抓緊農時,全力確保夏糧豐收。在河北,由廳級干部牽頭組成工作專班,將糧食生產、麥田管理等工作列出清單,確保疫情防控和夏糧生產兩不誤。在安徽,農民群眾在做好個人防護的前提下有序下田,分時下地,分散干活,掀起春季田管高潮。正是各地農業農村部門積極行動,正是我們干部群眾攜手努力,才打了一場夏糧豐收的漂亮仗。

  “更優更綠”品質不一般。較以往相比,今年夏糧呈現出“更優更綠”的顯著特點。今年全國強筋弱筋小麥面積占比35.8%,比上年提高2.8個百分點。品質的提升離不開品種結構優化,各地根據市場需求積極發展優質專用小麥,實行訂單生產。此外,各地大力推廣綠色高產高效技術模式,節藥節肥節水等綠色生產技術實現了更大面積覆蓋,夏糧綠色生產的底色更濃。

  更優更綠的背后是農業科技的加持。目前,我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0%,主要農作物自主選育品種達95%以上。同時,智慧農業、“互聯網+”、物聯網等現代科技更為夏糧豐收織就了一張智慧農業網。依靠科技突破資源環境的約束,農業生產不斷提質增效。

  首戰告捷意義不一般。“開局豐收,全年主動。”我國夏糧產量占全年糧食總產量的四分之一左右。我們能不能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首先看夏糧。這次我們打贏夏糧生產的第一仗,為全年農業生產開了好局,為奪取全年糧食豐收贏得了主動,也增強了我們在危機中育新機、于變局中開新局的信心和底氣。

  夏糧豐收,是首戰。秋糧生產,是大頭。我們務必保持清醒頭腦,克服松口氣、歇一歇的思想,一環不松、一招不落地抓好早稻和秋糧生產,全力以赴奪取全年糧食豐收。

責任編輯:蔡薇萍
    
中國農村雜志社| 關于本網| 版權聲明| 期刊訂閱| 免責條款| 廣告招商| 聯系我們|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 新聞熱線:010-68251888 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電話:12321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郵箱:crnewsnet@126.com 技術支持:北京睿思鳴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法律顧問:北京鑄京律師事務所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