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兩周左右,千萬學子又迎來一年一度的高考。
就在這個當口,日前曝出“農家女被頂替上大學”一事,山東省冠縣高三學生陳春秀2004年高考后被人冒名頂替上了大學;更有甚者,媒體披露,近兩年內山東省內高校排查出242人涉嫌冒名頂替他人身份入學。
還有媒體報道,17年前被人頂替上大學的王娜娜經過三年專科學習,從洛陽理工學院畢業,已經37歲的她超過了河南教師編制考試的年齡條件,索賠13元至今未開庭。
……
一石激起千層浪!這些事件引起了全社會關注,始作俑者遭到了公眾撻伐。相關部門也啟動了調查追責。
還有多少類似事件,我們不得而知。每次此類事件被揭出,都是對社會教育公平正義的一次傷害,都是對我們付出艱苦努力而構建起神圣高考的一次信用透支,都會深深刺痛人們的良知良心。
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就提出“有教無類”,倡導對各類人平等看待、施以教育。后世也得以在此基礎上建構起社會階層流動的通道,并成為平民子弟改寫人生命運的最好途徑。如今,國家更是將教育公平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努力保障每個人平等接受教育,讓人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高考——以前是,現在是,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仍是——絕大多數人改變人生道路、實現自我價值極其重要的一座“橋”。尤其對我們農家子弟來說,這座“橋”具有唯一性。
高考神圣。因為高考,成千上萬農家子弟有了靠自己努力擺脫貧困、改變命運的機會;也因為高考,我們國家得以人才涌現,才能在短短幾十年實現跨越式發展。冒名頂替者、招生舞弊者,諸如此類,嚴重侵犯其他考生的合法權益,更觸碰了高考制度“公平”底線。高考尊嚴不容侵犯,教育的公平底線需要我們去捍衛。
高考公平又是教育公平的關鍵。這些事件的曝光,使得確保教育公平、高考公平又一次成了社會熱點。這些事再次讓我們警醒:真正實現教育公平,確保高考公平,還有很多事要做。
這些事件暴露出我們在相關制度方面的一些漏洞,盡管是舊事,但不代表不值得、不需要重視。在網絡查分、電子學籍已經普及的當下,冒名頂替上大學的操作,可能不再像很多年前那么容易,但不排除還有一些漏洞存在。我們應有針對性地堵塞漏洞,強化各項制度的剛性運行,徹底補上涉及教育公平的制度“缺口”;我們應加強誠信建設,讓講誠信成為每個人的自覺行動;我們應加強懲治力度,讓那些冒名頂替者付出高昂代價,讓那些可能的違規操作被消滅在萌芽中;更為重要的是,我們要對相關職能部門責任人追責,深挖背后利用權力造假、腐敗鏈條,該查必查,該罰必罰,給公眾一個徹徹底底的交代!
教育公平是整個社會公平的基礎。守護好高考這座“橋”,補齊農村教育短板,就是攥住農家子弟擁有出彩人生的唯一機會!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