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出生在20世紀20年代的普通農村婦女,新中國成立以來唯一一位連任13屆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的人生,可以說是傳奇的人生,也是大寫的人生。因為有太多的故事可講,有太多的精彩可看。作為1956年創刊由毛澤東主席親筆題名的《農村工作通訊》,六十余年關注我國農業農村變化,與申紀蘭有著多次交集。
逝者已矣,其風永存。《農村工作通訊》通過梳理報道申紀蘭過程中的點滴,試圖還原記者眼中的申紀蘭。
只要群眾受益,我怎么都行
20世紀90年代末,申紀蘭已經連任9屆全國人大代表。在她的推動下,西溝村發生了一系列變化。為了更好地了解這位傳奇人物,1999年初春時節,《農村工作通訊》記者張斌和張鐵林專程前往西溝村,見到了這位風采依舊的老代表,寫下了《申紀蘭:九連選的全國人大代表》這篇報道。
看到遠道而來的記者,時任西溝村黨支部書記的申紀蘭熱情地接待了他們。當時申紀蘭已經70歲了,但“身體好著呢,走路跟年輕人一樣”。張斌回憶起21年前的采訪情景,眼前又出現了身體硬朗、精神矍鑠、干勁十足的申紀蘭。
“申紀蘭特別能干,沒有她不能干的事情。”在短短幾日的采訪時間里,張斌對申紀蘭留下了這樣的印象。
在西溝村郁郁蔥蔥的山頭上,申紀蘭指著一塊塊長滿莊稼的耕地,感慨眼前的西溝是幾代人的精力和汗水壘筑起來的;在西溝展覽館里,申紀蘭領著記者一行人參觀,講述她和西溝人民一起自力更生的戰斗經歷;在簡陋破舊的家中,申紀蘭指著一幅幅照片,講述她作為“申代表”的人生歷程,介紹她一心為農的建言和思考。
“只要群眾受益,我怎么都行。”申紀蘭帶領村民辦核桃露廠,克服重重困難,給記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當時西溝村發展核桃、山杏等經濟林,為了增加農民收入,村里瞄準深加工,辦起了核桃露廠,但遇到缺錢等問題。申紀蘭帶領著村民,跨過各種坎兒,撐起了核桃露廠。最值得一提的是,申紀蘭還把自己的名字無償供核桃露廠使用。
“申代表是個特別樸實的人,她為農民做事的感情都是發自內心的。”張斌感慨道。
她對“三農”記者格外照顧
盡管已經過去了16年,現任農業農村部辦公廳文電處處長翟翠霞對采訪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仍印象深刻。
2004年3月11日下午,當時的翟翠霞還是《農村工作通訊》的一名年輕記者,在山西代表團下榻的金臺飯店見到了申紀蘭,寫下了長篇人物通訊《巍巍太行不老松——記十屆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堅強勇敢、執著追求、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共產黨人精神,更使她成為一棵扎根泥土、巍巍聳立于西溝的‘太行不老松’!”翟翠霞在文章中這樣寫道。
至今,翟翠霞還能回憶起當時懷著一種神秘和敬仰、即將面對“歷史”的莊重去采訪申紀蘭的激動心情。“一頭齊耳短發、一身舊式西裝、一雙手工布鞋底,見其樸素本色;雖經歷七十多載風雨,依然掩不住眉宇間的豪氣,可見其多年奮斗的風采。”這是翟翠霞見到申紀蘭時的第一印象。
“和申老深入交流,更能感覺她直爽熱情、樸實耿直的性格,她是一位方方正正的人。”盡管那次采訪時間不長,他們交流的內容卻跨越了幾十年,從申紀蘭第一次到北京參加人民代表大會花了四天四夜的時間,聊到帶領西溝村眾姐妹向男勞力發起挑戰,在中國農村率先實現男女同工同酬;從帶領西溝人改造生態環境的生產實踐,聊到為西溝村規劃了新的藍圖,栽上樹、修好路,種好糧食吃飽肚、鄉鎮企業邁大步。與這樣一位傳奇人物對視,無疑就是在面對共和國的歷史,翟翠霞感嘆道。
已經退休多年的中國農村雜志社原社長李文學回憶:“當時想要采訪申紀蘭的人比較多,時間安排很緊張,但聽說我們是《農村工作通訊》的記者,她知道這本刊物,愿意找時間與我們聊一聊。”申紀蘭說,家里祖祖輩輩都是農民,平時能給老百姓做點什么事,捎點什么話,就很高興。“她講話時有些山西口音,待人很熱情,對‘三農’工作有著深厚的感情,對‘三農’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