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紀蘭同志,因病于6月28日凌晨1時31分永遠告別了她奮斗并深愛著的西溝,享年91歲。
她的不朽功勛,鐫刻國家發展史冊;她的光輝榜樣,照亮民族復興征程;她身處平凡崗位,卻書寫了壯闊歷史。
她的一生,陪伴著共和國每一次進步,西溝為陣地,小空間耕耘大舞臺,66年人大代表“常青樹”“活化石”征程,揮灑濃墨重彩的人生。
齊耳短發、深藍衣服、黑白布鞋,一如她對黨、對國家深沉的愛,定格在人們的記憶里,定格在共和國歷史畫冊中。
半個世紀 為民鼓呼
叫您“申大姐”,一是隨了西溝村的大伙。西溝村人都說,您永遠是西溝村的“申大姐”,大姐和他們一起嘮嗑,聊地里的土豆、玉米長勢,聊誰家娃娃要考大學,聊村里哪家婚喪嫁娶,只要有您在場、由您主事,就什么困難都不怕。
《農村工作通訊》1999年第10期《九連選的全國人大代表》,2004年第4期《巍巍太行不老松》,2018年第24期《初心不改的農村先進模范代表》……叫您“申大姐”,也是我們雜志社作為黨和政府指導“三農”工作的輿論陣地,長期關注您,報道您,與您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一批批的前輩、同事“申大姐、申大姐”也叫順了。
2018年8月14日,您作為農村改革40年——十位引領性人物走進我們采訪視野時,在西溝村又一次見到了您。
已89歲高齡的您仍很健談,慈祥的面容刻滿皺紋,腿腳有點不利索了,耳朵也有點背了。
記得當時您還勉勵我們說:“中國農村雜志社,是個很重要的陣地,咱們國家這么大,人口這么多,且大部分在農村,必須引導群眾真正聽黨話、跟黨走。”
從1954年至今,作為唯一一位第一屆至第十三屆的全國人大代表,您猶如一塊磐石牢固在“全國人大代表”的豐碑上,像一棵常青樹屹立不倒,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一起成長,成為中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見證人。
風雨六十余載,平順到北京的路線您每年要走,每年您都帶著“三農”議案都參會,山區交通建設、保護耕地、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村干部選舉、貧困地區旅游開發等,一樁樁、一件件都凝聚著對農村的深情,體現出農民的所想所盼,折射出您深深的為民情懷。“俺就是個農民,要多為農民辦事”是您常掛嘴邊的一句話。
“我是個農民代表,每天生活在農村,知道農民想甚、盼甚。今年我還是關注農業和農村方面的內容。”今年5月的全國兩會上,您說的還是農民要說的話。
您說:“人民代表就要代表人民的利益,把群眾的聲音帶到中央去,把黨的聲音帶回來。”您把忠于黨、忠于人民、忠于祖國當成堅守一生的品格、老而彌堅的信仰。您也目睹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飛躍。
脫貧攻堅 決不掉隊
2018年之后,經常從您的助理張娟那里了解您的近況。
去年是平順脫貧攻堅的最后一個年頭。入冬后,太行山深處的西溝村愈發的冷。從村東頭到村西頭,90歲的您雖然步履有些蹣跚,但就是不讓人扶。您心中牽掛著西溝村159戶396名貧困人口,您說,“脫貧攻堅路上,俺們決不掉隊。”
您是個享譽全國乃至世界的名人,然而您卻像一個普通農民那樣生活著。脫貧攻堅,村里熟悉的鄰里鄉親,是您一生放不下的牽掛。端一碗飯,串東家,走西家,和群眾一起在飯場上聊國家方針政策,在地頭岸邊與群眾一起談鄉村改革發展。村民們想外出搞勞務,您便出去攬活計;村民們為黨參積壓發愁,您就上河北、到安徽找銷路;村民們需要化肥、種子、農藥,您就去采購。
“老嬸子,俺們家的日子有了起色,都是托你的福!”村民李起花緊緊攥著您的手。
去年62歲的李起花患有心臟病,老伴又摔斷了腿。您聽說后,和村委會委員去看望,幫她在村里找了份保潔員的活兒,還推薦她兒子當上了村里的公益林管護員。
現在的西溝村,集體經濟搞得紅紅火火。香菇大棚、種驢場、核桃露廠、潞麻廠、服裝生產車間,已形成了以核桃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