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強鄉風文明建設。2018年12月,民政部、中組部、農業農村部等7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做好村規民約和居民公約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制定或修訂形成務實管用的村規民約,推動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
浙江省安吉縣鄣吳鎮玉華村下轄3個生產隊,常住人口653人,黨員25名,集體經濟經常性收入約8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約3.1萬元。玉華村鄉村治理走在全縣前列,修訂完成并實施了新的村規民約,逐步構建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現代鄉村治理體制,有效提升了鄉村治理和鄉風文明水平。
修訂實施村規民約的主要經驗
堅持村民自治,充分尊重民意。2018年伊始,玉華村在開展農村基層作風巡查以及鄉村振興大走訪大調研工作時發現,鄉村風氣較差,同時凈化鄉風民風的訴求高漲。正是在“村民有訴求、上級有要求”的現狀下,玉華村“兩委”廣泛聽取民意,不斷完善各種渠道和方式主動吸收借鑒村民的問題和建議,針對群眾反映的辦酒、庭院衛生、家禽放養以及毀林開墾、電捕魚、秸稈焚燒、酒駕、賭博、違建等行為逐條逐目納入村規民約修訂條目之中。
注重多元參與,確保修訂科學。玉華村在推進村規民約修訂工作中,堅持村民參與基礎上,暢通各類主體表達路徑,匯集意見、總結提煉形成了村規民約初稿。之后,與鎮村兩級干部、村民、縣里相關部門進行十余次的座談討論,并征求律師、研究者等各方意見建議,形成較為完善的版本。通過兩次在村公示欄公開征求意見和黨員大會公開征求意見,最后經過村民代表大會全票通過后形成了“玉華村村規民約”。可以說,這份村規民約吸取了多元智慧,增強了制度制定的科學性。
把握實施節奏,推進協商治理。村民文明素養的養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個適應和習慣改變的過程。玉華村在實施村規民約過程中,強調把握節奏,不搞“一刀切”,特別是推出了以“愛黨愛國愛集體愛家庭”為核心簡潔版本村規民約——72字的“三字經”,易于在初期傳播,使村民快速掌握其內容。同時,玉華村成立了村規民約監督理事會,主要負責村規民約的監督執行。在遇到村民不理解時,理事會采用經常性的協調和對話方式,以說服教育和正面引導為主,消除分歧和偏見。
強化監督落實,注重結果應用。玉華村針對辦酒、家禽放養等違反村規民約的情形,設置具體的懲戒方法和措施。例如,操辦酒席未提出申請的、未批準同意的,監督理事會到現場提醒,對立即整改到位的,只在公示欄通報批評;對拒不整改的,取消當年家庭惠民優惠政策。對承認違規并填寫承諾函后滿一年,經監督理事會認可后可恢復該家庭惠民優惠政策。特別對村干部、黨員、“兩代表一委員”違反情形拒不整改的,除不能參加村級工程、用工外,在子女入黨、參軍等需要村里蓋章時注明違反村規民約情況。有了監督理事會監督執行,村規民約有了落實的抓手;有了懲戒性條款,村規民約有了真正的效力。
以村規民約推進鄉村治理的成效
開會不再隨意出入會場,基層黨組織威信變高了。正人先正己,民風促黨風。玉華村委從會風會紀著手,村“兩委”班子、黨員干部帶頭在心底立起規矩,增強敬畏,全面提升玉華村委在群眾心中的形象和地位。近年來,玉華村委累計組織各類黨建活動,到會率均在90%以上,歷次會場秩序井然,沒有出現任何影響基層黨組織形象的事情發生,有效增強了黨組織的戰斗力和執行力。
說事不用拉高嗓門,村民自治實踐起到實效了。玉華村從村規民約入手,秉著群眾的事情群眾商量、群眾的事情群眾決定、群眾的事情群眾落實原則,全面建立完善群眾說事場所和機制,加大村民自治程序和案例的宣傳,吸引群眾積極參與,群眾到村委大嗓門、高分貝進行交涉的情況基本消失了。近年來,累計完成群眾說事事項150件以上,群眾滿意度95%。
維權不靠人多勢眾,農村法治觀念更得人心了。自從實施村規民約以來,玉華村會同鎮司法所及相關單位,大力開展鄉村普法工作和村規民約宣傳工作,全面增強群眾的法治意識和規矩意識,依法治村、依規治村的觀念更加深入人心了。村民李某因土地引起糾紛,經正確引導,通過村規民約監督理事會和法治手段已經妥善解決問題。
婚喪不再鋪張浪費,群眾德治水平提高了。玉華村委從提高群眾德治水平出發,加大村規民約實施力度,旗幟鮮明地反對婚喪大操大辦,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例如2018年玉華村民吳某在村規民約發布后,主動銜接村規民約監督理事會,按照規定節儉、從簡辦理酒席,受到村民一致好評。從婚喪開始,家禽圈養、庭院美化、文化教育等一系列轉變悄然而至,鄉村德治蔚然成風。
看家不需鎖門養狗,平安鄉村有衛隊巡邏了。玉華村委抓住鄣吳鎮創建“家園衛隊”機遇,及時組織發動民間力量,從村域平安巡邏出發,逐步承接監控設施維護、惡劣天氣應對、安全隱患排查等更多綜治平安功能,守護全村一方平安,老百姓的安全感顯著提升。
以村規民約推進鄉村治理的啟示
鄉村善治要從點滴小事做起。鄉村振興,治理有效是基礎。治理有效無法一步到位、快速實現,玉華村從普通小事做起,逐步把好的做法、好的經驗用村規民約等一些有效載體和手段固定下來,長期堅持,鄉村善治的效應逐漸顯現。其實在我國最美縣域建設過程中,每一個鄉村、每一個角落轉變提升,不一定需要大投入、大建設,只需要從小事做起,從細節改變,真抓實干,吹糠見米,堅持下來了,受益就會長遠,鄉村振興才更有希望。
群眾感受是評判鄉村治理成效的檢驗標準。鄉村治理好不好,有沒有成效,群眾最有發言權。玉華村從村民“用戶體驗”的角度開門搞鄉村治理,不斷完善各種渠道和方式,主動吸收借鑒老百姓的問題和建議,積極搭建平臺讓老百姓主動參與到村規民約制定和實施的全過程,有效地推動鄉村治理。正是老百姓的樸實支持,玉華村找到了一件又一件小事情、小問題,也找到了鄉村治理的出路和方向。群眾的感受始終是唯一評價標準,我們需要更加貼近群眾、深入群眾,用實際行動來增強群眾對鄉村振興的獲得感。
黨組織建設是鄉村治理基礎堡壘?;鶎狱h組織是鄉村治理最前線、最直接的責任主體,也是指導村規民約修訂和實施的主要主體。有基層黨組織推動、村委的負責、村民的參與,才能制定出符合鄉村實際、務實管用的村規民約,更有利于提升執行力。玉華村著重抓村級黨組織建設和村規民約修訂,提高了村級黨組織在群眾心中的地位和形象,贏得了群眾的支持和敬佩,為后續推動村規民約實施工作奠定了基礎,鋪平了道路。鄉村治理過程中黨組織是基礎中的基礎,只有黨組織強起來了,鄉村治理才有穩固支撐。
(作者單位:浙江生態文明干部學院)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170062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1749號 京ICP備14010675號-1
中國農村雜志社唯一官網 版權所有 仿冒必究 轉載請注明